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3中药配伍与疗效的关系
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作配伍。大多处方都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也就是说,通过适当的配伍达到增加疗效、降低毒性、适应复杂病情需要的目的。中药的配伍有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简称七情。其中,“单行”指单味药使用,如独参汤。“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例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相使”是将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配伍方法,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为主,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效果;雷丸驱虫,配伍泻下通便的大黄,可增强雷丸的驱虫效果。“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就可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副作用,就可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相恶”即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也就是说人参恶莱菔子。“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在七情中,不同的配伍作用是不一样的。相须和相使是增加疗效的配伍,这种配伍关系可以使药物的功效充分利用。相畏和相杀是减毒配伍,这种配伍关系可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一般用于毒剧药的配伍当中。相恶使药物疗效降低,相反会增强毒副作用,这两种配伍关系是要避免使用的,属于配伍中的禁忌。了解药物的七情有利于我们根据药物的不同情况,针对不同病症,有选择地使用药物,以提高临床疗效。
7.4.4如何来认识用药禁忌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食物是不能同时食用的,中药的使用也一样,也有很多的临床禁忌,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具体的用药禁忌,希望能够对用药安全起到一定的作用。
金元时期概括总结出的“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和“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半夏、贝母、瓜蒌、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玄参、细辛、芍药)属于配伍禁忌的范畴,在临床上应避免配伍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并非绝对不能用,如用甘草水浸甘遂为末内服治疗腹水,可以更好地发挥甘遂的药效;又如党参与五灵脂同用可补脾胃、止疼痛。但这些应用均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经过严格的实验和论证才可以选用。很多问题还有待于用现代药理学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
除了配伍禁忌外,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适应证范围也会不同,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例如,麻黄性味辛温,功能发汗解表、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只适宜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肺气不宣的喘咳,而对于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肺肾虚喘则禁止使用。又如,黄精甘平,功能滋阴补肺、补脾益气,主要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弱及肾虚精亏的病证,但因其性质滋腻,易助湿邪,所以脾虚有湿、咳嗽痰多及中寒便溏的患者则不宜服用。
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不良反应,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这类药物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二类。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及药性辛热的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则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酌情使用,但没有特殊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某些药物在使用时,对饮食的要求很高,很多食物是不能吃的,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忌口。比如,常山忌葱,地黄、首乌忌葱、蒜、萝卜,人参忌萝卜,薄荷忌鳖肉等。这些经验是人们在治病过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如果在吃某些药物的时候不注意忌口,不仅服药无效,反而会使病情加重。肾炎患者及水肿患者不能吃过咸的东西,否则会使病情加重;哮喘、过敏性皮炎、肝炎、疮疖患者服药时,不能吃鸡、羊、猪头肉、鱼、蟹、虾、韭菜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含有异性蛋白,容易使一部分人产生过敏反应,使病情加重。
中药与西药的联用在解决临床很多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会因配伍不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中药杏仁、桃仁、银杏等均含有苦杏仁苷,水解后生成氢氰酸,对呼吸中枢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上述中药不宜与西药的麻醉药、镇静药、安眠药、抗精神病药等同服,以免因呼吸中枢的过度抑制而发生危险,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在中西药并用的今天,除了及时总结合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疗效,更应实时监测药物合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7.4.5煎中药汤剂很有讲究
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沿用至今,经久不衰。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煎煮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其中,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煎药用水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煎药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益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