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古今农事
21245000000053

第53章 现代农业发展(5)

工业革命爆发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等取代了传统落后的工具。现代农业阶段,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机械化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并用,耕作栽培方式也向立体空间发展。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绿色革命,以矮化育种为主导的品种改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化肥和农药被大量使用,粮食产量持续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机械化领域由粮食作物发展到经济作物、由大田发展到人工温室、由水平发展到立体,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栽培技术也由多种作物间、混、套作和复种轮作,逐步向多种复合种植模式发展。随着“3S”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产生了“精准农业”,而生态技术革命将是21世纪农业的主要特征之一。

结语科普通鉴·古今农事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提供农产品的供给,而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是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完全商业化的“利润”成了评价经营成败的准则,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取向是现代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功能的源泉。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一般包括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发达阶段。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是我国新阶段推进新的农业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丰富和完善现代农业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节约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实现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措施,这就要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成果武装现代农业生产。为此,通过分析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明确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关键科学问题,并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领域及技术政策进行战略调整,按照先进性、关键性、基础性、实用性等原则,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的原则,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进而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实力,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丹J。志扬译。古代世界经济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格拉斯。万国鼎译。欧美农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3]罗夫托采夫。马雍、厉以宁译。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4]中国农业百科全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

[5]张柏。中国发展精准农业耕作的基本分析及设计[J]。地理科学,2000,20(4):110-114.[6]张芳。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7]程式华,李建。现代中国水稻[M]。金盾出版社,2007。

[8]杨守仁。水稻[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9]于振文。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游修龄。中国稻作史[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1]闵绍楷,申宗坦,熊振民。水稻育种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2]胡廷积。河南农业发展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3]郭庆发,王庆成,汪黎明。中国玉米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4]佟屏亚。中国玉米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15]孙济中,陈布圣。棉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6]何旭平,纪从亮。现代中国棉花育种与栽培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7]黄滋康。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8]黄滋康。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9]张艳红,赖旭龙。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25(6):624-630。

[20]陈温福,潘文博,徐正进。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37(6):801-805。

参考文献科普通鉴·古今农事[21]卢景波。中国水稻产业:供需,流通与未来政策导向-在首届国际水稻大会之世界大米贸易大会上的发言[J]。中国稻米,2002,6:4。

[22]加里,沈辰,陈洪波等。东亚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J]。南方文物,2006(2):92-97。

[23]曾雄生。直播稻的历史研究[J]。中国农史,2005,2:3-16。

[24]王洋,张祖立,张亚双等。国内外水稻直播种植发展概况[J]。农机化研究,2007,1:48-50。

[25]朱德峰,陈惠哲,章秀福等。浙江水稻种植制的变化与种植区划[J]。浙江农业学报,2007,19(6):423-426。

[26]MolinaJ,SikoraM,GarudN,etal。Molecularevidenceforasingleevolutionaryoriginofdomesticatedrice[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11,108(20):8351-8356。

[27]黄骏麒。中国棉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28]汪若海,李秀兰。中国棉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29]贾士荣,郭三堆,安道昌。转基因棉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0]毛树春,韩迎春,王国平,李亚兵,董春旺,冯璐,李小新。推广棉花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加快发展现代植棉业[J]。中国棉花,2012,39(8):1-5。

[31]毛树春。我国棉花耕作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J]。棉花学报,2007,19(5):369-377。

[32]毛树春。我国棉花种植技术的现代化问题[J]。中国棉花,2010,37(3):2-5。

[33]王国平,毛树春,韩迎春,李亚兵,冯璐,范正义。中国麦棉两熟种植制度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6):14-18。

[34]汪若海。中国棉花科技进步30年[J]。中国棉花,2009,36(增刊):1-6。

[35]汪若海。中国棉区的划分与变迁[J]。中国棉花,2009,36(9):12-16。

[36]毛树春。我国棉花种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中国棉花,2009,36(9):17-22。

[37]晓婷。亚麻纤维发展史话[J]。中国纤检,2011,13:47[38]黄国勤。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科技与产业,2009,9(9):19-16,79[39]王亮,王希。试论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1):4-6[40]单凯秋。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21世纪三农天地50-51。

[41]丁昌选。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1,23:59-60[42]曾纪发。“十二五”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J]。经济纵览。

[43]凌启鸿,张洪程。作物栽培学的创新与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3(4):66-69。

[44]董桂军谈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2:17-18。

[45]董克强,王智辉。精准农业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J]。民营科技,2012,4:145。

[46]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11。3(11):28-31。

后记《古今农事》是一本介绍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科普读物,主要介绍了几种大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等)、几种小作物(如谷子、高粱等)以及部分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花生、油菜等)的耕作、栽培管理技术;全面介绍了作物耕作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科学分析了当前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同时展望了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在编著过程中,通过选取部分能够影响农事活动的典型事例,农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有代表性的农机具,以及对人类生产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为线索,来串联农作物的耕作、栽培管理历程,以及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中,要把几千年来农作物的传播与发展、耕作技术的演变,以及中、西方农业科技的发展,都力求真实、事无巨细的反映出来,实在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因此,在浩如烟海的农业文献中和大量的农业网络信息中撷英选萃、广征博引,时常是诚惶诚恐,殚精竭虑,并力求无憾。

本卷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多位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河南农业大学的马宗斌教授和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刘桂珍高级农艺师主要负责棉花和麻类的撰写;河南农业大学杨习文博士主要负责经济作物、小杂粮的撰写;河南农业大学杜彦修博士主要负责水稻的撰写,其他部分主要由河南农业大学张学林副教授和郝晓峰女士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