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细读菜根谭
21243300000006

第6章 器识(2)

第二十八节 世事如棋局慎着是高手

世事如棋局,不着的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罐,打破了方见真空。

着:围棋落子。此喻下棋。

世间的事情就像一个棋局,不去下这盘棋的人才是高手;人生就如同一个瓦罐,打碎了才知道里面什么都没有。

估计洪应明写下这段话的时候,心情一定非常不好。

人世间的事情真的就像一盘棋一样,局面总是错综复杂,一进一退也都颇费心神。但是,假如你不去做棋手,也就没了那么多麻烦。理论上讲应该是这样的。

可问题是,怎样才能置身局外?做隐士?做和尚?当道士?无论你以什么样的身份和心情去对待这个棋局,最终都将参与进去。不做棋手,就得做棋子。所谓“不着”之高手,不过是自我感觉而已。僧人四大皆空,你去女厕所方便一下行吗?你“空”了可别人没“空”,别人也不认为你“空”。再说,你的“空”也未必就是真空。歹徒烧了你的寺庙,就是给你布了一局,你接不接招?不接招,那法院里怎么会有你的身影?

有时候,我总觉得,洪应明的“不着”应该是不轻易落子的意思,但这样解释,又跟下一句话在意思承接上,显得不顺畅。没办法。

“人生似瓦罐,打破了方见真空”,这句的虚无情绪很重,也和他的好多观点相抵触。既然认定人生是空的,那么还修德立品、顾及“身后之身”做什么?

因此,我说:世事如棋局,慎着是高手;人生似瓦罐,破后才真空(没破之前里面是有东西的,破了之后,就都被别人拿走了)。

第二十九节 世外蓬茅今何在幕天席地费周章

蓬茅下诵诗读书,日日与圣贤晤语,谁云贫是病?樽垒边幕天席地,时时共造化氤氲,孰谓醉非禅?

蓬茅:蓬:蓬蒿;茅:茅草。指简陋的房屋。

晤语:会面谈心。

樽垒:酒杯罗列。樽:盛酒器具,酒杯;垒:物体重叠摞起。

幕天席地:把天空当做幕,把大地当做席。

造化:福分、运气;大自然、上天。

氤氲:烟云弥漫;光影动荡。

禅:佛教语,静坐默念,参悟佛理。

在茅屋下诵诗读书,天天都和圣贤会面谈心,谁说贫寒就痛苦?以天作帐、以地作席,执杯畅饮,随时都和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谁说醉了就不是参禅悟道?

如果现在能过上那样的生活,可就太好了。可是,现在读书都是有实际目的的,就算和圣贤见了面,也没啥可说的。圣贤的“之乎者也”也没几个人能明白。而且,就算茅屋也不让你随便搭建。

再者,谓贫不病,也有点强作欢颜的意思。安贫乐道,恬淡脱俗是很好,但脱离了现实,就要流于虚妄。明代是怎样一个情形,我不清楚,我只知道现在若想安静地在“蓬茅下诵诗读书”而“日日与圣贤晤语”,那起码你就得有比一般人多的钱,只有富了,你才能营造出这样的环境和心境。否则,孩子要上学,老婆要看病,连饭都吃不上,饿得两眼发花,还颂什么诗、读什么书?

时代不同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对古人的教诲,也应该有所取舍地领教。

第三十节 悟入无怀境界,一轮之心月独明

看破有尽身躯,万境之尘缘自息;悟入无怀境界,一轮之心月独明。

看破:看透,了解了本质。

万境:各种情况。

尘缘:与尘世的牵连何纠葛。

无怀:没有念想与牵挂,指无物欲。

意识自己的肉体早晚会消失,各种对尘世的眷恋自然也就淡漠了;一旦进入无牵无挂、无欲无嗔的境界,心里就会升起一轮洁净的明月。

这是洪应明修道的心得,也许是他自知用功不到、心力不纯而在自我勉励吧。我们不必去打扰他了。

第三十一节 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

迷则乐境为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迷:分辨不清;过分眷恋。

苦海:佛教比喻苦难烦恼的世间,也比喻困苦的处境。

悟:理解,明白,通达。

涣:消释,荣化。

若痴迷、愚钝,那么本该快乐的事情也可能让你痛苦,有利的条件也会被你当做不利的条件,就如同把水冻成了冰;若睿智、通达,那么别人认为是痛苦的事情却能体味到快乐,不利的条件也能被你找到有利的方面,就如同把冰化成了水一样。可见,苦与乐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两个境界,迷与悟也绝非互不周转的两种心绪。是苦是乐,是迷是悟,全在于转念之间。

