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要素】
预防大肠癌应做到以下几点:
(1)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三高一低”,即高热量、高脂肪(油)、高蛋白(肉类)、低纤维素的饮食习惯;少吃烧烤、煎炸食物;多吃粗粮、蔬菜等含纤维素多的食物。
(2)保持大便通畅。粪便中有许多有害致癌物质,若长期居留,对大肠癌的发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预防肠道疾病。积极治疗癌前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便秘、血吸虫病及息肉等。发现大便习惯、次数、性质改变,大便表面附着血液及黏液或脓血,腹部隐痛、便意频繁、进行性贫血、无原因消瘦等蛛丝马迹应及时看医生。
(4)高危人群定期普查。有家族大肠癌史、腺瘤性息肉、长期慢性结肠炎者,以及40岁以上中老年人出现原因不明大便异常者,应及时进行大便隐血及脱落细胞检查,若为阳性就再做电子结肠镜检查。
目前,我国大肠癌的早期发现率比较低,很多患者一发现就是晚期。因此,在大肠癌的防治中,尤其要重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中国人的大肠癌与西方人比较有三个特点:直肠癌比结肠癌发病率高,为(1.5~2)∶1;低位直肠癌在直肠癌中所占比例高,约占75%,大多数直肠癌可在直肠指诊时触及;青年人(<30岁)比例增高,约占15%。目前本病的早期诊断仍有困难,手术后5年存活率较低,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诊断、治疗方法已经逐渐显示出良好的前景。比如检测血清肿瘤相关miRNA来早期诊断大肠癌,以及将靶向治疗技术和肿瘤的基因治疗相结合应用于肿瘤治疗。大肠癌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中,从几十年来大肠癌治疗药物的进展和疗效不断改善的进程来看,不断寻找新的诊疗措施、药物必将有效改善其预后。
7.4不易外露的胰腺癌
2007年9月6日,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因病去世,世界从此失去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2011年10月6日,苹果公司对外宣布了联合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因病去世的消息。
夺去两位巨匠生命的正是胰腺癌。胰腺因为在人体内的位置较深而不容易发现病变,胰腺癌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属晚期。再加上各种治疗措施效果都比较差,所以死亡率极高。一般认为肝癌为癌中之王,如果不是胰腺癌发病率比肝癌低一些,应该称胰腺癌为癌中之王才对。
胰腺癌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50岁以上年龄组约占总发病数的93%,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呈指数级递增。40岁以上人群年龄每增加10岁,胰腺癌的发病率将递增1~5倍。近些年来,胰腺癌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据上海市统计,1980—2000年男性和女性胰腺癌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且男性大于女性。
【患病原因】
胰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的因素有遗传、生活与环境因素等。有资料显示,凡一级亲属中有两个以上患胰腺癌者,其得同样疾病的机会至少将增加16倍。有学者称,酒精性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癌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吸烟者的胰腺癌发病率高于不吸烟者。在饮食方面,胰腺癌的发生与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膳食摄入有关。
【患者的痛苦】
(1)腹痛。腹痛是胰腺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半数以上患者的首发症状。
(2)黄疸。主要见于胰头癌病例,呈进行性加重,可以是无痛性黄疸,也可以伴有疼痛。
(3)消化道症状。患者常可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脂肪泻及黑便等症状。
(4)消瘦和发热。体重减轻是胰腺癌患者的常见症状,在部分患者还是首发症状。其特征是发展速度快,病后短期内即可出现明显消瘦。至少有10%的患者病程中会出现发热。
(5)体征。患者可出现腹部肿块、肝脏及胆囊肿大等体征。
【诊断方法】
(1)胰腺癌标记物检测。目前用于临床胰腺癌诊断、分期和预后评判的肿瘤标记物有CA199、CA50、CA195、CA242、CEA等。这些标记物值的升高对于胰腺癌的诊断均有参考价值。
(2)影像学检查。逆行胰管造影、血管造影、CT、磁共振、超声等检查显示局部有占位病变,对诊断胰腺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治疗措施】
手术是治疗胰腺癌的主要手段。根据肿瘤部位、分期可选择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经皮经肝置管术和经内镜置管术等。除此之外,可综合采用辅助性放疗和化疗,以及免疫治疗、抗肿瘤血管生成和基因治疗。
【预防要素】
