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的分寸,决定孩子一生
21231300000009

第9章 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孩子(3)

后来有一次,婆婆过来看我们,说起老公太懒,不爱锻炼等,辰辰像个小大人一样地说:“奶奶,爸爸有缺点你应该跟他提出来,不应该在背后说他。”婆婆一愣,笑着说:“看来我们做大人的责任重大啊,如果做得不好,会被小孩子教育!”

孩子身上有了某种缺点,很多时候就是我们自身缺点的折射。很多家长在教育上实行两套标准,就是对自己无限宽容,却要求孩子每一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中国有句古话:言传身教,言教不如身教。如果父母教育孩子的是一回事,自己做的又是一回事,如此言行不一,那么让孩子参照哪套标准呢?

5.家有小小“破坏王”

孩子的破坏性行为,换个角度看就是创造性行为。因为他不会被各种规矩所束缚和控制,敢于另辟蹊径,不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所以经常有创新之举。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破坏者,常常把好好的东西破坏殆尽。可很多时候,孩子的破坏性行为,换个角度看就是创造性行为。因为他不会被各种规矩所束缚和控制,敢于另辟蹊径,不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所以经常有创新之举。看见孩子的破坏行为,家长不要下意识地想着去改正他,也许不经意间,一个小小的发明家就被这样扼杀了。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刚进小区的时候看见一对母子对峙着。孩子的妈妈手里拿着一把戒尺,怒气冲冲地说:“这个钟买回来还不到一个月你就把它拆成这样,你存心跟我过不去是不是?”

孩子手里拿着已经损坏了的钟:“等我以后再装回去不就可以了吗?”

他妈妈一听这话更加生气:“你这都拆了几个了,有一个装回去过吗?”说着,又追过去打孩子。孩子一溜烟儿跑得没影了。

我看着那个妈妈消失的身影,心想有一个这么富有探索精神的儿子,她是多么幸运啊!不怕孩子搞破坏,就怕孩子没有好奇心。

记得辰辰三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回到家里,发现客厅里一片狼藉,他的玩具四分五裂地躺在地上,客厅里弥漫着很浓的香气,我心想这是不是老公刚送我的香奈儿香水啊,果不其然,旁边静静地躺着那个小巧的瓶子,里面的液体所剩无几。我那个心疼啊!

辰辰见我回来,怯怯地看着我:“妈妈,我想看看里面有什么,为什么会这么香?”

辰辰这句话消除了我的火气,从他的话里我知道他不是存心破坏,他只是想研究一下为什么玩具狗会叫,为什么我往身上一喷就会香喷喷的。

其实,孩子的破坏分为有意和无意。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这种破坏都是无意的。比如看见一个东西很喜欢,拿在手里没几分钟就掉到地上摔碎了,这是因为他的四肢和大脑还没有发育协调好。这时大人偶尔提醒一下孩子就可以了,没必要过于苛求孩子。这种情况会随着孩子长大而慢慢消失。

可是等孩子长到三岁甚至更大的年纪,他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东西都想看一看,看见什么都要问一问,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案,他就会亲自动手。

有些父母跟我说,其实他们也知道孩子喜欢摸索是件好事,可是好端端的东西被弄坏,实在心疼,很多时候还要收拾他留下的烂摊子。可阻止也不管用,孩子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既然压制不起效果,那我们不妨换种做法,平时多给孩子一些符合他年龄的玩具,太简单或太复杂的都会被孩子抛弃。当他有疑问的时候,给他一个友好的表情,告诉他各种东西的用途,耐心地给他解释他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有的时候不妨陪着他一起做“肢解”工作。

不过,孩子的破坏行为并不一定完全都具有创造性。

有一段时间,辰辰特别喜欢帮我做事,天天跟个小尾巴似的跟着我。我要喝水,他抢着给我拿杯子,却经常因为烫而把我心爱的杯子摔碎了。我要化妆,他抢着给我拿化妆水,却把梳妆台上的瓶瓶罐罐都弄得东倒西歪的。我因为心疼这些东西,就经常阻止他帮我做事。

有一天,辰辰很认真地问我:“妈妈,你是不是觉得我特别笨?”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问,只好搂住他,揉揉他的头发安慰道:“怎么会呢?在妈妈眼里,辰辰一直是个聪明的孩子。”

可辰辰不相信地看着我:“那你为什么不让我帮你做事呢?”

