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古今农事
21245000000036

第36章 经济作物(7)

白菜型油菜在中国古称芸薹,又称胡菜。2世纪,后汉服虔著《通俗文》中载有“芸薹谓之胡菜”(即今白菜型油菜)。宋代苏颂等编著《图经本草》(1061),开始采用“油菜”的名称,如“油菜形微似白菜,叶青有刺,名胡蔬”。始出自陇,氐,胡也”。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1578)载:“芸薹,万药多用,诸家注亦不明,今人不识为何菜,珍访考之,乃今油菜也。”他进一步考证它的来源:“羌、陇、氐、胡,其地苦寒,冬月多种此菜,能历霜雪,种自胡来”,并说“通俗文谓之胡菜,……或芸,塞外有地名芸薹戍始种此菜,故名亦通”。根据这些文献考证,中国的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可能是最早的油菜栽培地区。据明代朱棣著《救荒本草》(1406)、徐光启著《农政全书》(1628)和清代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1846)等著作中,均有关于野生油菜的记载和图谱。从以上事实证明中国是白菜型油菜的起源地之一。在公元前2世纪,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在印度古代梵文中(前2000—前1500年)记载,“Siaharta”可能是白菜型油菜的一种。印度学者D.辛格(Singh,1952)认为印度东北部可能是白菜型黄籽沙逊的初级起源中心。在欧洲,白菜型油菜又称芜菁油菜,并在瑞士苏黎士地区发现青铜时代的白菜型油菜的种子,它们的栽培至少始于中世纪。

芥菜型油菜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北魏贾思勰著《齐名要术》一书中就有“种蜀芥、芸薹、芥子”的专属论述:“种芥子及蜀芥、芸薹取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泽时种,五月熟而收子。”此外,在中国古农书中也有关于野生植物山芥菜的记载和图谱。根据细胞学检查和胚胎学研究,中国西北地区的野生油菜,可能是野生黑芥(B.nigra Koch,n=8或9)的一种。黑芥是芥菜型油菜的原始祖先之一,因而认为中国可能也是芥菜型油菜的起源地之一。据苏联学者E.H.辛斯卡娅(Chhckar,1922)研究表明:亚洲是芥菜型油菜的原产地,其类型分化中心在中国。据印度古代梵文记载:“Rujika”可能是芥菜型油菜的一种。印度学者D.辛格(Singh,1952)比较分析了阿富汗各种芥菜以后,提出芥菜型油菜系由中国通过印度东北部引入印度,此后经由旁遮普扩展到阿富汗。有的学者认为非洲也是起源地之一。

甘蓝型油菜的原始祖先之一甘蓝(B.oleraceaL),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甘蓝型油菜的叶用原始种可能产于地中海西部地区。据考证,橄榄型油菜的栽培始于13世纪,16~17世纪在欧洲已广泛栽培。此后,由欧洲引入南美洲,而后由南美洲引入加拿大。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才由德国引入日本。20世纪30~40年代初,中国学者于景让、孙逢吉等先后从朝鲜、日本和英国引入中国。

5.6.2油菜栽培技术

油菜的产区辽阔,各地因耕作制度和生产条件等之不同,形成了育苗移栽和直播两种栽培方式。育苗移栽,由于幼苗期的一段时间,是在苗床里生长,占用大田的时间推迟和缩短,可以减少35~45天,既有利于油菜时期播种,又能顾及前后作物的用地要求。因此,在中国双季稻、棉区以及油菜与其前作物在季节矛盾或来不及整好地的地区种植油菜,一般采用育苗移栽方式(见油菜育苗移栽)。日本、朝鲜等国也多采用。

油菜直播系将种子直接播于大田,占用大田的时间较移栽油菜提早和较长,不利于克服油菜和前作物的争地矛盾。但因其根系的纵向入土范围较大,吸收土壤深层养分、水分的能力强,较能抗旱和耐瘠。故在一年一熟制、水分条件差的地区,以及不存在前后作物争地矛盾和征地困难的地区,宜采用直播油菜。世界各国大都采取直播方式。直播油菜的栽培管理技术是:

(1)整地施肥

直播油菜的根系纵向入土较深,要求耕作深度达到20厘米左右,由于油菜种子细小,整地要达到表土细碎,田面平整,上松下实,以利油菜种子发芽、生根,生长整齐健壮。整好地(特别是倒茬田)的关键,在于掌握适耕时机。倒茬田忌湿,旱地要抢墒,在中稻区要争取晒垡。在整地的同时要进行开沟做畦,以利于灌溉、排水和便于田间管理。通常畦宽2~3米,沟深15~20厘米。

