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21196000000052

第52章 另类医史(7)

今天你还拔吗?

关于拔罐子,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距现在有二十年的光景,在东北农村的土炕上,家里亲戚或邻居不管是干农活累着的,还是不小心闪了腰的,还是睡觉落枕的,奶奶都会让他(她)或趴或坐在炕上,卷起或脱掉衣服露出不舒服的部位。这时奶奶会根据疼痛部位的大小决定用玻璃罐头瓶子还是用小的专用陶制小火罐,一般用玻璃瓶子的时候居多,可能是由于作用面积大的缘故吧。然后点燃一小块卷成筒状的纸,投进瓶子,待纸烧了一半的光景,迅速把瓶子扣在疼痛的部位上,瓶子便吸牢在皮肤上。过了一会儿,火慢慢熄灭后,取下瓶子,身体上留下一个圆圆的暗红色的印迹,而患者的气色则似乎马上好了许多,疼痛也减轻了。那个时候,经常在老一辈人身上发现拔罐子留下的痕迹,似乎拔罐子什么病都能治,哪里感觉不舒服都可以拔。我离开农村后,近些年已不大听说再有拔罐子的了。

拔罐子其实是一种充血疗法,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在医学科学并不发达的我国古代民间,历代沿袭,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按照中医的说法,拔罐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消肿止痛,一般的腰身酸痛、哮喘、腹痛、外伤瘀血、伤风感冒更不在话下。

拔罐子又称“拔火罐”、“吸筒”等,现在我们常用的“火罐”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火罐气”。但拔罐子这一疗法并不是清代才发明的,只不过之前并不叫这个名字,用的工具也不是现代所用的陶罐或玻璃罐。

最早文献记载有拔罐疗法的大约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五十二病方》中。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书中提到角法,即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治病,类似于现在的拔罐疗法。后来东晋人葛洪也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疗疾病,当时大多用的是牛角。

后来,拔罐的工具不断改进,牛角筒逐渐被质地轻巧、价廉易得、吸拔力强的竹罐取代,“角法”也改称为“吸筒法”。在操作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用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即先将竹罐放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乘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所以竹罐又被称为药筒。

清代之所以出现了现在依然沿用的火罐一词,是因为清代发明了用陶土烧制成的陶罐,避免了竹罐容易燥裂漏气的缺点。目前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也是在那时候出现的。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但拔罐子的技术却未见有什么改变,与针灸一样,拔罐子也是一种物理疗法,也曾经被认为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但近些年来,随着针灸本身的衰落,拔罐法也流落于民间,即便在民间,其发展也趋于停滞。虽然有广告依然把拔罐子的疗效吹得天花乱坠,但这类广告多散见于电线杆子、街头巷尾,和“办证”、“性病”等广告为伍。另外,在诟病颇多、鱼龙混杂的美容界,特别是一些女子SPA馆,在众多美容项目中也经常能见到拔火罐的身影。

在我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的拔罐疗法可能真的要走入历史了,或许将来的人们在面对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闪罐、走罐、留罐等概念时,真的如面对回字的四种写法一样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