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肿瘤揭秘
21244900000007

第7章 诊断癌症——给癌魔定位定罪(2)

(2)胃镜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达40万人,死亡人数达30万人。胃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自然病程,在早期一般无症状或没有特异性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进入中晚期,此时已经发生了浸润和转移。目前我国多数患者是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就诊,早期胃癌诊断率十分低。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已开展了胃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但是,我国对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实施范围仍然有限。

目前,我国综合性医院早期癌只占胃癌总检出率的5%左右,专科重点医院也仅为10%多一点,而日本门诊早期胃癌检出率水平已达30%以上。早期胃癌能获得极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为90%,而晚期癌仅为14%。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是实现胃癌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有效途径。胃镜检查结合活检是最终的确诊方法。

(3)肠镜用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已跃居恶性肿瘤的前5位,成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提高大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早期大肠癌往往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易与其他肠道疾患相混淆,往往被患者及医生所忽视而延误。大多数大肠癌在临床诊断时已属中、晚期。2006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委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在浙江省嘉善县和海宁市建立了大肠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采用数量化风险评估问卷调查加粪便隐血试验(FOBT)对40~74岁人群进行初筛,确定高危人群后进行电子肠镜全结直肠检查。2011年在全国12个省(市)建立了14个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点,年筛查总人数达到19000人。在接受筛查的人群中早期大肠癌和癌前病变(大肠腺瘤)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3.2.3歼灭早期胃肠道癌症的神奇“探测器”

胃镜和肠镜除了可以早期发现胃肠道癌症,还可以用于食管、胃和大肠的早期癌症及癌前病变的治疗。

随着内镜诊治技术的提高和新型内镜设备的不断开发,内镜已从以诊断为主发展到诊断与治疗并重。许多病变通过内镜治疗可以获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食管黏膜内癌的病变不超过黏膜肌层,无淋巴结转移,通过内镜治疗可以治愈。因而,近年来早期食管癌治疗策略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食管癌前病变(原位癌、重度异型增生)和黏膜内癌可以不开刀,采用内镜治疗即可治愈,不仅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同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MBM)、氩离子束凝固术(APC)和光动力学治疗(PDT)等。

内镜治疗的适应证为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和黏膜内癌。治疗前应了解病变累及深度。除根据内镜所见和活检诊断做出粗略评估外,超声内镜检查可帮助确定病变累及深度。

与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治疗相似,通过内镜治疗早期胃癌和早期大肠癌已得到愈来愈广泛的重视。由于内镜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具有创伤小、完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复发率低、患者生活质量高、费用低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早期胃癌和早期大肠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3.2.4照出肺部疾病的“纤支镜”

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它就像神奇的葫芦娃,葫芦娃能够钻进蛇精的身体里将其制服,而纤维支气管镜钻进患者的肺里,查看着患者的肺部情况,必要的时候就用“小手”钳取肺组织做进一步的检查,来确定病变的位置和性质,有时在纤支镜的帮助下甚至可以直接对患者进行治疗。

人的气管和支气管整体看起来就像是一棵落光了叶子的树倒立在人胸部,纤维支气管镜凭借其娇小的身材可进入“树干树枝”,四处查看有无病变。

在肿瘤诊治中,纤支镜是目前国内外诊断肺癌最常用的方法。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曾对604例肺癌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纤支镜检查对肺癌的诊断率为70.2%。还有研究表明首次纤支镜检查未能给予确诊的疑似肺癌患者,重复接受纤支镜检查并获得肺癌病理学诊断的重检阳性率为74.2%。肺癌就像是“树干”或“树枝”里长了病灶,纤支镜进入“树枝”中,就能够查出各种病变。

当痰中发现癌细胞或可疑癌细胞时,纤支镜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痰就像是“树枝”里分泌出来的汁液,若这汁液里带有癌细胞或可疑癌细胞,将纤支镜下到“树枝”里检查,观察“树枝”内的微小异常征象,结合活检和刷检技术,能使患者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当患者长时间咯血或痰中带血,此时需考虑是不是“树干树枝”出血了。有了纤支镜的帮助,就可以直接查看微小“树枝”内部的情况。必要时还可以进行纤支镜下止血治疗。

3.2.5内镜微创诊治时代

近年来,一些内镜诊断新技术如内镜窄带成像术(NBI)、放大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荧光内镜和治疗新技术如射频消融治疗等已在一些大医院开展,但在高危人群中推广应用还需要做进一步评价。相信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更多的患者会从中受益。

纤支镜在我国各大中型医院出现已有40余年的历史了,随着纤支镜的发展,一门新兴学科“介入性肺脏病学”逐步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以内镜作为介入工具,在人体器官内进行较传统内镜操作更深入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称为介入性肺脏病学技术。这是近10余年间才明确定义的。

像目前开展的经皮介入对肺部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放射性粒子置入、氩氦刀冷冻治疗以及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治疗重度肺气肿等,都是这项技术的成果。随着纤支镜的发展,介入性肺脏病学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在临床医学中应用,这符合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信在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支气管镜微创技术必将迈上新的台阶。

2011年卫生部把高发区农村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列为国家医改重大专项。“食管(贲门)癌早诊早治项目”已扩展到全国26个省(市)78个项目点,年筛查人数为157000人。“胃癌早诊早治项目”目前有3个项目点,年筛查人数为4500人。“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已扩展到全国12个省(市)14个项目点,年筛查人数为19000人。对发现患有食管(贲门)、胃和大肠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EMR、ESD或MBM治疗,对黏膜下癌和进展期癌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相信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接受筛查的高发人群中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死亡率将会下降。通过对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的发病率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3.3病理检查——识别癌症的金标准

