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细读菜根谭
21243300000002

第2章 砺品(1)

第一节 心火铸金玉惕厉益事成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事功:事业和功绩。

若想具备精金美玉一般美好的人品,就一定要经过炼狱般的煎熬与锤炼;要想建立改天换地那样大的功业,就必须有一段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朝乾夕惕的奋斗过程。

这里所说的“人品”好像与道德无关而偏重于人的素养。比如,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头脑等等。

道德意义上的人品,既是与生俱来,又赖日后天成,人是无法凭空自我磨炼出来的。自我的修为与世道的磨砺,最好的结果是,让人具备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一套有效的处世方略。人们在它们的指导下去待人、去做事。能待得好人、做得成事的人品,就是好人品。对我们来说,这就是“精金美玉”的人品。

至于“掀天揭地的事功”我们常人是无法想象的,如果都想去建立那样的“事功”,天下就没有一日安宁了。

不过,洪应明所说的道理还是正确的。做事是应该怀有虔敬、认真、谨慎、惕厉的态度。凡事都大大咧咧、满不在乎的人,也许只能去干些责任不重的体力活儿。

其实,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就是对自己负责,对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有利害关系的亲人、朋友以及同事负责,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了。

因此,作为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我们都应该在变幻莫测,失意频仍的现实中,努力克制自己痛苦的心绪,正视不如意的命运,不断地修正自己相悖于现实的想法与习性,于无声处,用心之烈火,慢慢锻造起自己“精金美玉”般的人品。

第二节 昨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执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烬:残余、剩余或残迹。

过去的不良习性应该彻底地根除,否则,就会死灰复燃,尘世间的婉转情态会形成各种诱惑并战胜人的理性;现在的正确做法不可过分地偏执,否则,就会流于僵化和形式化,本来基于理性思考而确立的正确的东西反而会成为另一种错误追求的原因。

人生之所以艰难,就是因为现实中充满了是和非,而这些是非都要我们去判断和取舍。有了是非的事情,就会有是非的观念;而有了是非的观念,就会惹出更多的是非。

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是非,心灵就总也得不到片刻的安宁。大家都知道,最幸福的光景,莫过于没有是非、了无牵挂的时候。

人,若是总生活在心里的是非和外部的是非之间;生活在过去的是非和今天的是非当中,哪里还能有正常的情趣和智慧呢?如果排除了不必要的是非观念,放宽了自己的心胸,眼前的,糊涂些,过去的,放了它,一切都依照我们心灵的本能去认识、去理解、去体味,自然会生出无穷的安逸与恬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就是因为陶渊明已经厌恶了尘世的是是非非,才淡然地投入到没有是非计较的大自然的怀抱,并从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趣。他在静谧的“东篱下”感慨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觉今是而昨非”!

人一旦认识到了非,就应该坚决地从心里把它消除掉。一留下来,哪怕是丝毫的余烬都会有死灰复燃的可能。而且,那种性情与心灵深处的牵挂,也会影响已经和稳的心绪。正因为这样,陶渊明归隐之后,就再也没有出世做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比我们高明得多。

当然,陶公认为“觉今是而昨非”,并没有把今日之是当做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进而在心里执拗地自我欣赏。

他并非纵情山水以泄郁怀,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自然的选择,认为他本来就该这样。对于他来说,这样的生活,只是意味着一种人生本来就该具有的悠远乐趣。而且,对于这种乐趣的享受和体味,不受恼人的欲望的支配。如果不是这样,陶渊明也就不会坦然而闲静地终老林泉了。

执拗生欲,而欲无止境,满足了一个,会再有一个。人的欲望,世界都无法满足,何况“南山”下面的小小“东篱”!

第三节 时时检点从多入少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虑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意气:偏激、任性的情绪。

骄矜:骄傲自夸。

辞色:说的话和说话时的神态。

怨望:怨恼愤恨。

消息:此当真谛、关键解。

没事的时候就想想有没有无聊的想法和念头;做事的时候就想想是否有点心浮气躁、意气用事;得意和顺利的时候就想想有没有骄傲自夸的言行;失意和困难的时候就想想有没有怨恼愤恨的情绪。这样随时地省察和修正自己的心理活动,等到这些毛病从多到少,从有到无的时候,就掌握做人的真谛了。

这不是一般的功夫。如果都能做到这一点,那我们的修养就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严格地讲,完全做到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闲杂念虑”,就更难排除,也不易区分。

