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先锋
21196600000041

第41章 2011年部分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9)

标杆就在我身边──能源系热能工程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侧记

■文/徐钰梨

“浙江省先进党组织”,“浙江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度浙江大学校级先进党组织”,“2011年度浙江大学校级先进党组织”……荣获诸多殊荣的党支部,是怎样一个优秀、卓越的团队?又是什么特别的精神,在凝聚、激励着这样一个团队?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热能所教工党支部书记周劲松教授。

在周老师的娓娓道来间,一个优秀党支部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在“求是、团结、创新”的热能所精神的指引下,在岑可法院士、倪明江教授为首的一批优秀党员的榜样带头作用下,热能所教工党支部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把支部所有成员都紧密凝聚在了一起,自主创新赶超一流,节能减排争当先锋,在教育科研岗位上建功立业。

标杆引领,团队精神凝聚人心

2010年1月15日,岑可法院士捐献了自己多年的积蓄350万元,设立了面向浙大学生的岑可法奖学金。谈起在浙大奋斗了50年的岑院士,热能所里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都表现出由衷的敬佩之情。周教授说,岑院士不仅在自己的岗位和领域内成就卓著,更以自己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言传身教,起到了模范表率作用。在岑可法院士、倪明江教授等优秀党员的带领下,热能所形成了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也带动了整个热能所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热能所,“团结合作”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教授,很少有人会说“我……”,常常能听见的是“我们”。岑院士常教导年轻一辈,“工科专业的科研人员需要面对大型科研项目,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一个人是很难做出成绩的,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热能所团队现在已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牵头、老中青教授结合、学科交叉、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队伍。其中,党支部的各位党员骨干就像黏合剂一样,将整个团队联系得更为紧密。“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精神使得一流的人才能够汇聚起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年轻人留在了浙大。至今,热能所已有近30位老师去过国外深造,几乎所有人在学成后,又都回到了浙大。

“一切以事业为重”,“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在科研上,岑院士以身作则,以求是创新的精神感染着热能所的每一位党员和群众。骆仲泱教授等党员经常在实验室工作至深夜,有些党员为完成现场试验长年出差奔波在外,这些艰辛刻苦工作的场景不胜枚举。正是在标杆的引领下,由一批优秀党员为主体的热能所教育科研团队,不断创新,赶超一流,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丰硕的成果,更好地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求是、团结、创新”是热能所的所训,在所大厅、主要会议室里多处可见这六字。岑院士一直在不断倡导并带头践行这一精神,如今,它已深深印记在了每一个热能所人的心里。

标杆引领,支部活动促进发展

在全党如火如荼、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之际,浙江大学热能所教工党支部紧密结合能源专业,突出自身特色,围绕世界一流能源学科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兼具实践性和实效性的支部活动。在活动中,岑院士更是带头公开承诺,表示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断学习,永远进取”。他的雄心与壮志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党员的斗志,整个热能所的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争做“能源先锋”。

2010年6月,岑院士刚刚参加完“两院院士大会”,就建议党支部组织开展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认真领会胡****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最新指示的精神,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带头作了“学习********的讲话,凝练热能所未来发展方向”的报告,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打下了基础。活动也积极邀请了党外人士参加,共同研讨“交叉学科合作”、“原始创新的试验方法、试验台架、先进的测量技术”、“工程问题基础化”、“交叉学科博士及博士后招生及培养”、“人事管理创新、人员分类”等问题。大家集思广益,纷纷为今后走好具有浙大热能所特色的创新之路出谋划策。

之后,倪明江教授又带领全体热能所教师开展了一场气氛热烈、成效显著的“青年教师成长座谈会”。会上,大家互相交流促进,加深了解,为更好地营造成才环境,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出了很多有效建议。

