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的分寸,决定孩子一生
21231300000014

第14章 把成绩放一边,先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3)

最后这位教育家感慨地说:“连最朴实的农民都知道的道理,我们很多人却忽视了。如果把精力都放在侍弄庄稼上,精心地照料它们,怎么可能没有好收成呢?可如果把心思都放在最后的收成上,还能种出好庄稼来吗?”

教育上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在孩子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是去想孩子最后应该考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而是脚踏实地地陪着孩子扎扎实实地打好学习的基础,注重培养他的人格与品德,这样还用担心孩子没有出息吗?反而是一直盯着结果看,最后才会事与愿违。

从那以后,我从行为到心理都给自己清空,该做的事情都尽量做好,不苛求结果。没过多久,辰辰不再排斥学习和考试了。他掌握知识比以前更踏实,成绩自然也比以前好多了。最重要的一点,他是快乐的。

后来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我把我的经验跟她分享了。过了一段时间,她打电话向我诉苦,说孩子没考好,她吸取教训没有责怪孩子,而是告诉孩子不要紧,下次再来,可是孩子接下来一次考试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糟,她问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理直气壮地说“不是你跟我说考不好没关系的吗”。

我了解了一下她孩子之前的表现,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这个孩子对于考砸还是考好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只是害怕爸爸妈妈责骂,所以妈妈跟他说考不好没关系的时候,他特别高兴。而妈妈又出尔反尔,孩子自然拿父母的话堵回来了。

所以,父母在做的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

如果孩子因为考不好本身已经很内疚了,那么确实没有必要再去责怪他,这时父母的安慰和鼓励是他最需要的。父母越是让他轻松,他就会越感激父母,更会努力学习不让父母失望。这类孩子本身是懂事的。

可是如果遇到上述例子中的孩子,那做父母的就要懂一点心理学了。如果他本身对学习成绩无所谓,那父母要做的不是给他减压或加压,当务之急已经不是成绩,而是应该反思一下孩子为什么缺少学习的责任心了。这时对孩子提成绩就要注意话术了,不要说“考不好没关系”,而是换成“这次没有考好不要紧,只要你有信心,妈妈相信你下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有的家长也许会说,要是我不时时提点他,不要求成绩的话,孩子怎么会上心呢?这担忧完全没必要。孩子处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学校里经常会排名次,相互之间会打听考了多少分。他完全知道成绩对自己的重要性。家长根本没必要再多说什么,孩子也知道应该考个好成绩。这时家长如果不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是给孩子尊重、理解和鼓励,结果会更好,因为没有哪个孩子会在正常情况下故意考砸。

4.还原学习的本质

父母之所以觉得孩子难以沟通,是因为彼此的侧重点不同。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以他的兴趣和利益为原则,孩子其实很容易沟通。

朋友打来电话,周末请我去家里做客,她说她女儿小薇弹钢琴很不认真,希望我能以过来人的身份去跟她女儿来个现身说法。

我过去的时候,房间里传出一阵悦耳的钢琴声,只是双手偶尔配合得不是特别协调。朋友在客厅里收拾房间,我诧异地说:“小薇这不是挺自觉的吗?你还叫我来干什么啊?”

朋友把我让到沙发上坐下,开始跟我诉苦:“你弹了那么多年琴了,你还听不出来她在弹什么吗?”

我仔细一听,是《致爱丽丝》,钢琴里比较初级的曲子。

朋友继续说:“老师教的她不愿意弹,偏偏喜欢弹些乱七八糟的曲子,这些曲子又不在考级之内,弹了有什么用啊?我说她,她还不听。”

我连忙说:“我也喜欢弹这些乱七八糟的曲子,练习曲又枯燥又乏味,你不觉得这些曲子更加动听吗?”