但是,诸如“粗浮意气”、“骄矜辞色”、“怨望情怀”等项,则是绝对不能含糊的,的确应当尽力克服。

第四节 士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人对待事情有百折不回,忘我争取的真诚心态,才能具有可以克服各种困难的本事。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显浅而深刻:执著才会成功。

开创事业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困难、不断地增长才干、施展才干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对待一项事业没有百折不回的执著精神,就不可能在这个方向上坚持下去,不坚持下去,也就没有在奋斗中学到可以解决各种问题的本事机会,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任何一项事业,要取得成就,都肯定要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能否经受住严峻考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而缺乏坚定的信心和执著的品质,则是很多失败者之所以失败的共同原因。

成功属于最坚韧的人。坚韧之心,是成功的根基。我国古代“愚公移山”和“铁杵磨针”的寓言故事,都说明了坚定的性格对于取得事业最终胜利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如果没有向目标锐进的坚定意志,他的努力就不可能是持续的、有成效的。许多人在事业中遇难而退,半途而废,以至功亏一篑,其教训就在于缺乏坚定性。

因此,一个执著于某项事业,并渴望取得成功的人,必须具有坚定的性格。如果没有坚定的性格,他就不会顽强地工作,一遇到困难就摇摆不定,犹犹豫豫,打起退堂鼓。这样的人就算他有很好的天资和热情,也不会成功的。

第五节 事事要从实处着脚念念要从虚处立基

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处着脚,若稍慕虚名,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俗。

虚名:空虚的名称,不符实际的声誉。

开创事业,事事要脚踏实地,如果图慕虚名,就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讲经布道修养品德,每个意念都要建立在不图功利的基础上,如果稍微计较功利、效用,那就成了庸俗的事情了。

虚名就其本质而言是不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它又确实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好处。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虚名不体面,但又情不自禁地去争取的原因。所以有“虚名虽虚,其用却实”的说法。

不过话又说回来,虚名在给人以某种好处的同时,又让人对自己和社会欠下了一笔债务。这笔债务,既是道德的,也是利益的,而且早晚都要偿还。为了偿还这笔债务,人们所要付出的代价一般都要比他所得到的要多。

第六节 念虑只差毫厘境遇相谬千里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国家。出此入彼,念虑只差毫厘,而超凡入圣,人品直判天渊矣。人胡不猛然转念哉?

用积累货物财富的迫切心思来积累学问知识,用追求功名的意念来追求道义德行,用爱护妻子儿女的深切感情来体谅和敬爱父母,用保护权位的心智和计策来为国家民族某利,有了这种由此及彼的转念,虽说在意念思虑上仅有毫厘之差,但却已经有了由平凡到高尚的转变,人品也就有了天壤之别。人啊!为什么不尽快转变自己的意念呢?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见,人的求财之心总是容易痴狂到连死都不怕的程度。这个时候你让他用这个心思和热情去做学问,恐怕很难。

难就难在,大家都不明白一个道理,其实做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求财,赚钱求财只不过是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手段。有了钱就有了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问题是,如果你只有这些,而没有充分享受这些的能力,那不成了脑满肠肥、衣着光鲜的“立行猪”啦!

人与人并论,可以不论高低贵贱,但人与动物相比,则必须要讲些档次的。这个档次的有无与高低,不在于你有多少吃的、穿的、用的,而在于你有多少动物所没有的知识和学问,以及由之而来的情趣和德行。所以,分一点求财的痴狂来学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不仅如此,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让人痛心的事情:如七八岁孩子弃学而随父母经商赚钱;一些人见利忘义、见死不救,乃至在抢救落水者之前还要先讲报酬再决定是否施救;一些家庭屡屡出现拒绝赡养老人、乃至虐待老人的现象;一些当权者只知为自己及其子孙谋利,而置国家民族的利益于不顾,甚至巧取或损害国家利益……他们都这样疯狂地做着。他们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幸福,为了自己的幸福。然而,他们幸福了吗?

那些过早地混迹于商场的孩子们,看着那些上学的孩子时,其眼中真没有一丝迷蒙而凄楚的羡慕吗?那些见死不救、抛弃父母、以权谋私的人们有几个是心安理得地拥着自己的灵魂入眠的呢?

