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缤纷气候
21237400000011

第11章 地球气候的分布(1)

地球上因为有海陆分布,有山地、丘陵、平原等海拔高度的差异,所处地理经纬度不同,又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世界各地缤纷的气候。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是夏日凉爽,冬天不冷,日温差小。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气候干燥,冬冷夏热,气温的年、日较差都比较大。

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但绝大多数是以景物特征命名的,如沙漠气候、雨林气候、草原气候等,唯独地中海式气候是以具体的地名命名的,可见地中海地区是这种气候类型最典型的地区。并不是只有地中海地区才有这种气候,在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智利中部、非洲南部的开普敦地区和大洋洲南部以及西南部等地区也都有这种气候,它们大都位于纬度30°-40°,且都在大陆的西海岸或南海岸。由于这些地区冬季在来自海上的温带西风控制下,潮湿气团带来了较多的雨水,而夏季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由陆地散向四周,很难成云致雨,因而形成了炎热、干燥的气候特点。

草原气候属于沙漠气候和湿润气候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其特征是降水量偏少,以夏季阵性降雨为主,气候干燥,高大的树木无法生长。草原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短促,气温不很高。全年日照时间较长,拥有较好的热量条件,适于牧草的生长。极端干旱的沙漠气候,跨越纬度大,不同区域气温差别很大,干旱少雨。

高原气候是指高原条件下形成的气候。全球中、低纬度地区的著名高原有中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美国西部高原,南美洲玻利维亚高原和东非高原等,由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海陆环境、海拔高度和高原形态上的差异,气候也各不相同。高原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气候带结构。

按照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一般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带,在热带和温带之间又存在着亚热带过渡带,温带和寒带之间存在着亚寒带过渡带。这种气候带完全是根据地理纬度和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的,被称为“纬度气候带”或“天文气候带”,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

德国气候学家柯本觉得这样划分不能完全反映气象特征,1918年又以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为基础,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把全球气候分为五个气候带:热带多雨带、干燥带、温暖带、冷温带和极地带型。1936年,阿里索夫提出以气团地理型为基础的气候分类法。斯查勒附和这种观点,认为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天气特征和变化又受气团、锋面、气旋和反气旋所支配。斯查勒根据气团源地、分布,锋的位置和它们的季节变化,对全球气候分为三大带: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和高纬度气候带,各带之间又划分为若干气候型。

3.1多姿多彩的世界气候带

世界气候带被划分为赤道气候带、热带气候带、亚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亚寒带气候带、寒带气候带。

3.1.1赤道气候带

赤道气候带也称为热带雨林气候带,位于10°N和10°S之间,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等群岛。

赤道气候带常年高温潮湿,年降水量为2000~2500毫米,多雷雨天气,一年中平均有75~150天有雷阵雨,而印度尼西亚的茂物,每年雷雨日数超过320天。一天之中,清晨天气晴朗,凉爽宜人;临近午间,天空出现积云,对流发展旺盛,积云变浓变厚;午后天空乌云开始密布,电光闪闪,雷声隆隆,暴雨倾盆而下,往往持续到黄昏;雨后的夜晚天气稍凉,但到第二天日出后又变得闷热,新的积云雷雨再次孕育。赤道气候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

赤道气候带没有明显的春秋冬三个季节变化,全年都是夏季,虽然很热,但却不似大陆内地的夏季那样灼热烤人,极端最高气温很少超过38℃,最低气温很少低于18℃。赤道地区的高温多雨,成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极为有利的区域,许多珍奇名贵的动植物多产于热带气候区内。繁茂的热带雨林,成为天然的氧吧,是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绿色工厂。赤道气候带对于调节全球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1.2热带气候带

热带气候带分布在赤道气候带的南北两侧,可划分为四个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沙漠与半干旱气候。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各地降水量有所不同,气候差异明显。

热带草原气候:出现在赤道气候带外围,分布在纬度10°N(S)至南北回归线附近,具体位于非洲撒哈拉以南高原、马达加斯加岛西部、西印度群岛部分、墨西哥高原、中美洲西岸、南美洲的巴西高原等地。终年气温很高,有些地方甚至比热带雨林地区还热,最高可达43℃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4~30℃之间,最冷月气温在15~18℃之间。全年分干湿两季,年雨量700~1000毫米,多集中在湿季。

北半球大致每年5~10月大陆低气压北移,形成湿季;11月到次年4月,大陆低气压南移,北半球热带草原盛行来自北回归线高气压带的信风,十分干燥,形成干季。南半球热带草原的干、湿季节时间与北半球恰好相反。湿季与赤道带相似,高温、多雨、闷热,气温日较差小,间有短暂的晴朗天气,越靠近赤道雨季越长,干季越短。湿季以后的干季,在信风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干燥,雨量极少,会导致植物凋萎,土壤干裂。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纬度10°N(S)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包括中国南岭以南、亚洲南部、澳大利亚中北部、大洋洲岛国、北美洲南部、南美洲中部、非洲的北部和南部等。全年分为旱雨两季,气候特点是,风向随季节而变化,年降水量很大且集中于夏季风期间,冬季风时期干旱少雨。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长夏无冬,春秋极短。

