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后妃传
21243700000018

第18章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皇后冯氏

冯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生于长安,北魏文成帝皇后。太安二年,被拓跋浚册立为皇后。谥号“文明”。冯氏是北魏初期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她主持的改革为孝文帝迁都以后的繁荣富庶打下了基础。

祸中得福贵为皇后

冯氏的祖父是北燕国王冯跋的弟弟,后来继承了北燕国王的位置。她的父亲冯朗原来是北燕的广平公,后来投奔了北魏,被封为秦、雍二州刺史和西城郡公。她的母亲是出身于朝鲜平壤名门望族的王氏。冯氏出生的时候,“有神光之异”,按照史书的说法,预示着她以后的大富大贵,但是她却首先沦为没有父亲的孤儿。

北魏太武帝怀疑冯朗谋反,将之诛杀,冯氏就被带到了北魏当时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随着她的姑姑冯昭仪进入了北魏后宫,当时她只有5岁。冯昭仪成了侄女的老师,对她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培养,冯氏本身也聪明好学,几年之后就出落成一位仪态万方的大家闺秀。太子拓跋浚对其十分爱慕,文成帝拓跋浚13岁继位,她14岁的时候被选为贵人,18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后。当时选皇后有一套程序,首先要从皇帝的几位夫人当中选定一位,作为皇后候选人,如果这位候选人取得了候选资格,还要参加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叫做“手铸金人”。如果成功,那么她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如果“手铸金人”失败,那么她便被淘汰,然后要另外再选一位夫人来试,所以“不成则不得立”。结果这位冯贵人,她“手铸金人”一次成功,成为皇后。家族的仇恨并没有影响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感情,拓跋浚与冯氏如胶似漆,非常恩爱。然而也许是天妒良缘,北魏和平六年,26岁的文成帝去世了,年轻的冯氏成了寡妇。按照拓跋北魏的国葬制度,国丧三天之后,要把死者生前用过的衣服器物全部烧毁,文武官员和嫔妃宫女都要大声嚎哭以示悼念。冯氏悲不自胜,在仪式当中,竟然扑进熊熊烈火之中,要为文成帝殉葬。众人大吃一惊,赶紧抢救,把她从烈火中抱了出来,这时,她已经昏迷不醒,过了很久才醒过来。

皇帝拓跋浚死后,12岁的太子拓跋弘即位为皇帝,这就是北魏献文帝,冯氏成了皇太后。按照北魏立子杀母的惯例,冯氏当然不可能是拓跋弘的生母,拓跋弘的生母在他立为太子的时候已被赐死。此时,朝廷的大权掌握在车骑大将军乙浑手中。乙浑这个人非常有头脑,他是鲜卑族,他趁这个时候伪造皇帝的圣旨,杀害了许多反对自己的文武大臣,甚至把当年冒死拥戴文成帝拓跋浚的平原王陆丽都给杀了。并且43天当中,他假传圣旨,给自己连升三级,升到大司马,统管36部曹。这个时候,朝廷内外是一片惊恐,传说乙浑准备改朝换代。

眼看着丈夫的基业将毁于一旦,万分危急之下,27岁的冯氏马上找来了心腹大臣,在后宫秘密制定了夺回权力、杀掉乙浑党羽的计划。这件事情她计划得非常周密,采取的措施非常有力,干得也非常漂亮。一夜之间,乙浑及其党羽全部被杀死,随后冯氏就宣布垂帘听政。