“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事物是辩证的。睿智通达的人总能化苦为乐,顺逆自如。冷静地思想和乐观的情绪对人的影响颇为深远。

一个小孩和一个水手聊天。

小孩问:出海那么危险,那么辛苦,你怎么敢出海呢?

水手说:大海也有很美好的一面呀。

小孩问:你爷爷死在哪儿?

水手说:死在海上。

小孩问:你父亲死在哪儿?

水手说:也死在海上。

小孩问:那你怎么还敢出海呢?

水手问:你爷爷在哪儿死的?

小孩说:在床上。

水手问:你父亲在哪儿死的?

小孩说:也是在床上。

水手问:那你怎么还敢到床上去呢?

小孩哑然。

水手说:大海是很危险的,出海也很辛苦,但我觉得我能应付那些危险。尽管辛苦,但其中也有很多岸上的无法体味的乐趣。而且,出海回来,鱼虾满仓,我就可以过上一段富足、快乐的时光。所以,我才出海。

这个水手的回答与提问尽管有些诡辩的味道,但也确实说明了一个道理:凡事都要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海与床都死人,但同时也都能给人带来生机和幸福,关键就看你以什么态度和什么方法去对待。

第三十二节 空拳握古今竹杖担风月

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一条竹杖担风月,担到时也要息肩。

古今:古代和现在。

风月:清风明月,男女情事。此指重任。

任你有多大的本事,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最后,也将一无所有。所以,做人还是要看开一点,过分地在乎是徒劳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荒唐的事情。政治家为了保住自己的功绩而撒谎,终致身败名裂,晚节不保,晚景赧然;演员为了保住容颜,暮年老妪去割皮,结果贻笑大方,丢尽颜面;一个卖肉的为了多闹几个钱,就少给了人家几两肉,人家发现,争将起来。于是就恼羞成怒,杀猪的便改行做了杀人的,结果,吃饭的家伙就用来吃了枪子儿。

这都是何苦呢?做过的,就做过了,摆在那里,后人最是公道;有了的,也就够了,何必多贪?

第三十三节 勿同天地论劳逸修与日月较盈亏

天地尚无停息,日月且有盈亏,况区区人世,能事事园满而时时暇逸乎?只是向忙里偷闲,遇缺处知足,则操纵在我,作息自如,即造物不得与之论劳逸、较亏盈矣。

暇逸:悠闲逸乐。

操纵:把持;支配。

造物:天之造物,指大自然。

天地尚且在不停地运动,日月都有阴晴圆缺,更何况小小的人世,怎么能事事圆满而时时悠闲安乐呢?只要劳逸结合,知足守分,就可以把握自己的生活了。就是说,人不要与自然较劲,要按规律行事。

想想也果真如此。

整个宇宙都在一刻不停地运转着,我们人怎么能一味地懒惰呢?日月都有圆有缺,我们的生活怎么可以指望事事圆满呢?

因此,工作和忙碌应该是我们应有的本来状态。如果累了,我们可以忙里偷闲,找机会歇歇,劳逸结合嘛。而当遇到欠缺和不顺的时候,就去看看那半弯残月,心气也就顺了。

在这里,洪应明的观点绝无半点消极、宿命的意思。恰恰相反,他教了我们一个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劳碌与不足的方法。

第三十四节 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

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万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

盆池:小水塘。

拳石:小块的石头,怪石。

圣贤:圣人与贤人的合称;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高士:志趣、品行高尚的人;超脱世俗的人;多指隐士。

达人;睿智,乐观,豁达的人;行事不为世俗所拘束的人;显达的人;成功者。此指睿智的人。

心意的会通不在于远近,真正的趣味也不在于多少。小小的池塘加上一块石头,居然就有了万里山川的神韵;于只言片语之中,就好像见到了古代圣贤心思……这才是高明之士的眼界和睿智通达之人的胸襟。

