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肿瘤揭秘
21244900000010

第10章 治疗癌症——驱除或降服癌魔(2)

新辅助化疗,并不是“新的”辅助化疗方案,而是相对于传统的局部治疗后的辅助化疗而言,在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前使用的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化疗使局部肿瘤体积缩小、肿瘤期别降低,减小手术范围及清除或抑制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现已证实,新辅助化疗不但可在乳腺癌、喉癌、骨肉瘤和软组织肉瘤的治疗中发挥作用,减少手术范围及其造成的伤残,而且有大量研究提示,在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鼻咽癌及其他头颈肿瘤中,新辅助化疗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3)姑息性化疗。对于晚期或播散性癌症患者,通常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往往一开始就采用全身化疗,但化疗对这类患者的作用是有限的,近期的目标是取得缓解。如一开始采用的一线化疗方案失败,需换用其他的二线、三线化疗方案,常称为补救化疗。在此类情况下,往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肿瘤性质,采取个体化治疗,要“因人而异,因瘤施治”,尽可能带瘤生存,使肿瘤与人体形成一种平衡稳定状态,达到长期生存的目的。

(4)局部化疗。局部化疗包括:

1)胸腔内、心包腔内及腹腔内化疗治疗癌性渗液。

2)通过腰椎穿刺鞘内给药,常用于治疗脑膜白血病或淋巴瘤。

3)动脉插管化疗。如肝动脉插管化疗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的治疗。颈外动脉分支插管可用于治疗头颈癌及颅内肿瘤。

4)肿瘤内注射。这些局部化疗方式的逐渐兴起,不仅老药新用,提高了肿瘤病灶局部化疗药物浓度,提高了疗效,还减小了肿瘤患者全身用药的剂量,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是肿瘤化疗一个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4.2.3正确对待化疗的毒副作用

人体内存在一部分增长迅速的正常细胞,如造血细胞(骨髓)、消化道黏膜(口腔及胃肠黏膜上皮)、毛囊、生殖细胞等。因而,在使用化疗药物控制肿瘤的同时,也会导致这些正常组织和细胞受到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损害,这样势必会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的正常细胞造成损伤,导致“敌我不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使肿瘤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恶心、呕吐、脱发,甚至导致不孕、“第二肿瘤”的发生。

为什么化疗会产生各种毒副作用呢?究其原因,无外乎下面两个:

一是化疗药物本身的缺陷。化疗药物尚不具备“精准定位、高效杀敌”的特性,在杀死增生活跃的癌细胞同时,也必定会伤害同样增生活跃的造血细胞(骨髓)、消化道黏膜(口腔及胃肠黏膜上皮)、毛囊、生殖细胞等。

二是追求化疗效果、增加化疗药物剂量的结果。对药物敏感的肿瘤,与化疗效果直接相关的因素就是化疗药物剂量及强度,化疗剂量强度愈大,疗效也愈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毒副作用的增加。因此化疗毒副作用就成为限制化疗效果的瓶颈。

在临床实践中,确实存在少数盲目追求化疗效果导致毒副作用增大的过度治疗现象。正是这些不够规范的过度治疗,让许多肿瘤患者谈“化疗”而色变,宁可放弃治疗等死,也不愿遭罪,甚至在坊间还流传着“肿瘤患者都是让化疗治死的”等偏激言论。

那么,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如何正确对待并防治化疗的毒副作用呢?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既不是每种药物都有,也不是每个患者必定都会发生。根据患者肿瘤性质、病期及体质不同,确定不同的化疗目标,选择适合的化疗方案,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治疗方案,将药物剂量限定于适当范围之内,结合化疗辅助药物如止吐、保肝、解毒、抗过敏、升高白细胞等药物的应用,大多安全无虞。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化疗反应及效果,个体化地再做调整,使以后的治疗能更顺利、更有效地进行。特别是近十余年来,肿瘤临床治疗上增添了不少新的辅助药物,可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某些肿瘤化疗的毒副作用,并且为进一步提高肿瘤化疗的疗效创造了条件,肿瘤患者可以在更好的生活质量情况下接受化疗。