朋友见我不但没有跟她站在同一战线,还赞同小薇的做法,很是郁闷:“你这些话可别让小薇听见了,等下她就更有理了。我最基本的乐感还是有的,听她反反复复地弹练习曲,我也听得耳朵快起茧了,偶尔听听这些曲子,还可以换换心情呢!可是孩子要考级的,以后可以为考试加分。”

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一门特长,一来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能输给别的孩子,二来是抱着万一考试差几分,特长可以加分这个目的。我非常理解家长的这种做法,但是特长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兴趣和是否真正掌握了这门技能,如果一味追求考级,那么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我想起老公前不久给我讲的一件事,他们公司招进了一位全能大学生,这个大学生拥有专业英语八级、律师证、会计证等多种证书,所以公司对他的期望也比较高。可是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这个拥有多种证书的大学生除了会背各种知识外,根本无法和外宾进行交流,也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难题。过了一段时间,公司领导只好忍痛辞退了这个大学生,他非常惋惜地说:“拥有这么多证书,却没有一项实际能力,以后我们再招人,不能再看这些外在的东西了。”

我把这件事讲给朋友听,朋友若有所思,良久,为难地说:“你说的情况也确实存在,可是现在都是认证书的时代,比如小薇以后去面试,提起自己有钢琴这个特长的时候,人家问她几级,她总不能说我没有证书,我给你现场弹一段吧。”

朋友的为难也正是大多父母为难的地方。虽然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但是也很希望孩子能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只是当这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为了孩子的长远考虑,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的情绪放到次要位置上。我见过很多家长逼着孩子练习,孩子委屈得直哭,他们也陪着孩子一起哭的场景。

可是,我们只有放弃让孩子学习或者陪着孩子一起哭这两条路吗?

我对朋友提出要陪小薇练会儿钢琴,朋友把我领到了孩子的琴房。

小薇见我和她妈妈一起出现,有些防备,我示意朋友去忙自己的事。

“小薇,你也喜欢这首《致爱丽丝》啊?”

小薇见我可以听出曲名,有些高兴:“阿姨,您也喜欢吗?”

我给了她一个肯定的答案:“是啊,阿姨觉得这些曲子比枯燥的练习曲好听多了。”

小薇见我和她有一样的感受,忍不住说:“我妈妈要是像您一样就好了,我最喜欢钢琴王子的曲子了,可是她老是在我耳边念叨考级考级。”

我没有跟小薇深入探讨考级的重要性,开始和她聊曲子:“我也是啊,我最喜欢他的《梦中的婚礼》。”

小薇兴奋得两眼放光:“阿姨,这首曲子也是我的最爱,我还没听过真人演奏呢!每次上课我妈都在旁边盯着,我不敢叫老师弹给我听。”

我摸摸她的头,说道:“那阿姨弹给你听?”

小薇连忙给我腾出位子。一曲既终,小薇又羡慕又遗憾地说:“阿姨,我的左右手老是配合不好,弹起来就没有您这么流畅。您是怎么练的啊?”

“其实要达到阿姨的水平,一点也不难,阿姨很不喜欢枯燥的练习曲,可是为了可以弹这些优美的曲子,就鼓励自己把练习曲里的技巧都弹熟练了。阿姨每练习一段时间,就试着弹这些曲子,每次都会发现自己弹得比之前要好。如果优美的曲子是一所漂亮的房子,那这些技巧就是砖头,如果没有这些砖头,房子就建不起来,也就永远弹不出优美的曲子。”

小薇想了想问我:“那需不需要练很久啊?”

我老实地说:“这个因人而异,要不阿姨跟你约定,这个星期你试着把这些技巧学会了,然后我们弹《梦中的婚礼》,下个星期阿姨和你一起看看效果?”

小薇爽快地答应了我的提议。第二天,朋友惊喜地打电话告诉我,小薇在家很勤奋地弹这些练习曲,问我用了什么办法。

我告诉她,考级虽是她这个做妈妈的最重视和最关心的事,却不是小薇最在乎的事,小薇最希望的是可以弹那些她喜欢的曲子,如果不支持她的想法,别说考级,连对钢琴的兴趣,她都会渐渐失去。

父母之所以觉得孩子难以沟通,是因为彼此的侧重点不同,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以他的兴趣和利益为原则,孩子其实很容易沟通。比如小薇,无论妈妈如何跟她强调这些练习曲对考级多么重要,她就是不愿意弹。但如果是为了弹好她喜欢的曲子,她就变得愿意练习了,因为这是她的追求。父母只能首先保护好孩子学习的热情,才能谈其他的。

说得再直白一点,其实这也是沟通的一种艺术,以自己的需要去和孩子沟通,孩子当然不肯合作,但是让孩子明白这是为了他自己的愿望在努力,孩子就会容易接受得多。

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朋友家,小薇有些羞涩地弹了《梦中的婚礼》,然后对我说:“阿姨,这个星期我很努力地练习了,可是我发现还是不能弹得像您那么流畅。”