“会心不在远”只要彼此在思想感情上有所契合,那么,就是只言片语,也足以明了各自地心思。

唐代李商隐有诗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叫通天犀。角上有一条白色细线贯通首尾,被人们都认为这奇异、通灵之物,所以叫“灵犀”。“一点通”的意境就是由此而来。

可惜的是,彼此心有灵犀的人太少了。朝夕相处而心意万里,厮守半生而同床异梦已经成了人世的常态,大概这也是世人经常陷于苦恼之中的一个原因吧。

第三十五节 造化唤作小儿天地原为大块

造化唤作小儿,切莫受渠戏弄;天地原为大块,须要任我炉锤。

渠:他。

造化:福分;好运气。

大块:大地;大自然。

炉锤:炉:盛火或冶化之器,引申为冶炼的行为;锤:有柄的重物,引申为击打。

命运就像个不定性的孩子,千万不要被他戏弄;天地原本是自然之所,一切都是任由我们自己来把握和创造的。

命运和运气的确像一个刁蛮、顽皮的孩子那样难以捉摸。生活中,常见这样的事情:一个故作深沉的大人被一个顽皮孩子捉弄。那情景的确让人忍俊不禁。

而我们的一生也总是被命运所摆布、所作弄。想当法官,却做了囚徒;想当老板,却做了司机。本来爱的是张家姑娘,可偏偏和李家丫头过了半辈子……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阴差阳错地放生了。无奈之下,我们就说:命运真能捉弄人!

其实,这种造化弄人的感叹,悲则可悲,但也没什么道理。说到底,捉弄你的不是什么命运,就算是命运捉弄了你,那么,你让一个“小儿”给捉弄了,那是怎么回事?

因此,真正捉弄你的是你自己。天地原为大块,是任人们施为的天空和土地。粮食靠自己来种,果子靠自己来采。你种了什么就要吃什么,你采来了什么就得吃什么,怨不得别人。

第三十六节 天地自有和气人心须造喜神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戚戚:忧惧,忧伤的样子。

霁日光风:雨后丽日,明朗和风。指天气好。

欣欣:葱盈茂盛。

喜神:快乐的心境。

疾风怒雨令鸟儿忧惧;风和日丽则草木葱荣。可见大自然不能没有晴朗的天气,同样,人也不能没有快乐的心境。

疾风怒雨、狂风暴雨、凄风苦雨……这样的恶劣天气,鸟儿忧惧,人也受不了。而丽日高照,和风习习,不但人心和顺,就连草木也都葱盈茂盛生机勃勃。环境、气氛对于造物的作用真是神奇得很。

自然环境如此,那么,我们的心理环境如何呢?也是一样的,恶劣的心情,总会让人面现乖戾之色;而沮丧的情绪,也总是表现为眉宇间的颓唐。而且,恶劣的心情与情绪,又总是会影响和干扰周遭其他人的心情和情绪。你无端地弄坏了别人的心情,既表明了你的修养低下,同时也会惹人生厌,弄坏了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会影响你的健康,不只是心理健康,还有生理健康。

所以,我们应该尽量为自己营造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这样对人对己都有莫大的益处。

第三十七节 宽可以容人厚可以载物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长,使人有不匮之思。

田地:耕种用的土地;地步,出境;心胸。此指心胸。

惠泽:对别人的好处。

匮:穷尽,缺乏。

对待与你交往的人和事要宽厚,使人们没有怨尤;留给后人的好处要价值恒久,使他们抱有无尽的怀念。

宽厚是器量恢弘的表现,是衡量一个人修养如何的重要标志。

圣人云:“宽则得众”。只有胸襟豁达,处世宽厚的人,才有可能妥善地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进而加强自己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以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意志和计划。

春秋战国之时,齐桓公不记管仲的一箭之仇,拜其为相并尊为仲父。后来,终于在管仲辅佐之下,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

蔺相如胸怀全局、宽容大度,最后感动得廉颇负荆请罪,由此达成千古美谈——“将相和”。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少妇在坐车时,将一袋饼干放在身边,并随手从袋里取出来吃。少妇旁边坐有一位男士,令她吃惊的是,这位男士竟然也旁若无人地去拿袋里的饼干来吃。少妇吃,他也吃。不一会儿饼干就剩最后一块了,少妇以为他不会再拿这最后一块了。可出乎意料,那男士竟微笑着,把那块饼干一分为二,给了少妇半块,自己吃了半块。此时,惊愕与憎恶已经填满了少妇的胸膛。她不知如何是好,就恶狠狠地骂了句:“无赖!”男士没有吱声,只是红着脸低头喝水。

没多久,车到站了,少妇起身下车,刚一站起来,便呆住了。她发现:自己刚才买的那袋饼干,原封不动地放在座位的另一边——刚才吃的饼干却是那位男士的!