迫害皇帝独揽朝政

做了皇太后的冯氏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却独居宫中内心寂寞,所以很快就有了英俊的面首李奕。李奕是北魏的能臣,他长得非常漂亮,非常有才干,办事干脆利索。冯太后与他志趣相投,沉浸在爱情的海洋之中。于是在469年,冯氏就把政权交还给了16岁的献文帝拓跋弘,自己则退居幕后抚养太子拓跋宏。但是她没想到,过了一年,即470年,献文帝拓跋弘突然把李奕、李奕的两个哥哥以及李奕的那些在朝为官的连襟姻亲十几家的所有男人全部杀光,原因是太后内宠李奕。冯氏在经历了震惊、气愤和痛苦后,思绪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把献文帝废掉。于是,冯氏和献文帝之间出现了很大矛盾。献文帝18岁的时候,他忽然提出来说不想当皇帝了,说他笃信佛教,对尘世间的事情没有兴趣,就想一心一意地读经。群臣当然都反对,说皇上您现在才18岁,文武兼备,春秋鼎盛,哪能禅位?后来群臣发现他的态度很坚决,确实是不想当皇帝,但是谁当皇帝呢?他说他想禅位给皇叔。大臣们当然都反对,按朝规他应禅位给儿子,哪有往上禅的?他的理由是,当时太子拓跋宏才5岁,还不能够驾驭国家,因此要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其实,最大的原因是他受制于太后,做不了主,还不如退位。因为太后虽然还政于献文帝了,实际上还是她专政,所以献文帝想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给一位皇叔,由他来制约太后。太后当然明白这其中的缘由,自然不会让献文帝遂愿,最后,大臣们按照太后的意思,让献文帝禅位给了太子。其实,让献文帝退位也是太后的意思,这样,冯氏自己就可以继续掌权。

冯氏再次临朝称制,刚开始的时候,她很不喜欢刚刚5岁的孝文帝,尽管孝文帝是她亲手带大的。她跟孝文帝之间的关系很不好,原因是她觉得这个小皇帝太聪明了,怕他将来长大了会不利于冯家,所以就想废掉他,立拓跋宏的弟弟、比他稍微小一点的咸阳王拓跋禧为皇帝。结果群臣反对,冯太后未能如愿。

献文帝虽然退位了,但他却一直在为自己树立威信。延兴二年,他率领军队征讨柔然,把柔然人打得抱头鼠窜。延兴五年,献文帝又南下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暗示自己才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更让冯氏气恼的是,献文帝居然把被冯氏罢免的官员恢复原职,一条条措施颁布下来,献文帝赢得了官员和百姓的真心拥护,大有东山再起的势头。冯氏念着母子之情隐忍了5年,最后还是派人除掉了献文帝,至于是毒杀还是行刺,从史料上已经无法确认,能够确认的是,献文帝的死与冯氏绝对脱不了关系。献文帝一死,冯氏再度临朝听政,并大杀献文帝的同党。献文帝生前的亲信准备在天宫寺的大法会上囚禁冯氏,让她归政孝文帝,结果消息泄露,举事未成,有数千人死在了冯氏的屠刀下,成为冯氏走向权利顶峰的踏脚石。

清除了献文帝的同党,冯氏又来对付孝文帝生母的家族。作为孝文帝名义上的太皇太后,她不能容忍任何势力来分享她的权利。孝文帝生母李贵人是南郡王李惠的女儿,在天安二年为献文帝生下了拓跋宏。北魏为了防止外戚坐大,皇子一被立为太子,他的母亲就要被赐死,李贵人当然不能例外,只得含恨自尽。李贵人的父亲李惠和几个兄弟在朝中很有势力,李惠为官清正,举止正派,让冯氏找不到定罪的借口。冯氏聪明睿智,居然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诬陷李惠全家准备南逃刘宋,企图叛国投敌,据此将李惠全家斩首示众。

异己大都被清除后,冯氏开始享受美好时光,英俊的面首不断涌现。先是仪表堂堂的王叡,冯氏以召他入宫算卦为名,使他落入圈套,成为自己的面首。冯氏先升他为给事中,又提拔他为吏部尚书,赐爵太厚公,允许他参议国家军政大事。更叫人瞠目结舌的是:王叡的两个女儿出嫁,冯氏竟为她们大肆操办,并亲自主婚,规格竟然比照公主、王女,如同天子的女儿出阁。因此,王叡对太后感激不尽,愿为她赴汤蹈火。冯氏的另一位情人李冲也是一位当朝重臣,冯氏曾在一个月之内就赏赐了他几千万,使得李冲变成了一位富翁。冯氏并不是个糊涂人,她知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要堵住大臣们的嘴,还要广施恩惠。当时,整个朝堂唯元丕和游明根马首是瞻,冯氏对他们也是极力笼络。冯氏给面首王叡建造一座豪华府第时,也没忘了给元丕建造一座。后来,冯氏游历方山,看这里风景如画,希望百年之后下葬此处,孝文帝马上下令为太皇太后在方山建造陵墓,并在陵墓的南部建造永固石室,历时3年,陵墓落成,世称冯太后墓。

