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21196000000027

第27章 科技的脚步(12)

医用机器人轶事

如果只是顾名思义,提起机器人,人们自然会想到它们具有人的外形,可以替代人做各种事情,而实际上它们却是人类造出来的一种机器。最理想状态就是能够完全替代人类工作的机器人,但迄今为止还没有造出来,只在文艺作品中才会出现,比如电影《魔鬼终结者》中的一系列机器人。当然,如果真的发展到那个阶段,人类的命运也就堪忧了。

我一直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懒人创造了世界。人类为了减轻工作的负担,促进了各种替代人类部分或全部工作的机器或工具的发明。机器人一词最早诞生于科幻小说中,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在剧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语“Robota”写成了“Robot”,这就是现在所用的机器人单词。而“Robota”的本意是奴隶的意思,说明作者最初的设想也就是造一个听话、能干活的奴隶。

人类对机器人的幻想和追求自古以来就没间断过,就拿我国来讲,西周时期,就有能工巧匠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后来又有鲁班造能飞行的木鸟,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等等。但最早有意识制造医用机器人的是个法国人,他造的其实是个机器鸭,1738年,法国人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一只会嘎嘎叫、会游泳、喝水、能进食和排泄的机器鸭。他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机械化而进行医学分析。

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但现代机器人技术发展最快的却是日本,1980年,日本已普及工业机器人,日本也因此而赢得了“机器人王国”的美称。

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但对机器人的定义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原因很简单,主要是机器人研究发展太快了,新的机型和新的功能不断涌现。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

医用机器人是其中一种,目前常见的医用机器人主要包括脑外科机器人、创伤骨科机器人、脊柱机器人、关节机器人、康复机器人以及计算机辅助手术机器人等。比如德国开发出帮助脑卒中的患者恢复行走的机器人等。

美、日、法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致力于研究医用外科机器人,并应用于临床外科手术。我国第一台医用机器人主刀手术是在1997年5月5日下午,由海军总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医用机器人,在两名医生和一名计算机专家的共同指令下首次完成立体定向颅咽管瘤内放射治疗术。这是我国第一代医用机器人系统首次应用于临床。1999年研制成功第二代机器人,实现了无框架定位手术。而这一年末统计显示,世界全部服务机器人至少为6600台,其中医用机器人已占12%。随后,我国又研制出了第三、四、五代机器人,相继具备了远程操控、立体定向、人脑的空间环境数字化等功能,使手术更准确、更安全。

目前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生产微型机器人的阶段,美国科学家和欧洲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研制出用于人类血管治疗的微型机器人。纳米技术将带给医学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只有细胞般大的纳米医用机器人可完全控制体内显微手术。研制在血液和细胞介质中工作的纳米医用机器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制造出可以在毛细血管里运动的机器人,可进行病毒、细菌或癌细胞清除、代替外科手术修复心脏、大脑和其他器官等,还可进行定位给药、显微注射等。

可以肯定的是,医用机器人将与人类生活走得越来越近,但也有人担忧:随着机器人与人类发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潜在的危险也在增加。我想他是看《魔鬼终结者》看多了,但仔细想想,他说得也有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