少妇道歉,男士一笑说:“快下车吧。”

大家以为这个先生的风度如何?若换成我们会怎么做呢?

法国作家雨果说:“地球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人们都喜欢宽厚的人,而生活又实在需要宽厚的人,既然如此,就请大家都来度量一下自己的胸怀吧,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大器宇。

第三十八节 脱俗便入名流心安即入化境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务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

事业: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事情。

名流:有名望有影响的人;聪明睿智的人。名:知道,明白;流:派别,品类,等级。

臻:到达,进入,完备。

圣:通达事理;聪明,才智非凡。

做人其实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摆脱功名利害就已经是睿智通达的人物了;做学问根本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就可进入自由通达的境界。

关于洪应明的这段话,各种涉及《菜根谭》的书都作了不同的解释。我认为,大家的解释多没有道出原文的本义,有望文生义之嫌。

洪应明所说的“事业”,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事业,即: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而“名流”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让很多人都要跻身其列的显贵烜赫之流。这里的“名”,意思是知道、明白,指的是人的智慧。《老子》就有“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之说。

第三十九节 盖世之功毁于自恃

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悔字。

盖世:才能、功勋等压倒当代,没有人能比。

当不得:抵不上,承受不了,禁不住。

矜:自夸,自恃。

弥天:弥漫整个天空。

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盖世的功劳,也禁不住居功者的骄矜与自夸;弥天的罪过,也抵不上当事人的深刻忏悔。

三国时有个许攸,经纶满腹,才华出众,是袁绍手下的重要谋士。公元200年他弃袁绍而投曹操。因为他是曹操旧友,又是有名的贤士,而曹操又正处在进退维谷之时,因此,听到他的到来,喜得曹操竟然倒履相迎。

入了曹营后,许攸建议曹操出兵乌巢,烧掉袁绍的囤粮之所,结果成功。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使形势开始有利于曹军。随后,他又帮助曹操收降了袁绍的两员大将张郃和高览。

官渡之战结束,许攸又助曹操几战袁军,屡立大劳,最终平定了冀州。可以说,在曹操与袁绍的决定性较量中,许攸的功劳最大,超过曹营所有谋士和将军。但此后许攸居功自傲,不但屡次轻慢曹操,称呼曹操小名,而且还逢人就夸耀自己的功绩。曹营上下对他都多有反感,而曹操表面上虽没发作,私下里却已经开始对他另眼看待了。

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指着曹操的宅邸对左右说:“这家人若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不久被杀。

一个人无论居有多么大的功劳,都不要恃而骄。你立功的意义在于,你的立功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好处,如果你在给别人带来好处之后,又要别人忍受你的凌人盛气,这就没有道理了。罹祸或被人遗弃都是必然的事情。

第四十节 美名不宜独任污名不宜全推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韬光:韬,剑鞘,引申为掩藏。韬光,是指隐匿光彩,掩饰才华。

荣誉不要全部都归自己,分给别人一些,这样可以避免别人的忌恨而保全自己;令人耻辱的事情和名声不要都推给别人,自己也承担一点,这样可以收敛自己的锋芒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做人的修养。

适当地分誉与人、引过归己,这是乖巧而高妙的处世之道。

好事大家有份,国外如此,中国就更是这样。平均主义是中国的特产,连圣人都说:“不患寡而患不均”。首先必须承认,我们周围的人并不都是襟怀博大的君子。你得了美名和好处,如果大家没有份,那你就会陷入空前的孤立。所以,前辈们总是告诫我们,讲成绩的时候要多用“我们”而少用“我”;成绩一定要申明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就算跟他们没有一头发丝儿的关系,也必须这样讲。讲了,不见得有好处,可不讲,则必定有坏处,没有坏处,就是最大的好处。所以,尽管心不愿、情不甘,但还是要那样做。做人于钱财方面要不吝施舍,在精神方面也是一样。只是施舍的时候要注意分寸,别画虎不成反类犬,把施舍搞成谄媚拍马就行了。