肿瘤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得的是这个瘤,有的人得的是那个癌,这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医务工作者都知道,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诊断”。

什么是病理诊断?一般来讲,每个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都有一个科室叫“病理科”。病理科医生的工作就是病理诊断。

3.3.1医院病理科的职责

病理科干的工作就是把诊断病理学的理论用于实践中,简单来说,就是进行病理诊断。什么是病理诊断呢?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身上长了个疙瘩,这个疙瘩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肿瘤?若是肿瘤的话,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如果是恶性的,恶性程度怎样?是从什么细胞长出来的?要解答这些问题,需要把这个疙瘩切一块下来,送到病理科,制成蜡块,然后进行切片、染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最终由病理医生判断是什么疾病。这个过程,就是病理诊断。

对某一个患者,可能临床医生、超声科医生、影像科医生都有自己的判断,但病理诊断要超越上述所有诊断,成为最终的诊断。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变组织器官及其细胞的直接观察做出的。所以病理诊断又称为“最后的审判”,病理医生又被称为“医生的医生”。

肿瘤的种类繁多,现已知的类型超过300种,加上各种亚型则数量更多。由于不同类型的肿瘤,甚至同一类型不同亚型的肿瘤,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程度往往也不相同,所以,对这些肿瘤的治疗方法也不完全相同。由此可以知道对不同肿瘤准确识别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如果我们把肿瘤视为“妖魔”,病理诊断就是能够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

3.3.2活检、穿刺的作用

在医院里,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活检”。活检的全称是活体组织检查,就是从人的活体上取下组织后进行病理检查和诊断。这是病理诊断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取得组织,采取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局部切取、钳取、穿刺及全部切取等方法。如果肿瘤组织较小,且位置表浅,就可以采取切除或摘除的方法来取得组织;如果病变组织位于体腔或较深部位,获取困难,则可以采取穿刺的方法来取得。现在临床有适用于不同目的、部位的穿刺针,在超声或CT的引导下,可以成功地看到并得到目标组织。这种方法对机体的损害较小。随着影像学引导技术的提高,现在体内穿刺活检已经成为病理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与过去的剖腹、开胸探查等活检技术相比,准确性基本相当,而对患者的伤害则大幅减小;对于位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等内部的病变组织来说,内镜钳取是非常理想的活检方法。内镜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胃镜、肠镜、支气管镜、膀胱镜等的总称,现在几乎所有的胃癌、结直肠癌、膀胱癌及部分肺癌都是通过内镜活检确诊的。

3.3.3“免疫组化”的意义

经常有患者拿着病理报告单来问:“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免疫组化的全称是“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它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和定位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的一种技术方法。

这么说起来是挺悬乎的,但简单地说,就是利用特殊的方法让在普通显微镜下看不到的蛋白成分“现身”,因为蛋白是比细胞小得多的分子,普通显微镜看不到,但不同细胞表达的蛋白是有差异的,这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重要。举个例子,在患者胃壁内发现一些可疑小细胞,常规方法难以判断这些细胞到底是炎症细胞还是癌细胞。在过去遇到这种情况就没办法了,只有重取活检。但现在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两种细胞表达的蛋白是不一样的,可以进行两种指标的免疫组化检查,一种检查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另一种检查细胞角蛋白(CK),看哪种检查呈阳性反应,以供病理医师判断。

现在人们已经发现了数百个可以帮助诊断的免疫组化指标。针对不同的病例,病理医生会选择其中的部分指标进行检测,根据对免疫组化结果的分析,结合常规病理,最终得到一个准确清晰的诊断。

免疫组化技术的出现及广泛应用,极大地推进了病理诊断的进步,已经成为病理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既然免疫组化这么厉害,那么,什么时候需要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常规病理活检中,通常有5%~10%的疑难病例不能明确诊断,此时借助免疫组化检查就可能明确诊断了。

(2)帮助判断细胞类型。不同肿瘤都是从不同细胞发展起来的,但不同的肿瘤细胞有时形态很相近,常规病理显微镜下看不出到底是什么细胞,比如淋巴细胞在普通染色中大小形态都差不多,但实际上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每一种细胞又有多个发育阶段。当你遇到一个淋巴瘤(淋巴细胞发生的肿瘤)的患者时,应该知道到底是哪种细胞在哪个阶段发生了肿瘤,因为不同类型的淋巴瘤治疗方案及预期后果是显著不同的。这时免疫组化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因为不同发育阶段的淋巴细胞表达的蛋白质是不一样的,而这些蛋白质多数都可以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显示出来。因此在淋巴瘤的诊断中免疫组化检查是必需的。

(3)判断转移灶起源。一些转移性肿瘤常常缺乏特有的形态学表现,因而无法确定其原发病灶。比如肝脏是癌经常会转移的地方,如果在肝里发现一个腺癌,它到底是肝原发的,还是别的地方转移过来的?如果是转移癌,又是从哪里转移过来的?由于不同器官的细胞可以表达不同的蛋白,可以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来检测,因此现在很多时候免疫组化可以在判断肿瘤的原发部位方面大显身手。

(4)帮助制订治疗方案。在一些肿瘤中,某些特定指标与治疗方式有密切关系。比如,对乳腺癌组织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来检测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如果是阳性就可以用内分泌治疗。同样可以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HER2蛋白,若为强阳性,再进一步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其是否扩增,如扩增就可以用一种特效药物赫赛汀来治疗。

免疫组化还可以用于其他许多方面,如发现微小转移、判断预后、确定病原等,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因此要是病理医生要求你做免疫组化检查时,要及时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