我没有告诉小薇要很多年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因为对于孩子而言,如果强调需要很多年,孩子会觉得这个目标太遥远而放弃,只有让孩子觉得目标努力一下就能达到,他才会愿意为这个目标努力。

我说:“小薇才一个星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已经很厉害了。我们不能要求一下子就到达山顶是不是?只要这个星期弹得比上个星期好,那就值得高兴,如果每个星期都比上星期好,用不了多久,阿姨就要甘拜下风了。”

小薇开心地问:“真的吗?”

我认真地点点头:“不信我们试试看,一个月后,阿姨再过来的时候,你肯定已经很娴熟了,你可以叫妈妈录下来,前后对比一下。不过学琴的话不能只盯着几个技巧学,其他的指法如果你都掌握了的话,会弹得更加行云流水。”

小薇的钢琴进步很神速,很轻松地过了当年的考级,朋友告知这个消息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最高兴的还是小薇,她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练习钢琴了。

我学琴已经二十年了,很多人都问我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想我应该感激那个时代还不是特别注重考级加分,父母也没有太重的功利心,觉得我想学,他们咬咬牙也能承受,就让我学了。他们觉得我喜欢就好,不苛求我能弹出个什么名堂来,也就没有给我太多的压力,于是,我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虽然现在时代变了,但是不管年代怎么变迁,兴趣永远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我经常听到有些妈妈对孩子说:“你以为我想逼你啊?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你要是考不出证书,你学了等于白学,就算你学得再好,人家不承认有什么用?”

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可取的,现在的教育体制,确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一个人并不具备改变整个社会的能力,所以抱怨只是一种徒劳无功的行为。也许家长抱怨的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苦衷,体谅自己的做法。可是对于孩子而言,轻则他会接受很多负面情绪,变得很烦躁,潜移默化中也成为一个爱抱怨的人;重则对社会充满抵触,这对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形成的危害相当严重。当然,我们有不满需要发泄,但是为了孩子着想,我们应该把这种不满留给自己消化。

有很多父母认为:文凭和证书不是万能的,可是这些都是敲门砖。这种说法我非常认同,所以我在这里并非要家长朋友们放弃文凭、鄙视证书,而是让学习回归本质——学习是为了掌握某项技能,不是为了一纸证书,否则就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如果各项知识和技能都掌握得很好了,还愁没有证书吗?

过于追求证书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质,就会像前文中的那位大学生一样,即使把门敲开了,最后还是会被逐出门外。

5.抓住最佳教育契机

有时候,很多家长觉得教育孩子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可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观察过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绪?

很多家长都表示孩子不爱学习,自己说得口干舌燥,孩子置若罔闻,想想就来气。我们这里所说的学习是个非常广泛的词,不仅指让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包括品德、技能等多方面的学习。如果只是指课本上的知识,那学习的含义就狭隘了。孩子不爱学习,或者不受教,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作为家长,如果能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最佳教育契机,就会发现原来教育孩子真的一点也不难。可以说,抓住了教育契机,教育孩子就会变得事半功倍,反之就会事倍功半。

说到这里,很多家长朋友都想问到底什么是最佳教育契机呢?这有什么标准吗?

前些天,我参加初中同学聚会,多年不见,自然会聊聊工作、聊聊孩子。大家一致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孩子实在太难教了,简直就是上辈子欠的债,这辈子来讨债了,专跟父母做对,要他好好学习,他不学习,要他好好做事,他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同学会后,一位刚从外地迁回来的同学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念书那会儿我们关系特别要好,总觉得同学会里还没有聊够,另外她还有些教育上的问题想跟我探讨。

周六那天,我过去找她。我们一起回忆念书时的趣事,彼此笑得很开心。不知道是不是笑得太大声了,孩子走了出来,同学顺口对孩子说:“先洗脸刷牙,然后把作业做了。”

孩子跟没听见似的,转身走进了卫生间,同学又在他身后喊了一句:“你听见没有?”

回答她的只有“咣当”的关门声,我有些尴尬。同学连忙解释道:“你别见怪啊!我这孩子就是这样,说什么什么不听,跟他说话不如跟墙壁说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