“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这是高风亮节。人嘛,跟大家在一起共事,就要有个担待。难受的事情、令人尴尬的名声都跟你不沾边儿,先不说事实上是否真的没你的份。单就你凡事都净身事外这一点,就足以让你众叛亲离。一项工作没有做好,一件事情搞砸了,尽管你没有直接的责任,也应该看看有没有间接的责任。就算没有间接的责任,作为团体的一员,你有没有尽到同仁之谊而善加辅助?

因此,只要不至于让老婆孩子挨饿,推功揽过总是可赞且可行的。

第四十一节 洁常从污出明每从暗生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月。故知洁常从污出,明每从暗生也。

粪虫:生长于粪土中的蛆虫。此指蝉的前身。

蝉:俗名“知了”。古人认为蝉只以露水为食,故谓其高洁。

萤:萤火虫,因体内含磷,所以发光。古人认为它是由腐草变成的(“萤是从腐草和烂竹根而化生”——《格物论》)。

粪虫最脏,但变成蝉之后则以秋露为食,成为高洁之物;腐草无光,但化作萤火虫之后则吸采夏月之光辉,成就明亮之身。所以我们应当知道:洁净的事物总是产生于污秽之处,而光明常常孕育于黑暗之中。

任何事物,从产生到终结,都要经历一个由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由丑到美、由污到洁、由暗到明、由弱到强……也可能是反之,更多的则是参差错落、交叉转化。殿堂之花,其根必有至污之肥;万军之帅,其前本是胯下之人。

所以,我们要历史地、发展地看待事物。一事一人,摆在面前,不要仅就此刻所见到的现象,而对其做出最后的评价。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知其未然。否则,我们将无法正确地品人用物。

第四十二节 矜高倨傲贱人品性

居高傲慢无非客气,降伏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意识尽属妄念,消除得妄念尽,而后真心现。

客气:本意为讲场面话,不吐真言。此指虚浮的心态。

正气:与邪气相对,本意为刚正的气节。此指端正的心态。

****:欲望,欲念;志愿,愿望。通常特指对异性的欲望。

意识:人对世界的感觉和认识。

妄念:与己无关的、多余的、不正当的念头。

真心:此指纯净的心境。

人之所以矜持傲慢,都是因为心态虚浮,只有消除了虚浮的心态,人的言行才能端正而至诚;人的****多为与己不利、无关的非分之想,只有消除了这些非分之想,人才可以拥有一个纯净而恬淡的心境。

看了这些话,我们就应该明白,平时我们的骄矜之态是多么可恶而可怜了吧。

大家都有过矜持的时候,也有过居高临下、傲慢无礼的时候。但大家是否都能明白,这些近乎恶劣的辞色都是由什么主使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恐怕很少有人探究过,至少没有对自己探究过。如果我们探究过,那就很容易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的浅薄和虚浮。

人为什么要傲慢?无非是要告诉自己:我比他优越,我比他尊贵……而已,纯粹是一种可悲的自我爱抚。可是,当你傲慢了之后,别人并不会因为你的傲慢就认为你比他优越和尊贵。他可能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仍旧对你表示友好或恭顺,但在心底却已经把你扔进茅坑了。且不说日后万一你有求于他的时候,你将面临什么样的尴尬,单就你因为一时的弄姿自娱而被人蔑视这一点来说,你就已经亏大发了。

因此,矜高倨傲实在是贱人的品性。

第四十三节 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当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浓淡之境:对食物味道的感觉。

酒足饭饱之后,原来对美味佳肴的感觉就都没有了;****满足之后,原来对男女房事的热衷就都淡漠了。故而,应当以这种做完了才知道无味的悔悟之心,去审视和评估即将要去做的事情,这样就能够克制欲望、稳定心绪,进而端正行为。