幸福不在嘴上,而在心里。那是一种恒定而持久的、对自我的人格、感情、生活状态予以充分肯定与欣赏的心理体验。一个人做了那么多让人指责的事情,哪里会有这种心理体验?自己难受自己知道,只不过,他管不了自己而已。所以,洪应明才劝他们“转念”,转不转,就看他们自己了。

第七节 功夫自难处做去学问自苦中得来

功夫自难处做去,如逆风鼓棹,才是一段真精神;学问自苦中得来,似披沙获金,才是一个真消息。

功夫:武术技能;素养、本领、造诣。

棹:泛指船桨。亦指船(“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徐彦伯《采莲曲》)。

披:拨开。

消息:信息。指真实的学问。

练功夫应从难处下手,就如逆风划船,这才是真正的尚武精神;做学问要知道吃苦,就像沙里淘金,这才能得到真正的造诣。

读书、做学问跟习武练功一样,若想取得成绩,那么,从难处入手、吃得了苦就是唯一的途径。

没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闻鸡起舞的狠劲儿,哪里来的西晋祖逖?没有头悬梁、锥刺股,偷光夜读的苦处,哪里来的大汉匡衡?

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无不是“逆风鼓棹”、“披沙获金”之人。

第八节 常时念念守得定生时事事看得轻

欲遇变而不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

仓忙:慌张而忙乱。

如果要在遇到变故的时候不慌张,就要平时培养出沉着镇定的品质;如果要在临死的时候少有牵挂,就要在这之前拥有一份超脱的情怀。

我们对横事当前而处变不惊的人,大都怀有敬仰之情。但是我们却很少知道,这种人往往都是城府很深的人。平时也许我们正在轻松地扯皮戏耍,而他们却在思考各种问题。好多我们没有想到的事情,他们都已经想到了,或者已经设想到了,并在头脑里已经有了应对的办法。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遇变而不仓忙”是因为他们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因此,我们也应该学着这样。要经常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工作状态,预想一下可能遇到的麻烦。心里有了数,才能“念念守得定”。

人到临死,最痛苦的不是死,而是对某些事物的留恋。所以,要避免这种痛苦,就得怀有一颗把一切都看轻、看淡的超然心态。不过,这种事情也就是说说而已。死,就那么一回,痛苦不痛苦的,一会儿就过去了。死了之后,一切也就无所谓了。

第九节 心有正邪思无利害

当是非邪正之交,不可稍迁就,稍迁就则失从违之准;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

当是与非、正与邪两种观念或行为交锋的时候,不可以稍加迁就,只要稍一让步,就丧失了是非的准则;在利害得失的问题上,不要弄得太清楚,太清楚了,就会让人觉得你在逃避某种责任或故意淡化与人的感情联系。

在当今社会,在是非、正邪问题上模棱两可,甚至助纣为虐,而在利害得失方面却锱铢必较,你死我活的事情太多了。正义敢言之士越来越少,而唯利是图之辈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

事实上,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能要求人们在是非、正邪的问题上,冒着付出巨大代价的危险去仗义执言,我们自己也没有必要去那样做。但在我们的心里,对于孰是孰非、孰正孰邪则一定要有一个明确认识,而且,只要有条件就应该用语言和行动把它摆出来,以影响整个社会道德趋向。比如,我们不能站出来说某人在说假话欺骗公众,但我们却可以不给他鼓掌!我们无力去抓那个流氓,但我们可以躲到一边去给警察打个报警电话……

而在利害得失方面,我们应该本能地在心里就淡化它。不要躺在被窝里还在抓心挠肝地捉摸。多一点、少一点有什么关系?与其多得一点,而被人蔑视和戒备,倒不如少得一点而被人敬重和亲近。不用担心人家会拿走你的全部,倘若平时你表现得不是一个十足的傻瓜,估计没人敢过分地占有你的利益。因此,利害得失,不必斤斤计较,心思能糊涂一些,心境就朗丽几分,何乐而不为呢?

第十节 立处世之事业怀出世之襟期

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处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宇宙:“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哲学上又叫“世界”。此处借指人世。

担当:担负,承担;负责任。

襟期:胸怀。

世界上的事,既要努力去担当,又要善于摆脱。如果不担当,就没有立足于世的事业;如果不摆脱,就没有置身事外的胸怀。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当然要承担一些责任,做一些事情。但也应知道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摆脱这些。

对于我们来说,还有比成功和荣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休闲与安宁。

从根本意义上讲,事业上的成功、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云烟,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它们不过是我们生命中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已。有兴致有力气的时候去体验一下,差不多了,累了,就放下来,去休息。

我们眷恋生命,执著人生,这很好。但入世再深,也不要忘了它的限度。我们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对于他人或社会的重要性,我们要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