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缤纷气候
21237400000020

第20章 缤纷的中国气候(4)

4.3.5四季如春的云南

中国一个地方四季如春,从气温指标上看,不仅3~5月是春天,就连盛夏的7月、隆冬的1月也是春天,这个地方就是云南中南部。

按照气温指标,10~22℃之间为春季。赤道海平面上平均气温终年在28℃上下,按照每向上100米温度递减0.6℃的梯度,大约地面1000米以上3000米以下的高度,便是气温终年在10~22℃之间的四季如春区域。随着纬度的增高,四季如春区的高度带逐渐变窄并下移,在25°~30°N以北就不再有四季如春区。

四季如春的云南月色云南省位于21°~29°N,中南部海拔在1000~1500米高度带内。云南中南部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正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东坡,地形屏障了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入侵,保证了云南中南部地区冬季能有春天的气温。夏季气温低于22℃,盛夏而无夏热;冬季又因为纬度低,热量丰富,东部重重高山又阻滞了来自东北方的冷空气入侵,冬季气温高于10℃,无隆冬之感。于是中国云南中南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云南的省会昆明,也赢得了“春城”的美名。

云南中南部的四季如春是地形保证了冬暖,拔海高度造成了夏凉,地形和海拔两者综合的影响,使中国云南中南部四季如春。而中国东部与云南同纬度同高度的高山地区却并非四季如春,这主要是因为那里冬季常常受南下冷空气入侵,冬季气温低于10℃。看来,云南中南部“四季如春”的气候是大自然的恩赐。

由于云南中南部不是平原,那里地形起伏,山峦重叠,特别是西部地区,更是高山大河并排南下的横断山区,因此气候变得复杂起来。例如,红河河谷(元江)中的元阳城,海拔1493米,属于“四季如春”的气候;而海拔1200米以下地区,则是“长夏无冬”气候;而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顶地区,却又是“长冬无夏”了。在云南北部更高的山上,还有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全年皆冬”的气候。

1974年2月25日,受冷空气影响,云南东部的贵州、湖南、广西都出现了明显的寒潮天气,而云南却是一片晴空。资料记载,昆明这天的最高气温达22℃。可是仅仅过了一夜,冷空气翻过了乌蒙山脉,进入云南境内,一下子使昆明的最高气温降到了5℃,最低气温达到0℃,使全省突然由“夏天”转入“冬天”,令人猝不及防。这是因为,云南所处的纬度低,太阳热力强,只要天晴,气温总是比较高。一旦阴雨,没有了强烈的阳光照射,加上雨水蒸发又消耗了大量热量,气温便会急剧下降。

因此,云南真正四季如春的气候范围其实很小,只有在云南中南部地区的山顶或山脊、终日有春秋气温的气流吹拂、气温昼夜变化很小的地方,才是四季如春的气候。

4.3.6中国哪里最冷

中国哪里最冷?实际上是一个很笼统的话题。一个地方极端最低气温值,决定于所处纬度、气流的方向(风向)、地形和天气状况等。比如纬度偏北,多北风,地形凹洼,天气晴朗,就可能出现很低的极端最低气温值。

漠河广州位于23°N,1934年12月8日清晨,这里曾出现过-0.3℃的低温,这是广州有气象观测以来的极端最低气温。位于31°N稍北的上海市,一个世纪以来记录到的最低气温是1893年1月19日的-12.1℃。位于40°N的北京市,极端最低气温是1966年2月23日观测到的-27.4℃。再向北到46°N的哈尔滨,1931年1月曾出现了-41.4℃的低温,这是哈尔滨有观测以来的最低气温记录。位于49°N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免渡河,1922年1月16日曾观测到-50.1℃的气温,是新中国成立前气温记录中的最低值。新中国成立后,位于新疆北部47°N的富蕴气象站,在1960年1月20日以-50.7℃的低温首次打破了免渡河的记录,1月21日又以-51.5℃再创全国新记录,加上1月22日清晨-50.7℃的最低气温,富蕴气象站连续3天最低气温低于-50℃。此外,突破-50℃气温纪录的气象站还有位于50°N内蒙古大兴安岭上的图里河,于1966年2月22日测到-50.2℃的低温;大兴安岭北麓、黑龙江上游南岸、位于53°N、中国版图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气象站,1969年2月13日诞生了中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52.3℃。

