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21196000000002

第2章 前言

不堪的医学史

这是一组医学史科普小文章的集结。

为什么写起医学史科普文章来?这还要追溯到2005年。那一年,我刚刚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工作也随之调动到了杭州。一天,《健康报》编辑吴卫红女士电话找到了我,当然她是通过朋友、同学辗转找到我的。她说,鉴于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生及医学从业人员人文素养缺失、民众的医学(史)常识缺乏等原因,考虑在报纸上增加一个栏目,主要内容就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医学史知识,最主要的是要考虑读者对象,不要写得太专深,能够有讲故事娓娓道来的感觉最好。吴卫红说她已经物色到了几个作者,为了使栏目文章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并保证“供应”,希望“专业”出身的我也加入进来。

其实本书所选的文章是前后三四年的专栏文章集结,绝大多数在《健康报》发表过。由于报纸篇幅有限,当时我最初提供给《健康报》编辑的稿件一般有两三千字,甚至更长,而编辑一般会删节至一千多字,甚至更少。所以,当时一直不甘心,希望有朝一日足本见人。这次集结出版,就是很“诱惑”的未删节版。

在报纸上开设和历史有关的专栏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报纸大多以提供时鲜的新闻为主,读者很少有喜欢到报纸上去读史的,看过即过时。

不得不说吴卫红女士是有魄力、有胆量的。

虽然自己也是一名编辑,文章倒是经常写,也经常看,但我当时并没有给报社写专栏文章的经验。

医学史,新开的专栏,太多的题目可选了。我选择的第一个主题就是介绍手术刀的历史,因为不论医生还是普通民众,手术刀都是很熟悉的医疗器具。虽然只有外科医生才会经常接触手术刀,不可否认,手术刀绝对可以代表医生的身份,绝大多数民众可能没见过手术刀,但并不妨碍他们把医生称为“玩手术刀的”。

即便是现在你去问一个专业外科医生,他也不一定能很准确地说清楚手术刀发展的来龙去脉,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知道手头使用的、最先进的手术刀如何用就可以了。

查找资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认真学习后发现,历史还真的很好玩,竟然有好事者考证出,最初的手术刀是用石头做的,称砭石,几乎要把手术刀的历史追溯到石器时代了。当然,国外后来还出现了铜制的手术刀。当然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好事者也可以去钻牛角尖,比如,华佗当年给关羽刮骨疗毒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术刀,和现在的手术刀有什么区别?关羽当时镇定自若是强忍痛苦以显示英雄气概,还是华佗给他用了麻药,根本就不疼?于是,探寻麻醉的发展历史,便成了我之后的选题。

不知为什么,我当初固执地把“那把柳叶刀”作为第一篇专栏文章的标题,就像现在,我一定要把“那把柳叶刀”作为本书题名的一部分一样。

最初的一些选题延续了手术刀(工具)的思路,后来接连写出的有注射器、血压计等等。随后又开始关注医学科技进步,逐渐也就有了透析、麻醉、白内障、试管婴儿等一系列文章。有时也会对医学史上一些有影响的事件进行回顾,并会联系现实进行评述,典型的如地震救灾、废除中医案等。

针对当下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医疗现象或者医疗事故,我也会写一些以史鉴今的评述文章,典型的有医改、医生读书、人文关怀等问题。

人们大多有猎奇心理。在写作过程中,也有一些相对另类的选题,如减肥的历史、鱼刺卡喉治疗的历史、避孕套发展史等,我把这些文章统称为另类的医学史。

医生职业是神圣的,因为他治病救人。但近几年医生似乎多受诟病,社会上也多以医患关系紧张为题加以渲染。医学专业精深,普通人当然对医学术语一头雾水,似乎一进入医院就有听天由命、任人宰割之感。这里面,抛却确实存在的极小的一部分害群之马搞坏了风气不说,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大环境、医患之间不信任、信息不对称所致。

历史很神奇,读史可以使人明是非。我不想吹嘘自己这本书是灵丹妙药,看了之后医患间马上相互理解,关系和谐,但互相了解之后,才能增进感情,进而互相理解。就好比,一对密友,之所以称为密友,是双方都知道对方的底细,无话不谈,知根知底,坦诚相待,所以才成了密友。

医患间不能成为密友,是因为医生对患者的一切(主要是病情)都很了解(不了解可以问,当然了,还有那么多高精尖的仪器甚至能看到你骨头里有什么);而患者对医生(医学)几乎什么都不知道,医生也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向患者说明白其所涉及的医学知识。

本书号称“剥下医学的外衣”,让普通人能够了解医学的底细,让患者能够看到医学“光鲜”辉煌的外表下的那么“不堪”的历史。就好比,你(医生)了解我那么详细(病情),这下,我也知道了你的小秘密,我们就有了互相交流、理解的基础,进而成为密友也未可知。

慕景强

2012年12月8日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