在建党89周年和建国61周年之际,热能所教工党支部党员和群众共30余人,利用国庆假期,前往“红色之都”井冈山开展了一次重温入党誓言、访问红色革命老区的支部活动。当时已是75岁高龄的岑院士,老当益壮,精神昂扬,和年轻人一起,重上井冈山,重走红军路,唱红歌、吃红米饭,整个活动的气氛非常热烈。通过这样的活动,党支部每位成员对中国早期革命过程的认识更为深刻,对革命传统的理解也更为到位。追寻革命先驱的足迹,接受井冈山革命精神的洗礼,大家纷纷表示要把井冈山精神贯彻到本职工作中去,发扬光大,创先争优,为热能所、能源系和浙江大学的科学发展再立新功。

除此之外,热能所教工党支部一直坚持把支部活动和科研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平时的支部学习活动和工作例会上,大家经常会根据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研讨国家重大需求,制定学科发展方向,这样既深入学习了党的理论知识,也促进了科研教学的发展。

标杆引领,人才辈出科研结硕果

“人才是一个大学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拔尖创新能力的学科团队一直是岑院士最为关注的事情。经过多年的摸索,岑院士总结出了一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方法:即“教授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梯形机制”。此外,在培养高水平优秀工学博士方面,他又成功探索出了“导师群体培养”的创新之路。近十几年来,热能所已经培养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高达6篇,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先后获得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创建能源与环境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体系”、“瞄准能源学科前沿,构建一流导师群体,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工学博士的新机制”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在岑院士的言传身教和精心培育下,热能所各位中青年教师勤奋努力、锐意进取,不少人在35岁之前就晋升了教授,而且他们当中已有2个973首席科学家、4个“杰青”、5个“长江”特聘、6个“百千万”、9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位跨/新世纪人才、25位浙江省“151”人才,如此强大的团队,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也是十分少见的。

在科学研究队伍的构建上,热能所团队成员分为四个层次:(一)学科带头人、冲院士的候选人;(二)45岁以上优秀中青年、杰青、长江特聘等;(三)35~45岁冲杰青、长江学者等优秀骨干;(四)35岁以下的接班人才,梯队的后备人选。正如倪明江教授所说:“有一些学科,常是‘领头雁’一枝独秀,老先生一旦离开,学科发展后继无人,而热能所的人才队伍却有梯度,保证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在岑院士的引领下,在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热能所不仅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更在教育科研方面成果颇丰。仅2010年度,热能所就承担了“973”项目首席项目1项,“973”项目二级课题4项,国防“973”子课题2项。“863”项目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2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4项,支撑计划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0项,国内企事业单位横向协作项目54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并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次,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三、四等奖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

数字是枯燥的,但却是客观的、铿锵的、极具说服力的。这上面的每一个简单的数字,都凝聚着热能所全体师生的心血与汗水。它让我们看到了一支以标杆和党员骨干为核心的、优秀的、团结的、充满了战斗力的科研教学团队。

“自主创新赶超一流,节能减排争当先锋!”正如创先争优的活动主题一样,热能所教工党支部的全体党员紧密合作、锐意进取,无论是在团队建设上,还是科学研究上,抑或是人才培养上,都积极赶超一流,争当先锋。而岑院士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以及心胸开阔的人格魅力,则使大家由衷地产生信服、拥护和爱戴之情,如一支屹立不倒的标杆,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战斗力,进一步促使热能所教工支部紧密凝聚在了一起。

因此,我们相信,在“求是、团结、创新”的团队精神的指导下,在以岑院士、倪明江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党员的引领下,在全体党员的团结奋斗下,整个热能所事业必将蓬勃发展,更上一层楼!

■快评

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

胡****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而标杆、榜样之所以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正是因为“德”对他人的召唤与吸引。

热能所教工党支部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产生了很多优秀的党员标杆,而带头人岑可法院士就是其中最闪亮的一枚。标杆的力量是巨大的,热能所教工党支部党员在岑可法院士、倪明江教授等优秀党员的引领下,全所上下“心往一块想,智往一起聚,力往一处使”,向心力产生战斗力,自然能在科研教学各方面取得傲人成绩,而“求是、团结、创新”的六字所训,必将引领这个团队在今后的路上争当先锋,赶超一流。

(本文编辑张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