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肥胖病知识读本
21245600000012

第12章 肥胖病病因与发病机制(3)

所以,我们会发现饮食因素对于肥胖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个发生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摄入过多。比如大吃大喝,尤其是一些应酬多的人员,天天喝酒,日久天长,能量蓄积就造成了脂肪堆积,形成了“将军肚”。而一些女性,虽然正餐不吃多少,但因为爱吃零食,能量源源不断,结果也会造成脂肪的堆积。另一方面就是能量消耗过少。这主要见于一些特殊的职业,比如坐办公室且不爱好活动的人员,结果能量就无法得到充分的消耗,这就形成吃的多,动的少,不需要的能量就堆积了下来。

中国人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环境,一日三餐,相对规律,每日的主食量在500克左右,在饮食结构上主要是以碳水化合物(粮、谷类)为主,肉食较少,可算点缀。尽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长期处于荤素搭配良好的阶段。不过,这个阶段目前正在发生着转型。“转型期”膳食结构变化的特点是“粮食消费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成倍增长”,从而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逐年下降,脂肪摄入量逐年上升”。国人“低脂肪、低蛋白、低热量、多纤维”的传统膳食结构正悄然向“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少纤维”的西方型膳食结构转变,促进了肥胖病的发生。

在当前中国人的烹饪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油的大量使用。很多人认为“油多菜香”的理论让油料作物种植和油料加工成了一大产业,很多家庭在做饭时候,会放入大量的植物油并想当然地认为比动物油安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嗅觉的不敏感,很多人做饭放油会越来越多。实际上,过量摄入油脂对于身体的肥胖是一个推动力量。

2饮食方式的改变

饮食方式因区域、性别、职业等有很大的不同。人们进食量的多少是依靠食欲(饥饿感)和饱食感这两种主观感觉来进行调节的。当有了饥饿感后大脑就会及时发出信号促使人们进食,吃进了一定的食物后,便出现饱食感,从而负反馈于大脑中枢,停止进食行为。这一调节机制是通过丘脑下部的饥饿中枢和饱食中枢来完成的。但通常在什么时间进食,进食多少后停止,一般与个人习惯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1)多吃、好吃的人容易肥胖。人的味蕾是一个有意思的器官,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食欲。一些人终生就是味蕾的奴隶,总喜欢好吃、多吃、吃好,食欲亢进。观察发现,习惯于好食、多食的人常常肥胖,他们并不是把吃饭当作生活必须而是当作享受,很多时候父母的这种习惯很容易影响到后代,造成后代也出现好吃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好吃多吃的父母,往往会培育出肥胖的幼苗。这种习惯在青春前期和青春期,对引起肥胖病的关系不明显,而到中老年后,运动量减少,而饮食习惯不变,往往易致热量过剩而转化为脂肪堆积,造成中老年性肥胖。

(2)进食频次与食物分量也会影响肥胖。在饮食习惯中,进食的频次减少也会促进肥胖,成人若是少餐多吃会使脂肪沉积而增加体重,同时还容易升高血清胆固醇而降低糖量。

法国国家医疗健康研究所调查发现,人们饮食时单份食品的重量对肥胖与否至关重要。调查发现,法国人与美国人饮食习惯与口味基本相同,各种食品的成分也大同小异,然而美国人普遍比法国人要胖,美国各年龄段肥胖人数比例也明显高于法国,原因就在于单份食品大多是“超重”。比如在法国巴黎的饭馆中,一盘菜的平均分量为277克,而在美国费城,则要达到346克,超出法国一盘菜平均分量的25%。这一差别在法国和美国其他地方基本一样。超市里的食品也是如此,巧克力、饼干等许多食品美国单份重量都大大超出法国同类食品,有的甚至超出60%之多。专家分析说,当人们看到一份食品时,会自然而然地把它吃完,一般一人就吃一份,“大份”及“超大份”食品风行,能量摄入自然增多。