我意识到我的做法可能打击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了。为了使辰辰相信我并没有嫌弃他帮倒忙,也为了消除他的挫败感,我尽量找一些适合他能力的事情给他做。

孩子经常会给我们帮倒忙,但是他真实的想法是为了要帮爸爸妈妈,要向爸爸妈妈展示自己的能力,只是因为他确实还没有具备那个能力,所以才会事与愿违,在父母眼里也就成了“破坏者”。

面对孩子好心办坏事,父母不能忙着去责备他。比如说:“跟你说了你还小,你就不听,现在好了吧?”或者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也做不好?”甚至一脸嫌弃地说:“去去去,一边待着去,瞎添乱。”这些话很容易伤孩子的自尊心,更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很没用,连一点小事都做不好,会让他觉得很沮丧。限制孩子的行动也许可以省却很多麻烦,可是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却会受到伤害。如果父母觉得有些事情孩子真的不具备做的能力,不妨对他说:“宝贝,这个妈妈自己来就行,不过现在有一件更麻烦的事,你能帮妈妈去做吗?”

以上几种破坏情况,只要引导得当,孩子会回报一种惊喜给父母,可是有一种破坏,却一定不能让孩子养成。

周末逛超市,听见一对母子的对话。

“妈妈,我想要一个机器人,好不好?”

妈妈说:“不行,上个月你舅舅不是才送你一个吗?”

孩子有些不高兴地说:“那个和这个不一样,这个是最新的。”

妈妈满不在乎地说:“这不是差不多的吗?已经有的就别再买了,买其他的。”

孩子很不高兴,视线落在另一个玩具上:“妈妈,这个我还没有,我要买这个。”

妈妈一看标价,皱了皱眉头:“这个太贵了。”

“妈妈,我就要这个。”

“不行,这么贵的玩具,买回去你玩不了两天就扔了。”

被妈妈一再拒绝的孩子生气了,把触手能及的东西扔到地上,妈妈又拽又打,很快引来了售货员,孩子哭得惊天动地,妈妈气得脸色铁青。

其实小孩特别容易满足,也特别容易不高兴。孩子会向父母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如果父母答应了,他就会欢天喜地;如果被父母一再拒绝,他就会觉得难以接受,觉得父母一点都不喜欢自己、不爱自己,伴随而来的就是伤心失望的情绪。当这个情绪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孩子就会通过发脾气、搞破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以此来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破坏东西来和父母对抗,以使父母退让、妥协。

很多父母被孩子气得失去理智,往往抓住孩子就暴打一顿,孩子想使父母屈服,父母想把孩子打服,这是最不理智的以暴制暴的方法,只会造成恶性循环。

面对暴躁发脾气的孩子,父母一定不能采取过激手段。首先想办法使自己冷静下来,再去安抚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让孩子明白你拒绝了他的要求并不是不爱他。等孩子平静下来,应该让孩子明白,他的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并非所有要求只要发发脾气就能得到满足,对于合理的要求,不发脾气也会被满足,而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再怎么发脾气砸东西也不会被满足,而且他要自己面对所造成的破坏后果。如果孩子的要求在于可满足、可不满足的情况下,父母不要直接拒绝,那样会使孩子产生从可有可无到非有不可的心理。父母可以考虑多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权利,让他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不会放在和家长对抗、搞破坏上了。

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控制住。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完全随心情而定,心情好的时候,孩子的要求再过分也会得到满足,心情差的时候,孩子的合理要求也会被粗暴拒绝。父母如此情绪化,怎能使孩子不养成暴躁的脾气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那一节再详细探讨。

6.让孩子走出去

作为合格的家长,不是把孩子保护得“水泄不通”,而是在平常的生活细节中教会孩子辨别危险。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孩子,否则仅靠父母的保护,再尽职的父母都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前不久,一位朋友跟我讲了一件令她十分苦恼的事。

有一次,她做菜的时候,突然发现酱油没有了,她拿出二十块钱,让七岁的孩子去小区里的小卖部买一瓶酱油回来,孩子却迟迟不敢接那张钱,她以为是孩子懒,就批评了孩子几句,孩子被说哭了,可还是坚决不肯去买酱油。朋友觉得这应该不是懒可以解释的了,就仔细问孩子原因。孩子小声地说不会买,朋友就压着火气说你把钱给人家,再拿酱油回来不就可以了吗?孩子抽抽噎噎地接过钱,慢吞吞地出了门。

二十分钟后,孩子还没回来,朋友算算时间,买瓶酱油最多五分钟,莫不是孩子出事了吧?她立刻跑出去寻找,刚出家门就看见孩子在小卖部外面徘徊,不敢进去,手里还捏着那张钱。朋友心头火起,冲过去质问孩子:“叫你买个酱油,你在磨蹭什么?”最后,还是朋友自己进去把酱油买了回来。

朋友失望地说:“七岁的孩子了,我七岁的时候,都能自己上学、自己做饭了。可我的孩子七岁居然买不回来一瓶酱油,他以后能做什么啊?”

