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先锋
21196600000051

第51章 2011年部分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9)

在创新中求发展──城市学院计算分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巡礼

■文/毛湘淮

在浙大城市学院有这样一批党员,他们心怀整个支部和学院的发展,创新学生培养方式,创建新型的师生导学模式,改变传统的组织生活方式,以“创新”促发展,为学院的其他党员树立了榜样。在创新型党组织的建设中,他们开展了以“基于项目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来自于城市学院计算分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一个优秀的基层党支部。让我们走进这个党支部,去感受成绩背后党员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去探寻支部在建设与发展中的创新之举。

创新培养机制激发学生潜能

成立至今,城市学院计算分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导师制和项目制推动学生科研能力的形成。支部党员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吸纳有科研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加入到科研项目中,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兴趣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创建发挥学生能力的平台,挖掘学生特长。

计算分院成立ACM/ICPC比赛的学生兴趣团队,除了每年的暑假要进行常规性的集训外,每周末要进行兴趣组的小范围集训,每两周要进行兴趣组的分小队的竞赛,增加了很多工作量。“这些参加集训队的同学是通过学科—计算分院—城市学院层层选拔而来,都非常优秀。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对他们负责,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参加ACM/ICPC比赛有所收获。”支部书记肖艳萍说。

2010年由柯海峰、肖艳萍等老师指导,由学生周礼南、黄卫、黄健、赵森棋、曹雪骏、杨薇组成的ZUCC三支代表队分别在成都赛区、哈尔滨赛区和福州赛区不畏强手,勇敢拼搏,最终,学生团队获得第35届ACM/ICPC亚洲赛区的三个铜奖,这是继2008年以后又一次将ACM国际性奖项收入囊中,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支部党员重视以参加大型的比赛来激发学生潜能的创新培养模式。支部党员吴明晖老师带领的学生团队就在首届Android开发大赛上获奖,党员霍梅梅老师等带领的学生团队在全国“电脑鼠走迷宫”竞赛获奖等。另外,党员吴明晖老师指导学生获“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陈观林老师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并被EI收录。

2011年春,在支部党员的提议下,计算分院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该计划主要面向低年级中学习成绩优异或对专业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软件开发培育”为主,通过“精品专业课程体系、开放型实践平台、国外交流优先计划、校外带薪实习”等平台的创建,吸引优秀学生投身专业学习、实践实训中,引领优秀学生在科研成果方面实现突破,成长成才,同时营造分院良好专业学习氛围。分院通过报名、考试、面试等流程从大一的学生中选拔30多名优秀学生,组成一个独立的班级。每两名学生由一名教师负责指导,支部党员全员参与了指导学生的工作,充当了启发、引导的角色,对学生进行课程规划、学科研究方面的指导。

这些创新性的本科生教学措施的受益者自然都是学生。通过新的培养措施,学生们活跃科学思维,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创新意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有力地激发。

创新沟通方式注重导学模式

常常有本科生反映自己的导师只是一个摆设,对个人成长没有帮助。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导师科研任务重、教学压力大、社会应酬多,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本科生的指导。

支部及时认识到这一问题,鼓励支部党员积极参与学院学习指导中心的工作,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实到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城市学院规定一个学期没有修满12个学分的同学将退学试读。支部党员非常关心学业落后的学生,与退学试读学生结对,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到每星期见面、谈话,及时进行学业指导,鼓励他们争取继续留校学习。

曾有一名退学试读学生,肖艳萍老师了解该学生的空余时间后,在课后总是拉着该学生到她办公室自习,还常常和他聊天。让学生有种要奋发向前、努力上进的心理压力。后来该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毕业后的发展也很不错。这样感人的事例,在支部党员的结对故事中不胜枚举。

支部还召集学生进行“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调查分析及措施探讨”课题的研究,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为帮助下一届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提供参考,课题研究成果在《计算机教育》杂志上发表。另外,支部还指导学生进行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等。

支部书记肖艳萍表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了解学生现状的重要途径,消除师生相互间的压力和不熟悉。实际上师生间的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很好的‘导’和‘学’的过程。我们需要重视这种导学模式,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效益最大化。”

创新活动形式整合支部力量

党员同志理应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最新的理论成果,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但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如何创新理论的学习方式,使党员更容易学习和消化,支部一直在积极探索。

支部召开每月一次的组织生活会,在开会之前都会将学习的资料发到每位党员的邮箱,让党员在会前先自我学习,充分准备,以便在支部集中学习的时候,紧密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更好地表达观点和看法。

支部专门召开先进党员事迹学习会,号召党员师生学习孟二冬、方永刚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勇于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学习他们用有限的生命在奉献和拼搏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在学习会上,总支书记王泽兵从先进人物的事迹从发,结合党支部的具体工作谈了几点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建议,得到了与会党员的一致认可。

另外,支部还组织召开学习《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讨论稿)》及《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征求意见稿)》民主生活会,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研讨会等。

和谐的党员关系,能够发挥支部的整合力量。支部非常重视党员之间,党员与学院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支部已经计划采取定时间定地点的方式让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了解与合作,有效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也可以加快科研项目的完成速度,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

一个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需要靠活动来增强。支部常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党员参观杭州市档案馆、西溪湿地博物馆等红色基地,重温党的光辉战斗历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支部还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开展各种社会调查、考察和实践等。

支部党员齐心协力,从思想、组织和作风三方面不断加强党支部建设,他们的工作受到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支部也由此获得了2007—2008学年城市学院先进党支部称号,2010—2011学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先进基础党组织的荣誉。

■快评

“新”与“心”

用“新”和“心”来概括这个优秀的基层党组织最合适不过了。“新”体现在支部工作的各项创新之举,创新学生培养模式,创新师生沟通方式,创新支部的活动方式等,支部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而“心”就在“新”的背后,由“心”才延伸出“新”。因为有“心”,支部党员才不满足于陈规俗套,才锐意创新;因为有“心”,支部党员在培养学生上不会懈怠、敷衍,而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因为有“心”,支部党员才摈弃隔阂,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有了“新”与“心”,我们看到教工第一党支部焕发出的朝气蓬勃的生机;有了“新”与“心”,我们相信教工第一党支部将会越走越好。“新”与“心”可以说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两大特色,它们同样适用于其他基层党组织。即使支部党员言语再朴素,行为再平凡,只要有了“新”与“心”,时间会使人们看得真切。

(本文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