也许有人没有经历过房事,那就只好让他暂时保留这种对房事的期待与热衷了。

然而,大家总有过酒足饭饱、或撑得要死的时候吧,想想那时候的感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道理大家都明白,可偏偏“当局者迷”、“临事者昏”。人们总是这样不能系统地把握和管理自己,其记性和经验的整理使用能力,往往不如小猫、小狗。

第四十四节 居轩冕而恋山林处山林而怀经纶

居轩冕中,不可无山林趣味;处山林中,不可无廊庙经纶。

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轩车和冕服。此指权位。

山林:此指民间或隐居之所。

廊庙:指朝廷。

经纶:整理过的蚕丝。喻筹划治理国家大事。借指抱负与才干。

身处高位的人,不可没有淡泊名利、回归民间的志趣;隐居山林的人,应该具备治理国家的襟怀和才干。

身居显位,操纵权柄的人,如果能有一段淡泊名利,向往田园的情趣,那他很可能就是一个知进知退、不过分贪恋权位的人。这样的人不会为了保住权力而出卖良心。

“处山林中,不可无廊庙经纶”。其实,隐士大都不是真“隐”,他们不过是在时机不到的时候而暂时蛰伏。或者,他们的“隐”,其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从另一个地方看到他。因此,作为隐士都应该是通晓时事、精于权谋、满腹经纶的人。一旦国家有变,黎民受难而需要他力挽狂澜的时候,他们就会由“隐”而“显”一展抱负了。

洪应明提倡居轩冕而恋山林和处山林而怀经纶,其衷肠是希望人们既不要过分热衷权位,同时也不要极端地置人间疾苦于不顾。

第四十五节 行不去处思退步行得去处让三分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崎岖:地面高低不平。

行不去处:走不到、过不去的地方。

人情反复无常,人生之路坎坷不平。遇到无法逾越的阻碍时,应该理智地后退一步;当畅通无阻的时候,务必要有谦让三分的襟怀。

寥寥十数春秋短,苦乐相接说不完的长!

人这一生,尽管转瞬即逝,但却必须跨过数不清的沟沟坎坎;饱尝说不尽的苦涩辛酸。过不去的时候,心焦意苦,悲伤颓废;一帆风顺的时候,却志得意满,意浮似柳絮,身轻若鸿毛,不知不觉中就弄丢了自己。

洪应明说“行不去处”要思退步,而“行得去处”则要敛让三分。道理是不错。可问题是,谁能知道究竟何时才是“行不去处”呢?谁又能知道这一步之退,到底会退到哪里,以及它对自己的一生意味着什么?

得意时敛让三分,谁都明白,就连流氓地痞的胸口都纹着大大的“忍”字。可是,当觥筹交错,霓虹耀眼的时候,谁又能想得起来呢?

人性的弱点不在于不明事理,而在于“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

第四十六节 家贼难认家贼难防

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则群邪退听;驭横者先驭其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魔:此指乱人行止的欲念。

退听:放弃。如“退听谢事(放弃权力)”。

横:此指外界的干扰。

若要遏制魔鬼般的欲念,必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地,心地端正了,各种欲念也就自然消失了;若要控制外界的干扰,必须首先克服自己浮躁的心气,心气平定了,外界的干扰也就不起作用了。

人做荒唐事,大都是在某种欲念的引领、甚至“强迫”下做的。所以,人们习惯于把那些无法遏制的欲念比喻成魔鬼。假如想不去做荒唐的事情,那首先就得降服这个魔鬼。而要降服这个魔鬼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敢于自审与自省。只有深刻的自审与自省,才能够把产生魔鬼的内心世界清理干净。

然而,要扫净自己的内心,进而扫除心中的魔鬼,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审与自省仅仅是个必经的途径,而最终能否把心中魔鬼清除,则是另外一回事。

王阳明说:“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难就难在,家贼难认,家贼难防。

人,往往最不善于辨析自我欲念的良莠与对错,更不善于对自己的思想开刀。不是越弄越乱,苦恼不堪,就是想尽办法为自己开脱。

所以,降心魔也好,驭外横也罢,最重要的还是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同时,弄清楚自己的根本目的和利益是什么。

