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先锋
21196600000073

第73章 2011年部分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41)

创新机制抓好党建──环资学院土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硕士生第一党支部侧记

■文/朱海洋

他们化身为歌者,传诵着一首首革命诗歌,在红色的大地上,且行且学且思索;

他们化身为引者,引导着一批批青年学子,在广阔的天空中,以人为本促发展;

他们化身为播者,撒播着一粒粒精神种子,在辛勤的浇灌下,结出累累的硕果;

……

他们是平凡的研究生,可以在科学的殿堂里求是、追真理,也可以在党建的活动中求知、乐奉献,他们就是环境与资源学院土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硕士生第一党支部的成员们。

支部始终以“服务发展,争创一流”为工作主题,紧紧围绕学校和学院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在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党员意识培养、学术规范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力求将支部建设成为思想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自身建设完善、科研能力突出、结合社会紧密的学习型党支部。

“我们成功了!”2011年的一天,当支部书记陈丁江把支部获得2011年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个消息告诉大家后,实验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个奖项,对土水所硕士生第一党支部来说的确是实至名归。

思政教育,夯实理论基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在土水所硕士生第一党支部,你时常可以听到支部成员们吟诵这样的红色诗词。原来,支部的成员在观看革命电影《长征》后感触颇多,特意去网上查找了革命历史知识,学习了很多革命时期的文学。而这都要从“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主题活动说起。

2010年3月,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等活动成果,一场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主题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支部内展开。

活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期间支部组织党员们观看了一系列的革命电影,电影《长征》给大家的印象最深刻。“观看革命影片《长征》的那一晚,我感受到了成员们的情绪有了明显的变化,心中强烈的爱国主义同革命时代的悲壮情怀在不断地碰撞,最后大家凝聚成了一股力量,那晚的气氛是我一辈子难忘的。”支部成员黄佳明感慨地说。

支部党员彭英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一大篇观后感,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那段历史,对于华夏子弟来说注定是刻骨铭心的,革命人用血泪铸就了今日的辉煌,而我们,又有怎样的理由去懈怠?去放纵自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建设国家任重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那一个月,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成员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肩上所承担的责任,也让大家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时刻审视自身的思想和言行,时刻提醒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与信仰,不断深化对国家、民族、社会事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

“其实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很重,要抽出很多时间开展理论学习,有点不现实。”支部副书记邓欧平一句话道出了支部开展理论学习所遇到的最大难题。但是支部始终坚持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目标,充分结合支部成员学习阶段的特点,进行多途径、多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陈丁江一直号召大家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党的重要理论知识,这也培养了支部党员自觉学习、主动关心时事政治的习惯,支部党员的政治敏锐性也就逐步提高了。

“少年强则中国强!”支部成员吴士文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每每参加完各种思想交流会,成员们做实验更认真了,学习更勤快了。“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有机会和能力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创新机制,强化党建堡垒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它以各个部分的存在为前提,梳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为导向,从而发挥协调运行的作用。

那么,如何将这个机制的协调功能发挥得更好,应该选择怎样的“润滑油”,让支部这台机器运行得更好?陈丁江想出了三个制度──支委轮选制度、支部党务培训机制、党小组联系制,以创新的支部党建机制,强化党支部的堡垒作用。“这个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支部的工作效率,用规范的制度让大家形成一种习惯。”邓欧平评价这个创新机制时说道。

支委轮选制度让支部的每个成员都有担任支委的机会。每次,几个支委聚在一起,一阵“头脑风暴”,活动方案便应运而生了。

建立这个制度后,成员们集思广益,还真组织了不少具有鲜明特色的活动,在这过程中也大大地提高了党员们的组织能力。可以说,创新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机制,培养了许多具有较强党务工作经验的学生党员干部。

定期对支委及入党联系人就《关于发展党员工作的若干规定》、《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人工作补充细则(修订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研究生发展/转正工作的若干实施意见(试行)》等条例规定进行培训,保证支部党建工作规范有序开展,这被称为支部党务培训机制。“这个机制的实施,让支委和入党联系人对入党业务更为专业了,工作起来自然顺手了。”

而党小组联系制的建立,使得党员和团员的对接工作提前化、规范化、高效化。在这个联系制度下,以党小组为单位,党员联系所在实验室的团员学生,定期和不定期地与团员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使有入党意愿的团员学生能及时充分了解入党的相关要求。

邓欧平介绍说,只有在充分听取团员学生的意见建议后,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才能最终发展为正式党员,这不仅体现了入党流程的严谨性,也保障了团员青年的“发言权”。

三大创新机制的实施,让支部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咱们支部的这个‘润滑油’算是选择对了。”邓欧平说道。

学术建设,引领党员先锋

在学术建设上,土水所硕士生第一党支部以支部建设为抓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促使支部党员在“科研能力、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三个层面”上当好排头兵。支部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将先进性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开展了“三个先行”系列活动。

在专业科研交流座谈会上,党员同志针对专业科研创新课题献计献策,鼓励同专业的新老党员、党员与普通同学结对子,互助互学,共同推进专业创新。这是“三个先行”中的第一行──专业科研创新,党员先行。

“我承诺,学术绝不舞弊弄假,秉承浙大求是的学术精神,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坚持和维护学术界的道德。”这摘自于一封支部成员许下的承诺书,而这样的承诺书,支部里所有的成员都写了,并要在一年后进行总结。书写“践诺书”,这是“三个先行”中的第二行──维护学术道德,党员先行。

围绕这“第二行”,支部还开展了“尊重学术道德,抵制学术不端”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党员集中学习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观看视频,分组讨论,从各个角度讨论和分析了学术不端行为给自身和社会带的危害,使全体硕士生党员充分认识到学术不端的严重性。

如今,每一个地方的发展都少不了环保的理念。但是在农村,由于环保知识的匮乏,环保事业的开展碰到了不少困难。支部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绿色环保行”社会实践活动,党员带头深入农村,宣传环境保护知识,采样分析环境状况,帮助当地农户进行绿色、高效的农业生产。这就是“三个先行”中的第三行──环保科普下乡,党员先行。

同时,支部也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科研氛围,为广大党员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提供帮助。支部组织并落实党员参加相关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尤其是校内开展的相关学术活动,如朱兆良院士、RANDY教授、蔡祖聪教授、李丛强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学术报告会,促使党员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

■快评

创新机制──优质的“润滑油”

在新形势下,如何保障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用怎样的“润滑油”才能让这台机器运行得更好?土水所第一党支部找到了一种“润滑油”──创新机制。

机制是在观念指导下建立的,它是一个组织的基础,而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构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是解决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深层次问题的重要举措。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只有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机制,继而整合资源、集结力量,充分发挥机制的作用,才能形成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备高校特色的党建工作体系。

(本文编辑吴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