改革政治国势强盛

冯氏掌权的20多年,正好北魏处于承上启下的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冯氏指导献文帝拓跋弘和孝文帝拓跋宏,进行了大量的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从而使北魏的国力达到鼎盛的阶段。她施行的具体改革措施有:一是实行官员俸禄制。鲜卑人是骑马打天下的,一开始他们的官员都是没有俸禄的,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他们在哪儿收的赋税,自己可以留一部分,作为薪水;另外就是打仗掠夺了很多东西,然后就赏赐给有功之人。所以鲜卑人愿意打仗,因为打胜了他们就能得到很多的赏赐,尤其是当官的。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俸禄,所以官员们很容易形成对老百姓的重重剥削,而且贪贿成风,弱肉强食。484年,也就是孝文帝拓跋宏18岁那年,文明太后决定实行俸禄制。从此,北魏的官员根据各个不同的级别领取俸禄。二是均田制。即对全国的土地重新丈量,重新调查,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其中一个制度对后代的影响非常大,叫“三长制”。三长制就是每5户为一邻,设一个邻长;每5邻为一里,也就是说25户设一个里长;每5里设一个党,那就是125户设一个党长;然后党长的上面就是县令。这样的话,朝廷的政令就可以通过州、郡、县,一直到达每个家庭。三长制的建立,对于中央加强对地方各级政权的管理,对于合理地承担赋税等都有很大的进步作用。唐朝实行均田制、户调制、租庸调制,就是受北魏的影响。三是实行汉化制。孝文帝是文明太后一手教育出来的,所以他有很好的汉文化根底。文明太后去世后,他迁都洛阳,颁布了很多政令。因此孝文帝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领袖带领本族人民融入汉族、实行民族大团结的伟大代表,表现出了统一全国的伟大胸怀。四是户调制。这项措施使得人民承担的赋税比过去更加合理,更加减轻。

冯氏多年来地位稳固,从她处理身边小事就能看出端倪。一次,她喝粥时发现里面有只蜻蜓,便伸手把蜻蜓挑了出来。孝文帝见此情形,打算严惩做粥的厨师,冯氏出言阻拦:“这只是小事一桩,不要吓唬他们”,御厨逃过一劫,对冯氏感恩戴德。冯氏对下人的过错不仅能够予以宽恕,百姓的疾苦更是放在心上。太和十一年北魏大旱,之后又发生瘟疫,冯氏忧心如焚,通知各地三长收留乞食的百姓,停造绫罗绸缎,并将府库中的物品分发给官兵百姓,包括老人、寡妇、孤儿和残疾人,君臣齐心渡过了这次危机,使得孝文帝的改革也有了良好的开端。

冯氏是个高瞻远瞩的女人,她知道如何保护冯家的富贵。她在尽心抚育孝文帝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几个侄女先后送入宫中。侄女们貌美如花、善解人意,很快赢得了孝文帝的欢心,除了一个侄女生孩子难产去世之外,其他的侄女冯清、冯润先后都做了孝文帝的皇后。即使后来冯润不守妇道,与人私通,孝文帝在临终前下诏将之赐死,但还是以皇后的礼仪把冯润下葬,保全了冯家的颜面。

随着岁月的流逝,孝文帝拓跋宏渐渐长大,冯氏感觉自己老了,想到自己掌握大权的时间毕竟不多了,觉得还是要培养一名才华盖世、治国有方的皇帝。于是,她和拓跋宏的感情又好了起来。冯氏在教育孝文帝拓跋宏的过程当中,亲自编写教材300多章,叫《劝诫歌》,还写了《皇诰》18篇,以皇帝诏书的名义教育孝文帝施政方面的纲领。

孝文帝拓跋宏18岁时,正式接过太后的权力。他对太后非常孝顺和谨慎,不管大小事都请示太后,听凭太后决断。

太和十四年,冯氏一病不起,逝世于太和殿,享年49岁。临终遗言是丧事从俭。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如她生前所愿,下葬于永固陵,位于方山。孝文帝按照礼节守孝3年,他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文明太皇太后真诚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