化疗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掌握不好,会给患者带来危险。因此,一定要规范地进行化疗,要由专科医生制订合理的化疗方案并在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实施。在合理实施化疗的情况下,化疗的毒副损伤大多是暂时的,且随着化疗的结束,过一段时间绝大部分患者能够很好地恢复,头发掉了会再长出来,体质虚弱会再强壮起来,如同散文家朱自清所写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呈现在你面前的只是短暂的表面现象,“风物长宜放眼量”,暂时的体质下降是为了更长的生存期,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那么,是不是“生命不息、化疗不止”呢?也并非如此。尤其是随着抗瘤效应独特、毒副作用较轻的基因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剂等新药的出现,肝癌、肺癌、胃肠道癌等肿瘤的疗效大大改善,现代治疗也越来越倾向于“以化疗压制肿瘤快速生长、用新药维持长期稳定”的模式,“快药快用、慢药慢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以获得最大的抗瘤效果、最小的毒副作用和最好的生活质量。化疗也不是无限制地做下去,都有一定的期限和方案,比如患者开始治疗的时候用什么样的药物,之后如果复发,再用什么样的药物,临床上叫做一线治疗、二线治疗。每次使用什么药物都有严格的规范,所以治疗要选择合适的患者,严格掌握化疗适应证。

4.2.4化疗是一门艺术

在民间一直流行着各种关于癌症化疗的错误“传说”,临床实践中也经常发现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对化疗的认识存在一些误解,在此有必要予以澄清。

误解一:“手术万能,癌症病灶一切了之,无需化疗”说。持该观点者认为切除癌肿即病愈,不需要做化疗。很多患者及其家属不了解癌症具有转移性和侵袭性的特点,认为手术切除癌症就算治好了,盲目无知的乐观往往会贻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其实,癌症治疗要讲究“标本兼治”,即手术切除后要给予适当化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治疗等。

误解二:“化疗万恶,不能化疗”说。持该观点者认为“得了癌症不能化疗,化疗会使人垮得更早、更快”,认为化疗毒副作用太大、花费太高,会导致“头发掉光、钱花光、人死光”的可怕结局。总之认为化疗不能做,不愿接受治疗而任由癌症发展。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医学界就进行了数千例的临床研究,讨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究竟是化疗还是最佳营养支持治疗能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益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有效化疗+营养支持治疗比单纯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更好,患者生存期更长,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更高。这些研究告诉我们,治疗癌症单靠“扶正”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同时施行“祛邪”治疗。当然,大多数化疗药物是“双刃剑”,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伤害正常细胞。如使用不当,确实会使人“垮得早,死得快”。可喜的是,针对化疗的各种毒副作用,目前已有很多药物能够预防和缓解,而且绝大多数肿瘤内科医生均已熟练掌握了预防和处理化疗毒副作用的技术。总之,化疗既是一门医术,更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医患携手、讲究战略与战术、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艺术。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知道的相关知识越多,心中就越有底,对治疗的配合就会越主动,效果往往越好。

总之,就现状而言,尽管有生物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新的肿瘤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尽管化疗也确实存在诸多毒副作用、对部分肿瘤疗效不佳且疗效好者也容易耐药等状况,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化疗目前仍是大部分肿瘤治疗的中坚力量和基本手段,是遏制肿瘤进展的中流砥柱。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已逐渐形成“治愈肿瘤—延长生存—带瘤生存—慢性疾病”的肿瘤治疗模式,此模式倡导正确有序地运用现有的治疗手段实施个体化治疗,规范化治疗,以提高常见肿瘤治愈率。近年来,作为肿瘤主要治疗手段的化疗,其疗效已进入平台期,而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越来越深入,其多靶点多环节信号通路的逐渐阐明,使得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且取得了极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多学科治疗的新趋势。

未来,研发抗癌新药,克服耐药基因,增大剂量强度,加强辅助治疗,检测标志物预测化疗反应,筛选最适合的化疗人群,多学科联合实施“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规范化治疗,有望使肿瘤化疗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4.3抗击癌魔的无形之剑——放疗