(3)进食速度与肥胖关系。日本狮子牙科卫生研究所和东京牙科大学社会齿科研究所联合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吃饭速度过快是导致工薪阶层肥胖的根本原因。调查结果表明:在超过肥胖倾向指数的被调查者中,有43%的人表示是速食主义者;此外,50%吃饭犹如囫囵吞枣的人都具有肥胖倾向。吃饭速度过快,人就不能及时感觉到饥饱,往往导致饮食过量。研究显示,吃饭速度过快是工薪阶层肥胖的原因。据德国《今日心理学》报道,德国特里尔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肥胖儿童的进食速度快于正常儿童,而且受他们母亲的影响极大。以卡尔·马丁·皮尔克教授为首的特里尔大学课题组认为,这些肥胖儿童的母亲经常催促孩子们快吃,长此以往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形成快食的习惯。

(4)夜餐过于丰盛。中国现在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竞争的压力让工作变得不再是享受和快乐,很多人在单位从早忙到晚,早上、中午吃饭凑合,晚上家人团聚一般都要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圆饭,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将白天的亏空得到弥补,而且一般饭后疲惫也不去进行锻炼,倒头就睡或者看电视等,摄入的能量不能及时地进行消耗,从而在睡眠时间开始吸收、堆积,造成夜餐综合征,脂肪不动声色地堆积起来。

七、不良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减少

1快节奏,快生活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各种压力伴随着一个人的终生。要适应这个社会,就必须适应一种快节奏的模式,要不然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为此,现代的人总是十分紧张地投入生活、工作,与之适应的衣食住行等都成了快节奏的样本。在工作中,很多人都因为快,要接受快餐、快食,要进行短暂的休息,要熬夜苦战,为肥胖病的发生做好了铺垫。时下,各种洋快餐尽管诟病不断,但是却十分畅销,这其中主要就是庞大的适应快节奏的消费人群的功劳,没有麦当劳、肯德基,这些人群必然选择其他的快餐。

2不运动,缺乏锻炼

众所周知,运动是消耗能量的主要因素。如果摄入的能量并未减少,甚至增多,而运动或体力活动减少,体内脂肪会逐渐积聚,导致肥胖。但是以车代步、上下楼梯乘电梯、长时间坐着看电视、缺乏体力活动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能量消耗不了就开始肥胖;肥胖了就变得十分懒惰,限制了体力活动,使身体热能消耗进一步减少,恶性循环,体重不断增加。在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营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机械化和电气化作业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交通工具的发达、家务量减轻等,使体力活动明显减少,易于发生肥胖。人们把更多时间花在汽车内、电脑和电视前,甚至一个电脑达人在电脑前一坐一天也不为奇。对电话、汽车、电脑的依赖都来自人们摆脱饥饿恐惧后的自由。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肥胖变成了孪生兄弟。

3环境过于舒适

享受往往成了人类的追求,有人说社会发展就是懒人的功劳。有了懒人才有了现代化的设备。人不想长途跋涉,就开始制造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不想上楼,就发明了电梯;不想过炎炎夏日,就发明了空调;不想去亲自采购,就发明了快递、快运、代购。人类社会的无限美好的享受造成了自己与过去祖先的重要区别,就是劳动强度明显降低。比如空调房内,夏季空调和冬季暖气环境下,减少了出汗的机会,降低了基础代谢率,能量消耗减少,就会容易发生脂肪堆积。

八、病毒与肥胖

Dhurandha等检测到第一株可引起肥胖的人类病毒。这是一种可以引起咳嗽、打喷嚏和其他感冒症状的36型腺病毒。在研究中将它接种给动物数月后,这些动物的平均体重比未感染者增加7%,体内的脂肪含量却是正常动物的25倍多,血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也升高。由于感染该病毒的动物的食量并不比未感染者多,提示该病毒减少了能量消耗,而不是增加食欲。该病毒会干扰食物消化的正常过程,把过多食物转化成脂肪,并使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储存脂肪能力增加。在接下来的研究中,Atkinson等人从美国的一些肥胖治疗团体征集志愿者,同时从一些大学征集肥胖和非肥胖志愿者共502人。用血清中和法检测腺病毒2型(Ad-2)、腺病毒31型(Ad-31)、腺病毒36型(Ad-36)和腺病毒37型(Ad-37)的抗体,并检测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在存在腺病毒36型抗体阳性和阴性差别的28个配对组中比较他们的体重指数(BMI)和体脂含量。结果显示:腺病毒36型抗体阳性与肥胖有显著相关性。在30%的肥胖者中出现腺病毒36型抗体阳性,而非肥胖者中阳性率为11%。