第四十七节 厚薄别太过浓淡要相宜

念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念:想法、态度。

浓艳:色彩浓重而艳丽。暗指荣华富贵,排场奢侈。

枯寂:枯燥无聊。

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对自己好,吃穿用度都讲体面,对待别人也慷慨大方,各个方面都显得排场奢侈;而对生活的态度比较淡漠的人,则习惯于简朴清苦,对别人也是寡淡小气,凡事都显得吝啬寒酸。所以,君子对待生活,既不要过分排场奢侈,也不应该过分吝啬寡淡。

对待生活充满热情是应该的,但在表现上应该有所节制,不要用自己的热情和生活标准去骚扰别人。更不要一味奢华而轻浮庸俗浅薄之名。

生活简朴,心性淡泊,本来是好事。不过,过于如此了,也就容易使你在待人处世之时,显出吝啬寡趣之弊。

那么,该怎样把握这个“浓”与“淡”、“厚”与“薄”的尺度呢?洪应明没说,只给了个原则,而我也说不好。反正,过浓与过淡、过厚与过薄的害处都摆在那里了,就靠大家自己去把握了。

第四十八节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要退一步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振衣:抖落衣服。

濯足:洗脚。

超达:超过,达到。

羝羊:公羊。

藩:篱笆。

做人若不给自己确立一个高一点的目标,那就如同在灰尘里抖落衣服、在泥水里洗脚一样,怎么能够脱颖而出呢?处世若不处处留有余地,那就像飞蛾投火、公羊用角去撞篱笆墙一样,怎么能平安快乐呢?

在灰尘中抖落衣服,越抖落灰尘越多;在泥水里洗脚,越洗越脏。所以,要到干净的地方抖落衣服,而在清水里洗脚。

做人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高于现状的目标,我们怎么能超越自我而使生活更加美好呢?

飞蛾投火,自取灭亡;羝羊触藩,篱笆缠角,自己找苦吃。因此,我们既不能像飞蛾那样凡事不明就里、不自量力;也不能像羝羊那样,面对明显的麻烦还要意气用事,不知进退。

第四十九节 维摩屠刽无二心金屋茅檐非两地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蔽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慈悲: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之心。

维摩:维摩诘菩萨,或译毗摩罗诘,意译是净名、无垢称。略称维摩菩萨。

屠刽:宰杀家畜的屠夫和专事杀人的刽子手。

金屋:语出汉武帝刘彻的“若得阿姣当以金屋藏之……”后泛指金碧辉煌的住宅。

茅檐:指简陋的房屋。

蔽:遮住,遮掩。

咫尺:古代长度单位。后用来比喻距离短。

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地,维摩菩萨和屠夫刽子手之间也没有什么两样;人间到处都充满了生活的乐趣,金碧辉煌的豪宅和低矮简陋的茅屋也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人的欲求不同,心情各异,迷失封闭了善良的本性和随处体味乐趣的能力,在本该行善的时候和面对乐趣的时候,轻易地给错过了。这样,善与恶、苦与乐也就咫尺千里了!

维摩菩萨和屠夫刽子手,原来都是一样的洁净赤子。后来,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灵魂。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各自的把握能力不同。维摩善于自省和自律,能够紧紧地跟随善良慈悲的真我,而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屠夫刽子手则放任了自我,屈从了命运。

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价值观,往往决定着人对苦乐悲欢的认知能力。小鸟的鸣叫,有人认为好听,而有人则认为烦躁;有人身处荒山野岭、茅屋草舍,能够举杯邀月、和风放歌;而有的人身居繁华都市、高厦广厦,却无病呻吟、愁肠百转……看来,我们是该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了。

第五十节 以貌取人谬误难免

吉人无论,作用安详,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狠戾,即声音笑貌,浑是杀机。

吉人:善良、有才德的人。

无论:不用说,不表白,不用细说。

作用:处理事情。做事用物。

梦寐:睡梦,梦中。

戾:乖张,残暴。

杀机:杀人的念头。狠毒的心思。

善良的人,不用细说,他做事用物安稳祥和,即使是梦中也是和气弥漫;凶恶的人,也不用细品,他对人对事狠毒乖戾,就是声音和笑容也是都让人恐怖。

关于《菜根谭》里的这句话,各种校注本的断句方式和解释都有所不同。我认为都不是十分妥当。而我的断句方式和解释也有点勉强。

我怀疑是洪应明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出现了笔误。也可能是在后人的传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遗漏和失误。

