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抗争与合作
21195600000018

第18章 乡村治理中的精英传播(5)

注释:

(1)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1页。

(2)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0页。

(3)金太军:《村庄治理中三重权力互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

(4)转引自萧楼、程煜:《村庄精英行动的场域、组织、话语与记忆——东南沿海栖村案例研究》,《****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5)赵旭东、辛允星:《权力离散与权威虚拟:中国乡村“整合政治”的困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6)荣敬本、崔之元:《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7)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8)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83页。

(9)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83页。

(10)赵旭东、辛允星:《权力离散与权威虚拟:中国乡村“整合政治”的困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1)转引自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73页。

(13)张世勇:《干群交流的困境——从电视下乡后农村政策传播过程的角度谈起》。《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2卷第1期。

(14)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15)方晓虹:《大众传媒与农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17页。

(16)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17)刘岳、宋棠:《国家政策在农村实践过程的理解社会学》,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06年,第129页。

(18)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斯蒂芬·李特约翰等:《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3页。

(20)斯蒂芬·李特约翰等:《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4页。

(21)斯蒂芬·李特约翰等:《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7页。

(22)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17页。

(23)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24)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25)林福岳:《族群认同下的社区传播——以美浓反水库运动的论述为研究脉络》,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系博士论文,2002年。

(26)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1页。

(27)斯蒂芬·李特约翰等:《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7页。

(28)斯蒂芬·李特约翰等:《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5页。

(29)范愉:《情理法的冲突与协调》,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3-07/31/con-tent_1003791.htm。

(30)杨华:《自己人的调解——从农村纠纷调解过程中的“举例说明”谈起》,《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1)范愉:《情理法的冲突与协调》,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3-07/31/con-tent_1003791.htm。

(32)Mulholland,Joan.Handbook of persuasive tactics:A practical language guid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xiii-xvi.

(33)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7年,第167~168页。

(34)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7年,第521页。

(35)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5~306页。

(36)斯蒂芬·李特约翰等:《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6页。

(37)赵旭东、辛允星:《权力离散与权威虚拟:中国乡村“整合政治”的困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64页。

(38)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42页。

(39)C·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杨小东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2页。

(40)C·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杨小东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66页。

(41)曹理达:《村落社会的解体和能人治理的幻灭》,载杨善华主编:《城乡日常生活:一种社会学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38页。

(42)汪丁丁:《串接的叙事:自由、秩序、知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68页。

(43)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44)吴新叶:《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1992年以来中国农村的政治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91页。

(45)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2版,陈亮、李启、周立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46)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4期。

(47)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4期,第71页。

(48)在2010年4月Z提供给我们的一份材料中,共有40名村民联名参与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