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教孩子最有效
21193400000012

第12章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在3岁前,每当智力活动方面有所成就时,如能适当地得到父母的鼓励,不仅能激起孩子当时的探索热情,而且入学之后,他的学习动机、兴趣、毅力和自制力都将比在3岁之前未获得过鼓励的孩子要好。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好学好问、尝试着施展自己的才能、使自己成长起来的欲望。孩子们的这种成长欲望,正是他们将来成长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父母的鼓励让孩子常常体验到“成功了”的欢乐。这种成功感,乃是孩子学习的根本动力,只要孩子怀有成功感,就会接连不断地燃起学习的欲望。因此,做父母的决不能瞧不起孩子的幼稚的成就,认为这微不足道,而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就”欲,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3)常见的批评方法

看着初通人世的孩子越来越淘气越来越神气,做父母的,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但是,当孩子的淘气在不知不觉间越过了某种界限、甚至犯了“错误”的时候,身为父母,你就难免要责备或批评孩子。

责备和批评孩子是父母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在孩子的天真无邪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天然,本无所谓对错;但是我们的成人世界却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则,这些规则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去遵守。因此,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这个世界,做父母的一个基本责任,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把这些规则施加于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越了轨”,又在什么时候“犯了错误”。这样,就可以使孩子从自己所犯的小过失中,学会如何对一件事物做正确的评价、采取正确的态度。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好呢?

①直接式批评。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批评方式,特点是直来直去,开门见山。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三种情况:一是孩子平时思想基础好,能正确对待批评与表扬;二是善于学习,对家长和对自己都能够一分为二;三是不肯轻易承认自己的过失,有了错,或转嫁给他人,或搪塞掩饰。对于前两种孩子,要注意抓住时机,直截了当,就事论事。对于第三种孩子,在批评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这样做,可以冲破被批评孩子的心理防线,但要防止矛盾激化。

②渐进式批评。如果被批评的孩子虚荣心较强,那么,作为家长就不要把批评信息一次输出,不要把错误缺点“全盘托出”,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的做法是把其错误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出来,耐心地加以引导,逐步地去解决。这样做,可以使被批评的孩子有思想准备,从不适应、不够适应到比较适应,从而避免当面“冲突”,还可以减轻孩子的思想负担。

③发问式批评。就是把所要批评的事,用提问的方法表示出来。这种方式适用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年龄较大的孩子。当你把批评的信息用发问的方式传给他们之后,他们就很快地做出反应,而能在思考中认识和改正自己的过失。

④商讨式批评。这是一种带有商讨性质的批评方式。通常是在商量和讨论中把批评信息传递给被批评的孩子。这种方式适用于脾气较为暴躁、否定性心理较为明显的孩子。批评时不要以快对快、唇枪舌剑,而应以商量和讨论的方式,平心静气地指出孩子的缺点,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处在和你平等的位置上,从心里愿意接受你的批评。

⑤参考式批评。即借助于他人的经验教训,运用对比的方法烘托出批评的内容,使被批评的孩子感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从而促使其去认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理性薄弱,自我意识差,认识浅薄,盲目性较大的孩子。

惩罚是教育孩子的一种辅助手段

有的父母认为惩罚是摧残幼儿,对孩子只能奖励,不能惩罚;有的父母则认为惩罚能很快取得效果,是一种教育手段;有的父母认为,现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哪舍得惩罚。

没有惩罚的教育,听起来是很诱人的。有的家长一切顺着孩子,结果孩子成了家中的“小霸王”。孩子有了缺点和错误后,对家长的批评、教育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毫无惧怕感。其实教育犹如医道,在某些情况下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不开刀不能割去肿瘤,否则生命就有危险。因此家长为改掉幼儿的恶习,有时采取强硬措施,也是必要的。

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法律和规定所制约的行为,孩子自然应该遵守。如果一个人违反了法律法规,那么这个人就要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但是,在习惯培养中,很多好的习惯不是法律法规一定要求做的,但却是对人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好处的。这些行为,在孩子眼里也许不那么重要,因此它们对孩子的制约性也就没有法律法规强。这种情况下,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时,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要和孩子讨论决定。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够明白好习惯的意义,还能够了解到如果出现错误行为,父母会给予什么样的惩罚。

惩罚虽然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父母要明白的是,惩罚仅仅是习惯培养的辅助手段,在有些错误行为不断出现时,父母方可以使用。这是因为,惩罚毕竟不是正面教育方式,过多或不当地使用惩罚,会使得孩子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例如,有的孩子因为过度惩罚而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因为不当的惩罚方式变得说谎或逃跑;还有的孩子会因此产生攻击性倾向,把自己所接受的惩罚发泄在别的人身上。这些后果的出现,往往都和父母的不当惩罚方式有很密切的关系。

因此,建议父母们使用惩罚手段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点:

(1)惩罚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每个孩子都有值得父母赞扬的优点,当父母要惩罚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时,内心里先要相信孩子是个好孩子。这是因为,爱心是惩罚的底线。同时,父母也要在惩罚孩子前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知道自己并非一无是处。