好在,这句话主要是以貌取人的,尽管说的有点道理,终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所以,可以不去深究。对于表面的意思也不用深信。因为,尽管人有挂相之说,但是真正的奸恶之人,一般还是难以从相貌与神态上看出来的。

第五十一节 处世方圆难得宜待人宽严费思量

处治世当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当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治世:和平昌盛之世。

方:方正刚直。

叔季之世:古代少长顺序按伯、仲、叔、季排列。叔与季在兄弟中排行最后。后比喻即将混乱的末世时代(“政衰为叔世”、“将亡为季世”——《左传》)。

圆:没有棱角。指处世圆滑,圆通灵活,随机应变。

庸众:常人,一般的人;平民百姓。

治世为人,可以方正刚直;乱世为人,当圆通灵活;末世为人,须亦方亦圆。对待好人要宽厚;对待恶人要严酷;对待大众百姓,则需宽严并用、恩威并施。

这套处世逻辑不好用。

处治世方正,那得遇到李世民;处乱世圆通,也得躲开张献忠;而到了末世,任你方圆长短全都没用。

待好人当宽,宽来宽去,也许会“宽”出个违法乱纪之辈;待恶人当严,严来严去,可能会“严”出个始皇****(谁是恶人呢);而对百姓要宽严并用,这就更加荒唐。百姓里的恶人和善人怎么处理?

我看,处在什么世道,做人都要方圆得宜,最好是外圆而内方;而待人则要一视同仁。好人有过要严惩,恶人有过与好人同罚。对国民百姓休发宽严之论,宽严之权柄本应归百姓所有。

第五十二节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功:此指对他人的好处、恩惠。

过:此指对他人的伤害、冒犯。

我给别人恩惠不要念念不忘,而我对人有过的伤害和冒犯则应不可忘记;别人给我的恩惠我不能忘记,而我对人的怨恨则不可不忘记。

对别人有恩不应该总是念念不忘,不然,就成了高利贷的了。再说,总是念念不忘也没有用,如果对方是君子,他自然会感念你,倘若对方是小人,不但有可能不感念你,而且,弄不好还可能恩将仇报呢。

如果自己得罪、或者冒犯过别人,那可千万要时刻牢记,并且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尽量争取补救。一方面弥补人家的损失,或者还给人家一个尊严;另一方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攻击和算计。

人有恩于我,是不能忘的,这一点很重要。忘记别人的恩惠,是典型的小人。我们可能因为能力的限制一时、或者永远也不能报答人家,但是,心里一定不能忘记。这不光涉及我们个人的品格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好坏的大问题。如果忘恩负义的人多了,就成为一种风尚,那社会将呈现什么样的局面?

前面的关于施恩不望报、受恩不忘报、有过不忘补等等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然而,最不好把握、分歧也最多的,则是“……怨则不可不忘”。人家伤害、冒犯了我们,不应该记着,应该忘掉。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个备受推崇的道德规范,那就是:宽宏大量,以怨报德。就是说别人伤害了我们,我们不但不应该记仇,反而还要去对他好。这是个什么样的逻辑呢?假如别人是无意间伤害了我们,当然,不应该记着,可如果是有意的呢?要不要记着?

孔子主张“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我认为正确。有恩必报,有仇不饶,这才是正理。不然,何以警戒恶人?何以伸张正义?别人砸了我们的家园,杀了我的亲人,不但不认罪,不赔偿,就连句道歉的话都没有,我们反倒给他们端茶送水,养伤治病……这犯的是哪门子贱?

以怨报德,是小人;以德报怨,是贱人。我们可以宽宏大量,但底线是:无意的伤害可以原谅,恶意的伤害绝对不饶!

第五十三节 处困当自励得意须当心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须防失意之悲。

苦心中:因困难而内心痛苦的时候。

悦心:让自己高兴。

内心感到痛苦的时候,因该想些高兴的事情以激励自己的士气;志得意满的时候,则要想想失意的可悲和可怕。

人在失意的时候心里难免苦闷,但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注意想办法自我激励,这样将会减轻心理压力,使自己不至于被痛苦压垮。

得意的时候,应该料想一下如果失败了会怎么样?设想一下失败的痛苦,这样,就会检点自己的言行,避免失败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