研究还发现与肥胖有关的病毒还有腺病毒37型、禽腺病毒SMAM-1型、博尔纳病病毒、犬瘟热病毒、羊瘙痒因子。对这些病毒与肥胖相关的研究只是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能否使人体产生同样的效果尚无定论。不是所有肥胖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但研究显示病毒感染很可能在肥胖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九、药物因素

(1)避孕药:目前临床使用的避孕药物中的主要成分,多为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根据其作用功能的不同,可简单分为抑制排卵型、抗着床型和影响子宫功能型三类。根据其所含主要成分、使用剂型、用法和给药途径的不同,又可分为复合型避孕药、序贯型避孕药等不同类型。少数女性(2%~5%)服用避孕药物后,可能会出现体重增加的情况,这与以往使用的避孕药物中所含雌、孕激素量稍大,以及女性自身体质情况有关。如避孕药物中所含孕激素可以影响机体的合成代谢过程,使体重增加,而雌激素可以引起体内水钠潴留,同样可以使体重增加。

(2)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氯丙嗪、治疗结核的雷米封(异烟肼),以及降血压药物利舍平,可通过对下丘脑产生化学作用,会使人的食欲增加。小剂量药物几乎不会造成什么危险(尚有用小剂量氯丙嗪治疗减肥期间的焦虑不安情绪的报道),但是,如果长期应用,则应尽量避免。

(3)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在有效治疗过敏性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哮喘的同时,也可使患者形成继发性肥胖。

(4)用于治疗胃痛、眩晕的灭吐灵,助消化药物酵母片、蛋白质合成剂苯丙酸诺龙、胰岛素等,均能导致身体发胖。

十、心理与精神因素

据俄罗斯《21世纪化学与生活》杂志报道,莫斯科医学研究院的专家发现,目前只有近10%的肥胖病患者能够在成功减肥两年内保持原有的减肥成果。不能保持减肥成果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原因便是部分肥胖病患者的“心病”未能得到治疗。据专家介绍,一些人在情绪低落时会不断地吃东西,或者暴饮暴食。另一些人常常失眠,并且在失眠时吃东西。久而久之,这些人便容易患肥胖病。当这种肥胖病患者接受节食治疗时,常会出现抑郁、苦闷等反应。待疗程结束后,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大吃,减肥成果也就付之东流。另外,有研究表明,孩子如果功课压力过重,或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精神长期紧张,就会有意无意地拼命多吃零食,借以缓解精神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肥胖。

调查发现,喜欢生气的肥胖者减起肥来不但非常困难,而且减肥效果的反复性还非常大。有人发现当情绪波动时有74%的肥胖病患者食量增加,而非肥胖病者在心理障碍时则吃得较少。当然,有时候地会有因为情绪失落造成食欲不振,情绪良好时候食欲大开的情况。实际上,对于食欲与消化功能之间的关系,无论中医西医都有深刻的认识。如中医就认为肝郁可以乘脾,情志不畅,可以影响到消化功能。

十一、下丘脑与高级神经活动

饱食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内侧核,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外侧核,它们之间有神经纤维联系,在功能上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动物实验证明,这两个中枢受机体内糖、脂肪及氨基酸的影响。所以当下丘脑病变或体内某些代谢改变时可影响食欲中枢发生多食,产生肥胖。这是下丘脑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单纯性肥胖时多认为下丘脑有功能性改变。

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通过神经递质影响下丘脑食欲中枢,在调节饥饿感和饱食方面发挥一定作用。精神因素常影响食欲,食欲中枢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状态。当精神过度紧张而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刺激伴交感神经兴奋时,食欲受抑制;当迷走神经兴奋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时,食欲亢进。已知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促进胰岛素分泌,故食欲亢进;刺激腹中核则抑制胰岛素分泌而加强胰升血糖素分泌,故食欲减退。这表明高级神经活动是通过自主神经影响下丘脑食欲中枢及胰岛素分泌,进而产生多食肥胖或厌食消瘦。

正因为下丘脑在摄食行为中的调节作用,从而为临床医学研究者控制肥胖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一些专家开始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控制一些严重的肥胖病患者,产生了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