我问:“孩子平时有哪些玩伴?”

朋友想了想说:“现在都是独生孩子,平时房门一关就各家干各家的事了,孩子哪有什么玩伴啊!”

我接着问:“那他平时都跟谁玩呢?”

朋友说:“我和他爸爸有空就陪他玩一会儿,如果我们没时间,他就自己在房间里玩玩具。”

我叹了口气说:“如果是这样,孩子不敢去买酱油,你就不能怪他,是你们没有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朋友不以为然地说:“现在的孩子都金贵着呢,人家没来找我们玩,难道我们自己去敲别人的门,说你家孩子可以跟我们孩子玩一会儿吗?指不定人家不愿意呢!”

我反驳道:“你说的这种情况在大城市确实存在,但是孩子总要上学,他总有他的同学吧。他也可以和自己的同学成为朋友,你为什么不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呢。”

朋友笑了起来:“这么小的小屁孩,他哪有什么社交圈子啊。现在有了网络,我们大人的社交圈子都那么窄,何况孩子呢!不过他跟他同桌的关系倒还不错,就是我们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走动起来很麻烦。”

我认真地说:“如果你真想改变孩子的这种状态,首先要改变你们大人的状态,如果因为怕麻烦而待在家里,孩子也一定会养成懒得走动的习惯。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只是意思不同。孩子通过观摩父母的行为而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父母通过孩子的行为反观自己的行为。”

我想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绝非一天造成的,在孩子成长的这几年里,关于这一方面,恐怕父母已经疏忽了很久。我将这个意思表达给朋友,朋友苦笑着说,确实这样,其实平时也意识到了,只是现在就一个孩子,担心孩子出事。

对于这点,我真是深有体会,我一边培养辰辰的社交能力,一边一直担惊受怕着。直到一件事后,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

有一次,老公出差回来给辰辰带了一架遥控飞机,辰辰放学回来看见后马上就想玩,可是拆开包装后才发现没有电池,家里的备用电池正好用完了。辰辰叫我去买,当时我正忙着其他事,就对他说:“妈妈现在有点事,如果你不着急,妈妈明天就帮你买,如果你想现在就玩的话,就要自己去便利店买了。”

辰辰想了一下,估计抵抗不了遥控飞机的诱惑,决定自己去买,我把钱给他,他问我该买哪种电池,我说妈妈忘记是5号电池大还是7号电池大了,就是这两种里大的那个。辰辰听了后,就往门外跑去。

他刚走没多久,门外就传来了敲门声,我心想不可能这么快啊,难道他又不想去买了?开门后才发现是我妈过来了。老太太一进门就找她外孙,我随口道,去买电池了。老太太一听,立刻往门口张望,说那便利店离这里有五百米呢!其中有一段还是马路,要是出了危险怎么办呢?被老太太一吓,我也有点担心,嘴上却说:“平时我们一直都教辰辰怎么过马路,应该不会有事的。”正说着,辰辰拿着两节电池回来了,一装才发现其实是要小的那种,我抱歉地说:“哎呀,妈妈没仔细看就以为是大的,买错了。”辰辰一听,一阵风似的又跑了出去。老太太继续说:“这路上车又多,人又多,你怎么就这么放心呢!”我说:“辰辰都已经七岁了,不就是买两节电池吗?我七岁的时候都自己上下学了,您有这么担心吗?”老太太仔细回忆了一下,发现确实如此,也没话可说了。

辰辰很顺利地把电池买了回来,自己在那玩遥控飞机了。

晚上老公回来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他听后笑着说,确实应该锻炼锻炼他。我探究地问他:“现在你支持我这么做,如果辰辰真的在我这种放手教育下出了意外,你会怎么对我?”老公突然正色对我说:“我会第一时间回来,抱住你,跟你说‘我爱你’。”我一愣,随即而来的是一种感动和难以置信:“因为我的教育而使我们的孩子发生了意外,你不指责我,还能这样对我?”老公说:“孩子出事最难过的莫过于你了,我指责你也不能改变事实,而这个时候你是最需要安慰的人,而且你没有做错,人生本来就存在着无数意外,很多时候再小心翼翼也无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