漠河和富蕴所以能出现这么低的气温,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纬度高,冬季阳光斜射热力微弱,黑夜又极为漫长,地面向宇宙空间辐射散失了许多热量;二是它们都处在河谷地形之中,夜间高山上冷却的严寒空气沿坡下沉,加上凹洼地形的谷底本身同时也在辐射冷却,因此这里的气温比同高度平原上又低了许多;三是这些严寒天气都是晴天,只有在晴夜中地面才能强烈向太空辐射冷却,从而降到更低的温度。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们都在东亚冷空气影响之下,基础气温已降得特别低。如果在温暖的西欧,即使纬度再靠北,地形再低洼,天气再晴好,也不会出现这样低的气温。

西安-郑州-青岛一线极端最低气温大约在-20℃;南京、武汉等长江中下游沿岸极端最低气温都在-10℃上下,仅四川盆地因四周重山屏障,冷空气不易进入,才和广东、广西北部、福建沿海一样,一般不出现低于-5℃的气温。中国历史上从不出现0℃以下气温的区域很小,大致只有华南大部分沿海、云南南部、台湾大部、海南岛和南海诸岛了。相应地,中国极端最低气温的最高值也就发生在这些地方,例如西沙珊瑚岛为15.3℃,东沙群岛为11.2℃,台湾南部恒春为8.0℃。

极端最低气温和作物分布有很大关系。例如-25~-28℃以下的严寒低温会大量冻死越冬的冬小麦,所以长城以北一般不种冬麦而种春天播种的春小麦;柑橘害怕-7~-9℃的低温,气温低于-9℃就会被大量冻死。例如中国历史上1654年和1676年两次强寒潮,曾把建于唐朝、经营近千年的江西省柑园和桂园完全摧毁;热带作物橡胶甚至害怕5℃的温度,1973~1974年和1975~1976年的两个冬季中,两次寒潮低温,导致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首府景洪县的极端最低气温降到3℃以下,橡胶树大约40%受冻死亡。

中国民间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九”是冬至后第三个九天,在1月10~18日。果然不错,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最冷的旬是1月中旬,有时虽然也发生在1月上旬或1月下旬,但这3个旬的气温相差都不太多。

从各级寒冷日数的比较可以发现,最低气温≤0℃和-10℃的日子以青藏高原为多,最低气温≤-20℃、-30℃和-40℃的严寒日数仍以东北北部为多。这也证明了青藏高原上全年中冬季虽不太寒冷但冷期很长;而东北大小兴安岭、北疆阿尔泰山区冬虽严寒,但冷期较短,且还有暖热的夏天。因此,中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在最北部,而夏季最凉的地方则在青藏高原上。

4.3.7独特的华西秋雨

中国大部分地区秋季的雨日和云量都比较少,显得秋高气爽。淮河以南,南岭以北,9~10月的雨量、雨日和云量也都相对较少,天气不冷不热,凉爽舒适。“月到中秋分外明”,“十月小阳春”,就是对秋天的赞誉。重阳节登高远眺,假日郊游,观赏红叶,都是人们喜爱的秋季活动内容。

华西秋雨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的时节,中国西南地区却正下着绵绵秋雨,四川、贵州两省的一些地区更是天无三日晴。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用“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来形容四川盆地阴雨多、日照少的气候特色。成都市1951~2005年的55年中,就有33年中秋之夜阴云低垂,夜雨霏霏,有11年云厚天暗,星月隐蔽;有7年云天稍开,月光熹微,只有4年云淡天高,皓月生辉。因此,四川盆地多秋雨传言非虚。峨眉山上9~10月总雨日50天,也就是10天中有8天都在降雨,9~10月总降雨时间772小时,但强度在一年四季里是最小的,是中国最明显的秋雨连绵之地。