油菜是需肥较多的作物,一般每生产100千克油菜籽需吸收氮素9~11千克,磷素3.0~3.9千克,钾素8.5~12.8千克。基肥比例通常宜占总施肥量的30%~40%。基肥种类应以肥效稳长的有机肥为主,并配合适量的速效性肥料,以满足幼苗需要,磷素全部或大部分用做基肥。施肥方法,通常是粗肥打底,精肥施面,用肥量多时分层施,少时集中施于****或沟内。

(2)播种

直播油菜的播种期一般较育苗移栽油菜的播期为晚,但仍应力争适时早播,使幼苗能赢得冬前的较长适宜高温期,以利于培育壮苗。各地的油菜适宜播种期应根据温度条件、耕作制度、病虫害情况以及品种特性等因素来确定,一般在温度低、复种指数较小、病虫害较轻和品种晚熟的情况下,播种期可较早。反之宜较迟。中国长江流域冬油菜去,一般甘蓝型油菜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种;长江以南宜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播种。北方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播种;春油菜一般在3~5月或温度稳定在2~5℃时播种。播种方式,主要有开穴点播和开沟条播,也有撒播的。播种量则随播种方式、品种特性、种植密度等而有所不同。一般冬油菜区每公顷播种3~6千克;春油菜区,大株型油菜每公顷播种7.5~15千克,小株型油菜每公顷20~35千克。

适当的密度是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及其对土地、空间合理利用的重要措施。油菜的分枝性强,自我调节作用较大。一般在品种生育期短、株型小、温度低、水肥条件差、播种迟和病害轻的情况下,宜采用较大密度;反之则应降低密度。中国长江流域每公顷种植15万~35万株;云贵高原每公顷30万~45万株;华南沿海地区每公顷20万~40万株;华北地区每公顷15万~22万株。在春油菜区,甘蓝型油菜每公顷种植20万~30万株,白菜型和芥菜型大油菜每公顷种植20万~30万株,甚至70万株以上;白菜型小油菜每公顷种植300万~450万株以至600万株以上。

(3)田间管理

直播油菜在田间时间长,田间工作量大而且要求细致,主要田间环节如下:

1)苗期。培育壮苗是奠定高产的基础。壮苗的标准是:叶色正常,叶柄粗短,叶面积适度,腋芽健壮,无病虫害。根茎粗越冬前达到1~1.5厘米,单株绿叶7~10片,叶面积系数0.7~1.0。主要管理措施是:早间苗,在4~5片真叶时按预定密度定苗;早施、勤施提苗肥,一般结合间、定苗,每公顷施用硫酸铵45千克左右,配合适量人畜粪尿、硼肥对水浇施,促进油菜早发快发。冬油菜应在进入越冬时重施腊肥,用猪栏粪或牛栏粪施于油菜兜边;中耕、培土2~3次,临近越冬时进行一次深中耕,结合培土;苗期根据旱情及时灌溉或浇水,冬油菜在冬旱年份,进入越冬期应灌一次水,以防冻害;防治蚜虫、青菜虫等,兼治跳甲、猝倒病和霜霉病等。

2)蕾薹期。蕾薹期是建成油菜高产长势、长相的关键时期,要以旺盛的营养生长来换取足够的养分积累,为开花结果打好基础。蕾薹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的时期,而且从开花到成熟需经较长过程(约占全生育期的2/5),为了满足抽薹前,后对大量养料的需要,应施速效肥配合肥效稳、长的有机肥。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苗情等情况而定。一般蕾薹期要占到总追肥量的30%~40%,多的可达50%。遇旱是应及时灌水,并注意清沟排渍。防治病虫危害,要清除枯老黄叶。

3)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期。开花期是决定角果数和粒数的重要时期,角果发育期是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应做到成熟前不早衰,丰产稳产。主要措施是:看苗施用花肥,最好进行根外追肥;开花期进行养蜂传粉;北方春油菜花期遇旱应进行灌溉,南方冬油菜花期和果粒发育期雨水多,应注意清沟排水;防治菌核病、白锈病、霜霉病和蚜虫。

4)收获期。油菜是无限花序作物,角果、种子的成熟期都有一定差异。收获过迟,则部分角果过度成熟而开裂落粒。同时,因种子在植株上的呼吸消耗,粒重和含油量也降低;收获过早,部分种子未充实,叶绿素含量高,油脂转化过程未完成,游离脂肪酸成分高,含油量和油质均降低。此外,收获操作不当,也会造成油菜籽减产和影响品质。因此,适时精细收获是实现油菜丰产优质的重要保证。

经济作物普遍对其生产的自然条件具有严格的选择,其栽培管理技术也相对比较复杂。了解经济作物的演化过程、栽培管理技术的发展,为经济作物集约化和商品化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为解决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争地、争劳力、争资金的矛盾,促进经济作物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