(2)平日要把你对孩子的要求讲清楚。有些父母平时很少和孩子谈要求,即使谈了也未必清楚明了,总觉得自己明白的孩子就一定明白。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理解力和成年人之间是有差距的。所以,建议父母们把自己的希望、要求、规则都对孩子讲明白,并且与孩子达成共识甚至约定。这样,当孩子违背规定时你可以惩罚他。

(3)惩罚之前可以先对孩子进行警告。小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往往不如成年人,因此,父母务必慎用惩罚,在惩罚之前告诉孩子,如果再不改错就要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一个自我纠正错误、自我教育的机会。

(4)犯错后立即惩罚。一些父母常常碍于面子,或不想亲自对孩子进行惩罚,当发现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后,常常爱对孩子说:“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你等着,等你爸回来了有你好看的!”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大多会起到两个作用:要么诚惶诚恐,只想赶快逃离家庭,要么不当一回事儿,把父母的话早忘耳根后了。这样的话无法起到惩罚的作用。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时,赶快执行你的惩罚措施。

(5)要向孩子说明惩罚的原因。在对孩子进行惩罚之前,要先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不良行为对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什么,让他明白你为什么要惩罚他,这样有利于他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在迷迷糊糊中被惩罚,他会感到很委屈。

(6)惩罚前后要一致,说到做到。如果你告诉孩子,因为他犯了错而惩罚他,不允许他去看最喜欢的电影了,你就一定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要一时心软又改变了主意,那样将会使你所说的许多话都失去效力。

(7)惩罚不要“翻箱倒柜”、数错并罚。有些父母爱唠叨,一旦发现孩子有某些不良行为,就忍不住把孩子过去做错的事情都拿出来数落一番。在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声中,孩子往往已不记得自己的哪一个错误才是需要惩罚的了。

(8)惩罚尽量采用柔和的方式。父母给孩子的惩罚,要因人因事而定。有些孩子性格较内向、敏感,对这样的孩子,也许你瞪他一眼,或者冷落他一会儿他就受不了了。而有些孩子则比较皮实,即使父母打他的屁股他也不觉得怎样。因此,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以免惩罚过当或无效。另外,父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惩罚孩子,如果在公共场合,或者孩子所犯错误不那么严重,就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法对待孩子。但是,无论怎样,体罚都是一种最无力的惩罚方法,既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难以让孩子真正感受惩罚的意义。因此,父母切忌体罚。

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方式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麦克劳德的校长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借鉴的。为了使对孩子的惩罚把握适度的分寸,最好采用如下几种比较柔和的方式:

①谈话是重要的惩罚方式。许多少年在日记中写到:谈话比挨打、罚站还难受。他们所讲的“难受”指家长和颜悦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谈话,使孩子产生心理的愧疚感。少年的不良行为一旦在理性的天平上失去平衡,会引起强烈的精神反省。而家长越是心平气和,情理交融,越能产生效果。帮助孩子从高级感情中升华自己,如责任感、道德感等等,这都有助于少年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逐步用理智控制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

②感情惩罚法。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孩子也一样。孩子做了错事,家长向孩子露出不高兴、伤心的情感;或暂时冷落他,不理睬他,迫使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省。前苏联著名青年英雄舒拉小时候,一次跟别人打架,把大衣撕破了。母亲了解到这一情况,十分气愤,但她没有打骂孩子,难过地将大衣拿在手里,久久地注视着它。然后,默默地一针一线地缝补大衣……舒拉“经受着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心灵的鞭挞”,他低声地保证说:“妈妈,我以后永远也不再这样了。”

③将功补过惩罚法。惩罚的目的不仅是要制止某种错误行为,更重要的是还要引发好的行为。因此,让孩子用做好事来代替应该受到惩罚的“坏事”,将功补过,这样做是可取的。例如,孩子将一个比他更小的同学推倒在地,让孩子将小同学扶起,向他道歉,并将他送回家。

④取消奖励。如果已与孩子讲定,这一个月不骂人不说粗话,爸爸妈妈下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带你到动物园去玩。如果他没有做到即取消这个活动,但要讲清楚,下一次的目标与奖赏办法。这里要注意,孩子越小,内容要越具体,时间也不能太长。比如说对孩子规定不骂人就去玩一次,就不能把时间规定为一个月,一般几天、一周即可。使孩子逐步能自觉避开不愉快的情境,争取愉快的情境,久而久之形成了良好的品质,也就克服了不良的习惯。

(9)惩罚要对事不对人。父母之所以要慎重使用惩罚方法,就是因为不当的惩罚方式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建议父母们在惩罚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你惩罚的只是他的错误行为,他仍然是你所喜爱的孩子,如果改正了错误,你会更喜欢他。

(10)惩罚要和奖励结合起来进行。当孩子有了不良行为,可以通过适当的惩罚来进行教育。但当孩子有了进步以后,父母又要及时鼓励,让孩子体验到进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