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缤纷气候
21237400000032

第32章 保卫美丽家园(5)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其主要任务是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IPCC本身不做任何科学研究,而是检查每年出版的数以千计有关气候变化的论文,并每5年出版评估报告,总结气候变化的“现有知识”。例如,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IPCC相继4次完成了评估报告,这些报告已成为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将于2014年正式完成。

《第一次评估报告》于1990年发表,向人类警示了气温升高的危险。在这份报告的推动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简称《气候公约》)。该《气候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该公约没有对个别缔约方规定具体需承担的义务,也未规定实施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该气候公约缺少法律上的约束力。

《第二次评估报告》于1995年发表,IPCC认为“证据清楚地表明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并提交给了UNFCCC第二次缔约方大会,并为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会议谈判做出了贡献。1997年,该气候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达成《京都议定书》,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第三次评估报告》于2001年发表,IPCC认为“有新的更强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过去50年观察到的大部分变暖现象,可能要归因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浓度上升(66%~90%的可能性)”。

《第四次评估报告》于2007年初发布,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IPCC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人类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而非自然活动造成,这种可能至少“有90%”。该评估也表明,未来几十年内,如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加。这一报告为2007年底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形成的“巴厘路线图”提供了科学依据,确定了世界各国今后加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具体领域,强调加强国际长期合作,提升履行《气候公约》的行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气候公约》制定的目标。

尽管气候变化在科学上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作为国际科学界和各国政府在气候变化科学认识方面形成的共识性文件,将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决策依据,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国政府和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2007年的“巴厘路线图”,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协议》、2010年的“坎昆协议”和德班会议,尽管在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分担等焦点问题上伴随着激烈的博弈和利益冲突,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已是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

6.5中国正在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世界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适应和减缓这种影响已成为当今国际上关注的焦点和国际环境外交斗争的热点。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面临着巨大压力,国际国内形势均对气候变化科学和政策研究提出了迫切需求。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各种履约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履约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和检验中国气候系统模式,综合分析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结果和相关气候变化历史资料,识别全球气候变化中自然与人为变化的分量,预估未来可能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加强********气候变化情景的研究刻不容缓。

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无限制的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沙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实现不了发展的目标,还会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上升趋势,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并构成严重威胁,将给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持久和难以逆转的影响。

6.5.1首次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6年12月26日中国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等在京联合召开《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新闻发布会。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在中国尚属首次。

报告共分三个部分: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和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评价。该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全面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预测了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综合分析、评价了气候变化及相关国际公约对中国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原则主张以及相关政策。

编制和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意义在于,一是向国际社会进一步表明中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二是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事务提供科技支撑;三是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四是为未来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指出了方向。

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近50年来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

6.5.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立场和基本主张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坚持“巴厘路线图”的授权。

2009年11月26日,中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11月25日,******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常务会议上还决定将上述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第一,坚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联手应对。在气候变化上,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开展合作才能互利共赢。发达国家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高的现实,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发达国家应该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第三,坚持公约主导地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应该维护公约及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机制和主渠道地位,将公约确定的原则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原则。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应该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加强人员培训,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将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继续推动并参与国际合作。

6.5.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中国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领域适应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选育抗逆农作物品种,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强化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采用高产、稳产措施,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旱、供水能力及其应变能力;继续植树造林,并提高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及病虫害的防治;根据气候变化以草定畜,改变超载过牧,避免草场退化,增强草原畜牧业抗灾能力;提高防潮设施的设计标准,强化沿海防潮设施的建设;继续加强致病气象灾害预报,建立预报、监测和监控网络,扩大预防疫区。

从恐龙称霸到人类古文明的消亡,一个重要原因不能忽视,这就是气候变化、环境破坏、生态恶化。地球诞生以来,共出现过五次物种大灭绝。第一次是奥陶纪末期,出现在距今4.4亿年,世界上85%的物种遭到灭绝。第二次是泥盆纪晚期,出现在距今3.6亿年,40%的物种灭绝。第三次是二叠纪末期,出现在距今2.5亿年,超过95%的物种灭绝。第四次是三叠纪末期,出现在距今1.95亿年,76%的物种灭绝,主要是海洋生物。这些物种灭绝,均是因为气候变化。恐龙消亡是第五次物种大灭绝,连同恐龙在内,75%~80%的生物不复存在,研究的结果,还是因为气候变化。大自然提示人们警醒: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但是,令人揪心的是,人类并没有善待地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统计数字,从1970年到2006年,脊椎类物种数量平均下降1/3,大多数地区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农业系统中作物和牲畜的遗传多样性继续减少,自2000年以来,60多种牲畜品种灭绝。

我们都不希望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然而事实上,这一次越走越快的新一轮生物大灭绝,正是人类自己导演的,这是同以往五次生物大灭绝的本质区别。大自然已经亮出了黄牌,人们再不可掉以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