华西秋雨天气的形成无疑是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每年进入9月以后,华西地区5500米高空,正处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之间的低气压区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或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将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西地区,使华西地区具备了比较丰沛的水汽条件。随着冷空气不断从高原北侧东移,或从中国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倒灌,冷暖空气在中国西部地区频频交会,使锋面活动加剧,从而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平均来讲,降水量一般多于春季,仅次于夏季,于是便形成了华西秋雨。当冷空气势力较强时,冷暖空气交水比较激烈,降雨强度也会随之加大,同样也可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在水文上则表现为显著的秋汛。

4.3.8连绵的江淮梅雨

每年初夏,正值江淮梅子黄熟、梅林飘香的季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空却阴沉得像一块灰色的幕帐,连绵阴雨,数日不见太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江淮梅雨。

梅雨是东南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其范围相当广大,大致在110°以东,26°~34°N的广阔区域,梅雨带直达韩国和日本南部。每年盛夏前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干冷气团与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团在这一区域相会,致使冷锋面不断出现在这一区域,形成梅雨的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梅雨锋往往稳定少动,造成持久的梅雨天气,结果阴雨连绵,暴雨频繁,洪水泛滥。

中国梅雨区的范围北起淮河,南至福建、江西、湖南三省的中部地区,梅雨期以梅雨区中部的时间最长。上海多年平均6月15日入梅,7月9日出梅,持续25天;武汉6月10日入梅,7月9日出梅,持续30天。梅雨区南北界附近,梅雨期一般持续20天左右。每年的梅雨情况不尽相同,入梅始日最早和昨晚可相差40天,出梅始日最早和昨晚可相差45天;最长梅雨期可以持续60天,极个别年份也会没有梅雨,出现空梅。1954年是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梅雨期总雨量超过多年平均值的2倍以上。

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很大,水汽常常吸附在衣物、书籍、家具及食品上,使得霉菌滋生,所以有人又把梅雨叫成“霉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1931年、1954年、1991年,江淮流域的洪涝灾害,就是梅雨持续时间特长梅雨量特大而造成的。由于降水来势猛,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致使农田受淹,铁路中断,工厂停产,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如果梅雨期间雨水过少,甚至空梅,则会造成严重干旱。

梅雨天气的确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某些不便,但也应该看到,充沛的天然降水,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梅雨时节,气温较高,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水稻、蔬菜、瓜果等多种作物的生长。无垠的稻田,苍翠的林木,青青的茶树,交错的港汊,哪一样也离不开梅雨季节雨水的滋润。这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成就了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

4.3.9罕见的台北冬雨

台北市位于25°N附近,地处东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受干冷的蒙古高压与暖湿的太平洋高压交互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但也受东北季风影响。东北季风就是冬季由东北方吹来含有许多水气的风,此风也是在冬季带给台湾北部降水的主要来源。另外台北主要位于盆地中,气候也深受盆地地形影响。由于盆地周围的高山,台北市夏季不易使热气排出,市内的气温通常较周围的地区高出1~2℃。进入冬季后,台北市周围的山地与丘陵地较容易形成地形雨。台湾的东北部正好背倚台湾中央山脉,面迎登陆的东北季风。东北季风挟带着大量暖湿气流来到台北市后,在山脉迎风坡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暖湿气流体积膨胀冷却凝结成云致雨,使台北市形成了独特的冬雨气候。台湾绝大部分地区,因处在西南季风盛行区,虽与台北一山之隔,降雨情况却迥然不同。

卫星云图显示,中国版图上冬季的晴阴区域十分明显。西北、华北、东北和西南大部分地区阳光明媚,一片灿烂;而在秦岭、淮河以南,贵州和四川盆地以东,也就是104°E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是中国冬季大面积阴沉多雨的地区,但降水强度却不大。譬如湖南郴州从当年11月到来年2月,总雨量为152.4毫米,总雨日60.4天,平均每个雨日只有2.5毫米,所以一般不会引起洪涝灾害,并且冬雨时气温都在0℃以上,因此对越冬作物和蔬菜的生长反而有好处。中国台湾东北部与郴州可就大不一样了,台湾东北部是中国冬季雨量最多的地方。基隆港从当年的11月到来年的2月,4个月时间总雨日多达85.8天,平均每月有雨20~22天,总雨量1108.3毫米,平均每月晴天只有1.7天,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仅有1小时46分钟,基隆便因此获得“雨港”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