1945年的夏天,日本法西斯已经成为强弩之末,8月6日,日本广岛上空突然出现一道强光,紧接着就是猛烈的爆炸,蘑菇云腾空而起,遮天蔽日。爆炸的高温和冲击波瞬间将广岛夷为平地,人员死伤无数。这一切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原子弹造成的。相比爆炸引起的伤亡,随后出现的核辐射、核沾染导致的人员死伤数量远远超过前者。普通人第一次见识了放射线的巨大毁灭效果。

然而放射线是无辜的,它所发挥的作用根据掌握的人不同而有天壤之别。其实放射线在被用于战争之前,早已被医生用来治疗疾病了。所以说放射线是一把无形的双刃剑,既能杀人,也能救人。那么,我们来看看人类如何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造福人类。

放射线是不稳定元素衰变时,从原子核中放射出来的具有一定穿透性的粒子束,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及质子束、中子束等。从宇宙诞生之日起,宇宙中很多星体都在不停地向外喷吐着放射线,我们周围的环境中蕴含的各种放射性同位素也在不停地衰变,同时辐射出各种放射线。虽然放射线无处不在,但它们都不是肉眼可见的物质,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真正发现放射线的踪迹则是近代的事情。

4.3.1初试锋芒——放疗在临床的初步应用

放疗是放射治疗的简称,就是采用各种不同能量的射线照射肿瘤,以抑制和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放疗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手术、化疗等配合,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可以提高癌症的治愈率。继伦琴发现了X射线之后,人们是如何认识到放射线能够治疗肿瘤呢?

19世纪末,人类发现X射线后,紧接着对放射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人们发现了放射线的一些特殊本领,即穿透性、感光性、电离性等。它首先被用于临床诊断,如拍摄骨骼、肺部的照片等。1899年,居里夫妇从沥青矿中首次提炼出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由于当时对放射损伤及防护一无所知,一名研究人员超量接触放射线而发生了手部皮肤放射性癌。几年后该例患者因癌症转移致死,成为首例放射线致死性损伤病例。

自此发现放射线具有致癌作用,也就是说放射线能够使正常的生物细胞发生癌变。我们现在知道,肿瘤是生物体正常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永生化并无限制地增殖产生的。放射线是重要的物理性致癌因素,它损伤了细胞中的DNA,使正常细胞基因突变,因而诞生了我们机体细胞中的“变种异形”。虽然基因发生了突变,但肿瘤细胞也是有DNA链的生命细胞。放射线既然可以破坏正常细胞的DNA,那么同理也应该能够杀伤肿瘤细胞。20世纪初,人类开始探索放射线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并在以后的时期使得这一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放射线的发生方式、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在临床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继X射线之后,越来越多的放射线种类(如钴-60γ射线、质子束、中子束等)先后加入放疗医生的“兵器谱”中,不同的射线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各有优缺点,如何扬长避短地选择“兵器”也是放疗医生需要谨慎对待的重要问题。但毫无疑问,放疗方式的多样化使肿瘤治疗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了。

4.3.2宝剑锋从磨砺出——放疗的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后半叶至今,第四次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微电子、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同时人们对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的认识也愈加深入,种种新理论、新技术也被迅速应用于肿瘤放疗,放疗技术突飞猛进。近半个世纪以来,肿瘤治疗方式传统的“三剑客”(手术、放疗、化疗)中,放疗已经成为技术含量最高、涉及理论最广的一项专门学科。

随着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引入,放疗技术经历了从平面到立体、由粗放到精细的发展历程。初期的放疗技术均在二维平面上实施,类似于“地毯式轰炸”,射线所过之处,不分良恶,通路上的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均受到了无差别的照射。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也遭到连带损伤。所以二维放疗的毒副反应较重,并且肿瘤区的放疗剂量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

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医生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概念。根据这一理论,1968年世界首台颅脑γ刀研制成功。1996年,瑞典研制成功世界首台颅脑X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技术逐步引入了放疗的概念,创建了立体定向放疗技术。目前这一技术使肿瘤的定位和治疗达到了相当精确的水平,已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尤其在颅内肿瘤领域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