热带海洋性气候:出现在10°~25°N(S)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由于长期受信风影响,又处于迎风海岸,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气候具有海洋性,气温年变化很小。各月降水量都比较多,没有明显的干季,但雨水集中在夏秋两季。这些地区往往以山脉作为气候区划的界限,山的迎风海岸降水特别丰富,属热带海洋性气候;而背风面降水量明显偏少,属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平均位置在15°~30°N(S)之间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部,譬如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和澳大利亚中部的大沙漠等地。热带沙漠地区全年干旱少雨,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可达50℃以上。

3.1.3亚热带气候带

亚热带气候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候的季节变化十分显著。该气候带在23.5°~30°N(S)之间,位于温带中靠近热带的边缘,是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带,称为亚热带,又称副热带。气候特点是夏季与热带相似,炎热潮湿,冬季明显比热带冷,喜温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亚热带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8个月以上,冷季种喜凉作物,热季种喜温作物,喜凉和喜温不同生态型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是亚热带农业的基本特征。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显著,南半球的亚热带和北半球的亚热带各不相同。加上地球运动所造成的行星风系及洋流影响的不同,又使大陆东西岸的亚热带有较大的差别。世界上的亚热带可分为地中海型、季风型、干旱草原型与荒漠型四种类型:大陆西岸的地中海型被视为典型的亚热带,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大陆东岸的季风型亚热带,夏季湿热,冬季干冷。内陆型的干旱草原与荒漠型亚热带,雨量稀少,全年干燥,气温较差大。山地型亚热带指基底部分为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地带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中国的亚热带主要分布在东部秦岭至淮河以南、热带以北的地带,属大陆东岸季风型。由于季风环流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雨热同季,气候适宜,成为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

3.1.4温带气候带

温带气候带位于南北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即30°~50°N(S)之间。温带气候分布地域广泛,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温带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从全球分布来看,温带气候的情况比较复杂多样,根据地区和降水特点的不同,又可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几种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欧洲西海岸、南美洲智利南部沿海以及新西兰、北美阿拉斯加南部等地区,这些地方由于受海洋西风的影响,冬季温暖,夏无酷暑,全年湿润多雨,降水分配比较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内陆地区,这些地方受大陆性气团的控制和影响,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空气干燥,降水较少。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35°~55°N之间的亚欧大陆的东岸,包括中国的华北、东北和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冬季受温带大陆性气团的控制,风从内陆吹向海洋,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的控制,风从海洋吹向内陆,大部分地区湿润多雨。

温带气候由于分布地域广泛,类型复杂多样,从而为生物界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世界。从植物种类上来看,有夏绿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草原地区生活着善跑能飞的动物,在阔叶林中生活着大型食肉类动物,针叶林中生活着一些耐寒动物。

3.1.5亚寒带气候带

该气候带出现在50°~65°N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部、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境内,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与寒带为界。亚寒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是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暖季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每年有5~7个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毫米,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自然植被为云杉、冷杉类森林,农作物以一年一熟为主,早熟作物有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3.1.6寒带气候带

寒带气候带出现在南北极圈以内的两极地区。地球上有两个寒带,即北寒带和南寒带,包括北冰洋、环绕极地的亚洲、欧洲、北美洲的大陆边缘地区以及整个南极大陆和附近海洋地区。由于寒带气候位于极圈以内,太阳光只能以很小的角度斜射这些地区,因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很少。再加上地面多为冰雪覆盖,反射率很高,获得的少许热量中的一部分被反射回去,未被反射掉的能量又大多消耗于冰雪的融化之中,因此寒带气候区终年冰天雪地,寒冷异常,降水极少,不少地方1月平均气温在-40℃以下,人迹稀少,是一派荒凉寂寞的景象。这里还有其他地方见不到的极昼和极夜现象,生长着企鹅、海豹、海象等寒带特有动物。虽说都是寒带气候,但北极和南极的情况却不完全相同。在北半球,通常把树木生长的北限作为寒带气候的南界,整个北寒带大部分是永冻水域,只有在大陆的北部边缘部分,夏季气温可达到0℃以上,但仍在10℃以下。由于这类地区只零星地生长着一些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所以通常称为“苔原气候”区。永冻水域地区气温在0~-40℃间变化,因而称为“冰原气候”或“永冻气候”区。北极地区降水虽然很少,但因阳光强度弱,地面蒸发少,相对湿度较大,云雾较多,虽然寒冷,仍有人在此生活。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要冷得多,南极大陆覆盖着平均厚达2000米的冰层,即使在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区,年平均气温也在-10℃以下,在大陆中心地区年平均气温低达-50~-60℃,科学家曾在南极大陆测到-94.5℃的低温。整个南极大陆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0毫米。越往内陆,降水越少,在南极极点附近,年降水量只有5毫米。由于这里极其寒冷,除各国在此设立科学考察站外,无人居住。

3.2北冷南热的亚洲气候

亚洲全称亚细亚洲,意为“日出之地”或“东方”。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东、南、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陆地总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9.4%。其中半岛面积1000多万平方千米,是半岛面积最大的洲;岛屿面积约27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北美洲。亚洲有辽阔的高原和许多耸入云霄的大山脉,高原、山地约占总面积的3/4,其中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平均高度在海拔6000米以上。由于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许多大河流都从中部高原、山地发源,呈放射状流向周围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