书城亲子女孩,走好青春期的第一步
21192600000023

第23章 青春期女孩处世交友的技巧(3)

如果错在自己,要敢于承认,勇于道歉,取得对方的谅解。这样做不是“没面子”,而是在挣回面子。你可以大方地过去,诚恳地说:“我想过了,那件事错全在我,我真诚地向你道歉,假如你能接受我的道歉,我会很感激你的,我想我们会成为好朋友的。”

如果错在对方,也没必要非要扭着劲等对方来道歉,你应该大度一点。你想想看,同学之间与其每天这样别别扭扭地在一起学习生活,倒不如化解矛盾,每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两相对比,谁对谁错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可以私下里找到他和他谈:“同学一场,那是缘分。同学关系是现在社会上最纯洁的人际关系,我们将来走向社会,谁都会遇到困难的,说不定我们会成为互相帮助的朋友呢,到那时我们再回忆起现在闹的这点小别扭是不是很可笑呢?”我想,他一定会认同你的看法,会和你握手言和的。相信精诚所至,对方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都碍着面子,谁也不愿意第一个道歉罢了。这时谁要抢先大度一点,是不是会很让对方佩服你呢。

总体来说,正确处理同学们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重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细小矛盾,不要让矛盾堆积,更不要让矛盾恶化。

2.当发生矛盾时,要用理智战胜情感的冲动,矛盾的双方要保持冷静。冷静是处理矛盾的最佳方式。遏制矛盾进一步深化的处理办法就是静下心来与其交谈,可能在你先心平气和之后对方也不好意思再争吵下去,也会转“仇敌”为友好,与你聊起来。冷静会使人们变得理智,冷静会化解一切矛盾的烟云,从而使人们成功度过矛盾的危机,从矛盾之中解脱出来。

3.矛盾发展到僵持的时候,不妨通过正确的途径,寻求老师、家长、学校的帮助。通过帮助,使得矛盾的双方从危机的边缘走向合作的、伙伴的境地,这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4.矛盾发展到一触即发的时候,千万不要冲动,切记冲动是魔鬼。有些事情不是用暴力可以解决的,不要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矛盾的双方应该要保持克制,想尽办法来挽救僵局。克制是一种自我控制和调控的心理行为,是只有像人类这样的高级动物才拥有的品质。

5.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应该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尽可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中学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做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了。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冷静是处理矛盾的最佳方式。解决矛盾的方法还有许多,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摸索和实践。只要我们遇事多从自身找原因,就会少一些抱怨;而当我们付出时,我们的心里就永远不会失去平衡。我们就会永远快乐地生活在集体里,畅游在社会的激流中。

学会处理与家人的紧张关系

现在不少的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与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从而不断地加剧了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讲究民主、平等,注意和你们及时沟通交流,那么你们的性格就会阳光、开朗,也就有积极上进的良好品质;而如果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你们的期望值过高,管得太严,干涉太多,就会使你们形成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其中,有些家长有娇纵、溺爱的习惯,致使你们任性、懒惰、自私、依赖性强;有些父母不起表率作用,致使你们养成了抽烟、酗酒、赌博等恶习;还有些父母离异,你们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母爱,甚至无人管束,致使你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心理学家认为,子女和父母之间产生矛盾是难免的,并形象地把这一现象称为“代沟”。在每个家庭中,“代沟”的深浅和可跨程度是不相同的,子女和父母两代人相互埋怨,无视现实,各执一方,互不相让,这时“代沟”必然会加深;如果两代人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相信“代沟”必然缩小。但要减少“代际冲突”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那么,作为中学生应怎样做呢?

1.尊敬父母

每个父母都在无私地担负着教育、抚养子女的社会职责,常年操劳,省吃俭用,精心地安排子女的生活,教给子女做人的道理,体贴细微,无所不包,这是人世间没有任何感情能代替了的;因此,父母理应受到子女的尊敬。尊敬父母是我们民族的美德,尊敬父母应体现在行动上:如虚心听取父母教诲,接受他们正确的、合理的建议和要求。如果父母的意见是错误的,也不要公开顶撞,可以用温和、委婉的方式表明你的看法,使他们乐意地接受并认同你的意见。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错误,向父母说清楚,以求得他们的谅解和帮助,并下定决心改正。

2.多与父母谈心,缩短感情距离

由于父母和子女生活的环境、社会的责任存在着差别,在思想、观念、意识、感情、行为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可以通过多谈心、多交心,向父母介绍一些你所学的新知识和新事物,谈谈你的所思所想,征求父母的意见,了解父母坎坷的经历和希望要求,不仅能沟通思想,增进了解,同时也换取爱心,达到感情和心灵的融洽,“代沟”也便可以彼此跨越了。

3.善于反思,加强修养

现代的中学生思想开放,气宇轩昂,大有天塌下来也能顶得住的气概,这对自己的学习生活都有积极作用;但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不可有如此“血气方刚”,要学会冷静,遇事退避三舍地反思一下;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避免争辩产生的不愉快,而且可以博得父母的信任而尊重你的意见,从而形成亲密、和谐、融洽的气氛。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对其学习、生活、身心的健康成长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学生应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为自己创设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健康成长。

克服交往中的多疑心理

据有关专家调查表明,在当今的大多数中学生中,他们经常产生敏感多疑的心理障碍,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

如,有的人见到几个同学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上课时不敢抬头看黑板,因为看黑板,就会看到老师,与老师目光接触,老师就会洞察出他“肮脏的心灵”。为了不让老师洞察出他所谓的“肮脏的灵魂”,就完全靠听觉来听课。可想而知,他的课堂学习效率非常低,成绩非常差。老师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一些,他又会觉得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还有的学生,感到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是冲着他的,不论男老师和女老师,他都会偷偷地骂老师是“流氓”。有的学生怀疑自己的某个部位有毛病,其实,通过严格的体检,发育正常。即使在好几个医院检查都一致“正常”,他仍然觉得自己的身体异常。于是成天都是提心吊胆地学习、生活,内心总有解不开的疑惑,总有摆脱不了的矛盾,致使学习成绩也一降再降。

中学生的多疑心态,往往是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往往别人无意的行为就能让多疑的人误解为别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对自己进行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以致与人隔阂,在人际交往中自筑鸿沟,严重时还有可能反目成仇。

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疑心重重的人。比如,对他说一句问候的话,他也再三品味“言下之意”;你无意中的一个玩笑,他就会认为你是笑里藏刀、不怀好意;看见两个人小声说话,他就猜想是在议论自己的缺点等,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常常令疑心较重的人左思右想。那种高度的警觉性和冲动的性格,令人不得不敬而远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学生产生这种多疑敏感的心理呢?

1.家庭因素

造成他们多疑敏感的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方面的不良影响形成的。如,有的父母好多疑敏感,你们靠观察学习获得;有的父母间经常发生冲突、争吵、打架,他们的心理长期紧张不安,经常为一点小事就焦虑万分;有的父母太娇惯孩子,在家里以孩子为中心,到了学校,他认为自己完美无缺,看不惯别人的言行,认为别人都是与他作对。

2.假想目标在作怪

对某人或某事猜疑一般都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日常我们画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居儿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假想目标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