胰腺癌的一级预防可以从戒烟、限酒、低脂低热量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方面着手。胰腺癌的二级预防可选择高危人群做定期普查,争取做到较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是指40岁以上出现难以解释的体重减轻、难以解释的上腹痛或腰背痛、难以解释的消化不良、无诱因的突发糖尿病、难以解释的突发性脂肪泻、难以解释的胰腺炎发作等者。
7.5原因不明的肾癌
肾细胞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简称肾癌。肾癌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膀胱癌的第二大癌瘤,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我国各地区肾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差异也较大。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和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的资料显示,我国试点市、县1988—1997年肿瘤发病及死亡资料有以下特点:①肾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上升趋势;②男女比例约为2∶1;③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比农村地区高43倍。发病年龄可见于各年龄段,高发年龄为50~70岁。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早期肾癌发现率超过了肺癌而名列榜首。
【患病原因】
总的来讲,肾癌的发病原因不明。可能的原因有:
(1)吸烟。大量的前瞻性观察发现吸烟与肾癌发病正相关。
(2)肥胖和高血压。高体重指数(BMI)和高血压是与男性肾癌发病危险性升高相关的两个独立因素。
(3)职业因素。有报道长期接触金属镉、铅者,如报业印刷工人、焦炭工人、干洗业和石油化工从业者,肾癌发病和死亡危险性增加。
(4)放射线。长期暴露于某种弱放射源中可能增加患肾癌的风险。
(5)饮食因素。调查发现高摄入乳制品、动物蛋白、脂肪,低摄入水果、蔬菜是肾癌的危险因素。可能增加肾癌危险性的食品及药物有咖啡、女性激素(雌激素)、解热镇痛药尤其是含非那西丁的药物、利尿剂及红藤草等。
此外,在进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发现肾癌的病例有增多现象。因此透析超过3年者应每年B超检查肾脏。有报告称,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肾癌。肾癌患者中14%患有糖尿病,是正常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5倍。
【患者的痛苦】
肾在体内位置比较隐蔽,受到周围组织和器官的保护,既不易受伤,有病也不易发现。临床症状是肾癌的重要线索,是临床诊断的第一步。肾癌的主要症状是间歇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疼痛和腰腹部肿块“三联征”。肾与外界唯一的联系是尿,然而,肾癌出现尿改变都在肾癌侵犯肾盂以后,所以血尿已经不是肾癌的早期症状,故出现“三联征”时,病情已到晚期,因此有人称之为“晚期三联征”。
部分肾肿瘤可影响人体内代谢过程,导致一系列反应性临床病征,这些病征并非肿瘤直接转移、侵入某组织及器官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体对肿瘤细胞分泌的类激素样物质、毒素以及生物活性多肽类等所产生的免疫反应。这些症状包括血沉快、高血压、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贫血、发热、肝功能紊乱、激素改变、免疫系统改变、精索静脉曲张、尿多胺升高等。
【诊断方法】
无症状肾癌的发现率逐年升高,近10年国内文献报道其比例为13.8%~48.9%,平均33%,国外报道高达50%。无症状肾癌主要在体检时发现。肾癌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推荐必做的影像学检查项目包括腹部B超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胸部X线片(正、侧位)、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及胸部X线片是术前临床分期的主要依据。
【治疗措施】
外科根治性肾切除术是早期肾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众所周知,人体有两个肾脏,它们像一对孪生兄弟,分布于腹腔内的脊柱两侧。正常情况下,它们承担着等量的工作,共同完成生理功能,并且具备一定的储备能力。即使一侧肾脏发生病变被摘除,只要另一侧肾脏保持其正常功能的一半,也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因此,对于多数早期肾癌患者,外科根治性肾切除术对其生活多无显著影响。
根治性肾切除术可经开放性切口或腹腔镜进行。早期肾癌预后良好。
影响肾癌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是病理分期,其次为组织学类型。****状肾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的预后好于透明细胞癌;****状肾细胞癌Ⅰ型的预后好于Ⅱ型;集合管癌预后较透明细胞癌差。此外,肾癌预后与组织学分级、患者的行为状态评分、症状、肿瘤中是否有组织坏死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