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21196000000005

第5章 史海钩沉(3)

旧中国一次未能成功的“公医制”探索

在中国,医生私人开业是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就以私人开业为存在形式。现代医学(西医)在中国兴起(20世纪初)之后也受中医的影响,大多数西医毕业生选择了私人开业,而社会上的医院则主要是私立医院和慈善(国外教会所办)医院。后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其原因是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的城市里,穷得在医药上一分钱都掏不出来的人已达到25%;农村则更加严重,达到了37%。面对这样的情况,单纯依靠有限的慈善医药是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的,商业式的医学就更不要说了。于是,有人提出了“公医制”。

“公医制”的提法是相对于医生私人开业和商业式的医学而言的,可以理解为公共医疗体制。据资料记载,公医制最早(约1785年)始创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当时服务范围仅限于预防流行病与颁布卫生法规及禁令,并无医师或卫生官执行,只是由警察负责,因此有卫生警察的设置。正如有人考证出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一样,有阿Q式的好事者也考证出“公医制”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而且还久远到“礼治天下”的周代。研究者还提供了原始文献——《周礼·天官》中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凡邦之有疾者,有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为全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又次之,十失三再次之,十失四为下。”大有“考据学派”遗风。

还是回到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吧!当时,欧洲“公医制”已经在逐渐推行,而且推行的范围越来越大。1937年前后,中国新医(相对于传统中医而言,舶来的西医当时被称为新医)数目太少,这是不争的事实。英国当时每800人有一名医师,美国每1000人有1名医师;而中国则每3万人才有1名医师,且多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大城市,比如上海就占了22%,即便在大城市也并非都能普及。如同当下,医科毕业生绝大多数被大城市所吸引,宁愿在城市中挣扎生存,也不愿意到乡村去。确实,在乡村行医,困难更多。据当时的一项调查,1万个农民平均每年所能支出的医药费之和才能供养1名医生,我们无法想象由1人担任1万个人的医生的情形。

那么如何解决人口众多而医生极少的矛盾呢?“公医制”便进入了有识之士的视野。

危难当前,领袖人物的视野、能力、魄力及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民国时期著名的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审时度势,提倡“公医制”,不计功利,为社会、为人民服务。民国时期另一位医学教育家伍连德博士则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从理论上探讨“公医制”的可行性已没有必要,所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他认为主要障碍在于适当人才的缺乏。于是在两位有识之士的组织和带领下,“公医制”进入了试行阶段:必须要做的就是“公医制”组织的建立和人才的培训。首先,他们认识到,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仅仅依靠外国是不行的(最初的医学教育及医院都是由外国传教士带来并把持着),必须走独立自主的道路,创建自己的医学院校。到1935年,就已创办了四所国立医科大学。其次,由于中国现代医学最初完全是私人性质的,进而还出现了教会医学社团组织,如中国博医会等,中国人逐渐意识到医学教育主权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应该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负起责任来,小诊所、私人组织,不论是外国人开的还是中国人开的都必须受政府的统一管理。另外,为了使学生安心学业,毕业后能为国家医学事业服务,应该免收学费,做长远规划。

在医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下,民国政府终于在1940年公布了公医制方案——《公医学生待遇暂行办法》(简称《办法》)。《办法》强调对公医生免收各种费用,并指定四所院校先行试办,对其余院校的公医生名额进行了限制。《办法》中还规定了学生需填写志愿书,若因无故退学等原因离校将追缴学费,并规定了毕业后服务期限及服务办法。民国政府又于次年公布了《医学生服务暂行办法草案》,对公医生的具体待遇做了规定。

国外成功经验加中国现实情况分析,再加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政府的支持,我们似乎应该得出“成功”结果,可现实很残酷,“公医制”失败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医疗状况恶劣,这既是“公医制”提出的动因,也是“公医制”难以取得实效的最大障碍。时局动荡,战争不断,政令屡易,经费不足,这才是“公医制”最终破产的根本原因。当然,“公医制”本身的理想化色彩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反思现在的医学教育及医疗现状,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医疗状况依然堪忧,而我国8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这类地区,每年虽然数以万计的医学毕业生走出校门,但由于待遇及生活条件艰苦等原因,进入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医学毕业生极少。很显然,现在依然是一个需要“公医制”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