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乾坤
21244800000006

第6章 中医眼里的人体(2)

2.1.2六腑——传化物而不藏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腑,在《黄帝内经》中写作“府”,有府库的意思。六腑的基本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并分别清浊、传送糟粕。具体来说,即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肠道,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之精微物质;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中以助消化;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残余的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下输于膀胱;三焦在其中起联系作用;六腑配和,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腑与脏通过经脉连属,功能上相互配合,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腑为表,属阳;脏为里,属阴。其中胆与肝、胃与脾、小肠与心、大肠与肺、膀胱与肾、三焦与命门,构成表里关系。因六腑以下行、通畅为顺,故病变主要表现在气机上逆、气机阻滞、消化障碍、清浊不分、小便不利、大便不通等方面。六腑之间,一腑有病,可以影响到他腑为病,腑有病也可影响到脏为病。对六腑病变的治疗以“通”为大法,如和胃、泄胆、通肠、利尿等。若六腑病及五脏,必须脏腑同治。六腑为表属阳,五脏为里属阴,腑病及脏、表病及里、阳病转阴,则表示病情加深、加重。六腑有病,及时调治,便可防微杜渐。下面是对“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介绍。

(1)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消化吸收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吸收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如大肠传导失常,可出现大便质、量及次数的异常变化,如泄泻或便秘、便脓血等。

(2)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接受或消化食物,将水谷化为精微。小肠这一功能异常,可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另外,小肠具有泌别清浊的功能,即小肠将经过进一步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并将水谷精微吸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而无用的水液则渗入膀胱排出体外。因而,如果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反之,则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少。

(3)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

胃的功能特性是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所谓受纳就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如果胃的这一功能发生障碍,可出现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胀痛等。

脾胃为“后天之本”,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

饮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后,必须下行而入小肠,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若胃失和降,则影响食欲,并出现口臭、脘腹胀满疼痛等;胃气上逆则出现嗳气吞酸、呃逆、恶心、呕吐等。

(4)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有六腑三焦和部位三焦之分。作为六腑之一,三焦有其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名有形,其形态结构大多认为是指腹腔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而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

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其功能是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三焦充填于胃肠道与膀胱之间,引导肠中水液渗于膀胱,是水液下输膀胱之通道。

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一是通行诸气,二是作为水液运行之道。其运行水液功能是由六腑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延伸而来,即部位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而通行诸气功能则源于《难经·三十八难》“主持诸气”之论,即部位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之通道。

在部位三焦中,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其中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是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因而喻为“上焦如雾”。中焦主运化,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故喻为“中焦如沤”。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故称“下焦如渎”。

(5)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指人体津液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经过肾的气化作用后化为尿液存于膀胱,而尿液的排泄由肾气和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气与膀胱之气的升降协调。若肾气和膀胱之气的激发与固摄作用失常,则会出现膀胱的开合失权,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遗尿、小便失禁等。

(6)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

胆是贮藏、排泄胆汁的,而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生成后进入胆,由胆浓缩贮存。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制和调节。若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生成和排泄异常,影响饮食消化吸收,则可出现多种消化不良症状,如厌食、腹胀、便溏等;胆汁外溢则发为黄疸,表现为目黄、身黄和尿黄等。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断的作用。其这一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反应,以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确保脏腑间关系协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胆气虚怯之人受到不良精神刺激时,易形成疾病,出现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异常的疾病。

由于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贮藏精汁,故又属奇恒之腑。

2.1.3似腑非腑,似脏非脏——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胆在六腑中已有介绍,在这里我们不再介绍。

在中医中,脑又名髓海,是精髓和神明会激发出之处,其主要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活动。《本草纲目》:“脑为元神之府。”脑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生命活动,所以元神存则生命存,元神败则生命逝。脑主精神活动指主宰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而主感觉运动指主宰人的视听言动等。所以脑出现病变则会有精神差、意识模糊、思维迟钝、听觉失聪、视物不明、嗅觉不灵、感觉及运动障碍等症状。

髓的生成与先天之精、后天之精都有关系,其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养脑、充骨和化血三个方面。而骨有贮藏骨髓和支持形体的作用。

脉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即血脉对血的运行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方向、一定路径而循环贯注、流行不止。二是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周身、滋养脏腑组织。

女子胞位于小腹内,为女性的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为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中医认为,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要与心、肝、脾、肾及冲任二脉有关。这是因为其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功能与血、精有关,而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任主胎胞,冲为血海。在病理上,当各种因素导致上述脏器、经脉功能异常,则影响女子胞的功能,引起月经失调与不孕。

2.2精、气、神——人身三宝

尽管古代先哲们认为人的生命是由“精气”构成,然而,从不同的视觉、不同的层面剖析各家思想,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人的生命体虽说是由精气构成,却是通过形和神而存在,形和神是人生命中的两个重要部分,先有精气后有人的形体,形具则神生。因此,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精、气、神,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所以保养人的精、气、神,重视形神的修养是古代先哲们对人类生命观共同探讨的重要命题。精、气、神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所在,中医学以此认识自然宇宙的结构,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形成与变化,认识生命演化和养生规律。那如何来认识“精、气、神”呢?

2.2.1精——构成人体的本原

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泛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还包括精的衍生物,如血、津液、髓等。先天之精藏寓于肾,成为肾精的主体部分;后天之精输送到脏腑中,称为脏腑之精。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充养下合化为生殖之精,是形成胚胎、繁衍生命的根源;后天之精在先天之精所化之原动力的激发下,化气生神以推动和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因此,中医学所说的精,是指实在的、有形的、常呈液态而藏寓于脏腑之中的精华物质。它是人之形体与精神的生成之源、生命繁衍之本,因而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构成新生婴儿机体的生命物质是先天之精,它由父母所受,与生俱来;婴儿出生之后,在成长发育及一生的休养生息中,所需的营养物质是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由米谷转化而来,既是生命物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生命机体生长发育的必须物质,胃、肠是将饮食转化为营养物质的关键脏器。所以中医说“精”具有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没有后天之精对先天之精的滋养,生命机体就不可能发育成长,故中医说后天之精养先天之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素问遗篇·刺法论》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精是正气化生的物质基础,精不足则正气虚,故《素问·通评虚实论》云:“精气夺则虚。”所以人体之精亏虚则会有发育生长迟缓、皮肤无泽、牙齿脱落、头晕神疲、智力减退等,甚至还会有贫血气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