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缤纷气候
21237400000001

第1章 引言

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碰到“天气”、“气候”、“气象”这3个词。然而,天气、气候、气象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可能大家往往不甚清楚,甚至还会将其混为一谈。其实三者的含义既有着较大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段内的具体状况,也可以说是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是一个地方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天气所表现出的特征。气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风、云、雨、雪、霜、露等物理现象。

人类古往今来无不打上人类与气候关系的烙印。自从人猿相揖别,黄河流域留下了上古先民前赴后继、寻求与大自然和谐的足迹。远古的天文、气象没有分家,天文学实际上包括天文与气象两门科学,自然科学是从最原始的气象和天文学发展起来的。先秦文化中与的《诗经》《易经》《夏小正》《逸周书》《竹书纪年》《淮南子》《竹谱》等,均有物候、气候和气象的内容。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有华夏历史上最早的“远古天气预报”,甲骨文字里有不少远古气象文化,成就了气象雏形。商代第20位国王盘庚迁都殷墟后,算是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早期,黄河流域形成的二十四节气是世界气象史和天文史上的奇迹。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告成镇的观星台,是华夏古代测量日影,验证四时和计年的人文遗址,南侧是周公测景台,据说3000多年前的周公姬旦曾在这里研究天文的圭和表,比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亚历山大天文台和罗得斯观星台还要早800余年。另外还有新郑裴李岗文化、渑池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无一不与气象文化相关联。

堪称古代军事气象大家的吕尚,曾强调常规战法、特殊战术都离不开气象条件,军事统帅和指挥要充分利用气象环境和天气变化,还为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做出过不朽的贡献。春秋时期的管仲认为“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曾把气象知识应用于拓荒开垦、农业抗灾、土地开发,并把气象条件用于军事征伐,提出了著名的“天时、地利、人和”政治军事观点,所著《管仲》一书,有大量气象、天文、历法、农业等科学知识。此外,还有老子、庄周、张衡等数不胜数的先贤关注气象科学。

人类发展的同时,地球气候也在一刻不停地变化,其影响是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从世界气候带、季风气候和雨季干季,到多种多样的气候,人类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季风、海洋、大陆、草原、沙漠、高原、高山,以及带有地域特色的气候特点和成因,研究地形影响气温与降水,研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制造了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突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接连发生。中国天山冰川的消失和西部沙漠的东进,撒哈拉沙漠的扩展,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文明、玛雅文明、楼兰古国的先后消亡警示着人类。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环境问题,而且与政治、经济、国防及人民生活等密切相关,关乎着人类的生存。

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都必须承担气候变化的后果,人类社会不得不开始反省、认识,并采取科学的措施,积极行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