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俾斯麦(名人传记丛书)
21246500000005

第5章 年轻的外交大使(1)

破格录用

1848年自由主义暴动赶走了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德国诸邦的自由主义力量逐渐抬头,欲以人民自由、独立的名义,完成德意志的统一运动。

当时的自由主义者主张以普鲁士为中心,建立立宪的德意志,而反动主义者则希望以奥地利为中心建立专制的德意志。普鲁士屡次遭受奥地利的侮辱,国民的愤怒之情高涨,威廉亲王、外相及参谋总长等一致主张对奥宣战,但俾斯麦却主张和平,这是他觐见国王后所表示的态度,同时也代表保守的内阁阁员的想法。这是因为对战事没有胜利的把握,也怕国内自由主义者趁机坐大,因此俾斯麦认为合理的办法是与专制主义的奥地利谈和。

继梅特涅为奥相的是舒森堡,他曾召见过普鲁士的宰相兼外相曼特斯斐,并且对其严词责备,普鲁士外相忍受了一切的屈辱,还表明普鲁士无意统一德意志,并保证重回两年前脱离的法兰克福邦联会议。这是1850年11月末发生的事,这个情报传到柏林后,全国国民都很激愤,宣战的怒涛四起。俾斯麦比其他人更重名誉、爱国家且易怒,他究竟会采取何种态度呢?

这次他站在了议会的讲台上为政府辩护,对首相兼外相所做的决定给予支持,并说明对奥宣战的不利,并对自由派议员说:“各位曾在1848年3月19日柏林革命时,企图把普鲁士军队改为国会军队,这万万使不得,因为普鲁士军队永远是国王的军队,这次的约定对普鲁士的名誉并没有损害,普鲁士真正的名誉是不与民主主义同盟。”

他此次演说是给国王听的,因为他想脱离议员生活而担任政府要职。事实证明俾斯麦的大胆演说起了作用。第二年春天,他被任命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的普鲁士代表,不久便升任为大使。这是普鲁士重要的外交使臣,对年仅36岁的俾斯麦而言,实在是破格拔擢。

俾斯麦在法兰克福这段时期是他思想上的转折点,私生活上也有很大改变,从此以后,俾斯麦变成了另一个人。

首先是他得在宫廷内生活。过去,他对自己的职位毫不在意,不如意时就会拂袖离去,很任性。在家乡的庄园中,他被农奴称为男爵,兴致好时通霄达旦地看书,兴致不好时就带着枪,淋着大雨连续打猎十几个小时,回家后便豪饮香槟,大啖火腿,再睡上14个小时的大觉……但在法兰克福,这样的自由不复存在,他必须要耐性地与上司协调。威廉四世好恶感强烈,性情善变,他很喜欢俾斯麦,讨好他没那么困难,但是皇帝身边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吉拉,皇帝对他特别信任,所以对俾斯麦而言,取悦吉拉也很重要。

为了这个重要人物吉拉,俾斯麦使出了浑身解数,极力迎合。吉拉是军人出身,是宫中的阴谋家,他看出和俾斯麦携手对自己有利,所以尽量在国王面前为俾斯麦说好话。

其次俾斯麦必须奉承的是首相兼外相曼特斯斐,其实曼特斯斐才是俾斯麦真正的上司,因为俾斯麦是驻外大使,一切都得听命于外相,所以这位首相兼外相应是他最需要巴结的人。但是在君主专制国家,政治实权并不属于内阁,所以对俾斯麦来说,取得曼特斯斐的好感远不及得到宫廷的信任来得重要。

如果皇帝不信任他,那首相之职是不会给他的。这也是专制政体下为人臣的无奈之处。曼特斯斐之后的有力继承者就是俾斯麦,因此与其说曼特斯斐是他的长官,倒不如说是他的政敌。俾斯麦深知其中的道理,而曼特斯斐也很明了这种微妙的关系,所以在他们二人之间根本无和谐可言。

任命俾斯麦为大使,并非曼特斯斐的愿望,而是吉拉一班人的计划,所以曼特斯斐对俾斯麦有敌意。曼特斯斐心胸狭窄、性情狡诈,他伪称自由主义,与俾斯麦的个性截然不同。曼特斯斐自觉地位不够稳固,而俾斯麦又个性刚烈,所以他尽量避免与俾斯麦发生正面冲突。在表面上,他从不反对俾斯麦的意见。

虽然大事上曼特斯斐不敢与俾斯麦作对,但小事上,却总是暗地里搞破坏。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俾斯麦担任了8年之久的法兰克福大使,并且表现卓越,实在令人惊叹!所以说,俾斯麦并不是一位傲慢顽固、有勇无谋的莽汉,而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优秀政治家。

初露锋芒

当时俾斯麦在国内的情况如此,国外的关系也是困难重重。

普鲁士在德国联邦的地位岌岌难保,日耳曼各邦互相争斗,情势混乱。拿破仑垮台后的国民解放运动唤醒了大家的民族意识,民族统一的运动蓬勃发展。但是把统一德意志的重心放在哪里呢?这是爱国志士们难以抉择的大问题。

专制或立宪?君主或民主?保守或自由?这些问题困扰着德意志,不但在普鲁土议会内有派系之争,在宫廷中也形成了两大势力相互夺权。政界与宫廷的派系斗争,常常导致普鲁士的外交政策不稳定,引发巨变。那么地位很重要的法兰克福大使俾斯麦的态度如何呢?

他下定决心要在德国外交史上开拓出新局面。他希望保持国内的专制政体,保持驱逐邦联内的奥国势力,不要求自由主义人士的帮助,希望与自由主义者协调经由普鲁士领导,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不过俾斯麦是否能把专制政治与统一理想协调一致呢?因为统一德意志必须得到德意志诸邦的支持才可行,若无国民舆论的同情,是不可能统一的。但是国民舆论操纵在自由主义者手中,如何能统一德意志呢?

俾斯麦的见解独特,他想要借助普鲁士陆军的力量完成统一,这也是他后来的著名口号:“铁血政策”。但现在时机还未成熟,他把这个重大的决策藏在了心中。欧洲外交界将因俾斯麦的独特见解而产生极大的改变,俾斯麦明确地肯定了他的政治目标,那就是:“统一德意志!”

在法兰克福8年的大使生活,使俾斯麦的见识增长了,他领悟了时代的潮流,奥地利大使的傲慢不逊,也刺激了他一心一意要统一德意志的决心。

俾斯麦有意驱逐奥国势力,要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首先自己得担任首相,俾斯麦这么想。

法兰克福的邦联会议虽由日耳曼诸邦派代表参与,但大权是由奥地利大使所掌握的。尤其从腓特烈大帝以后,奥地利视普鲁士为第一大敌,经常借机侮辱。

法兰克福会议的议长是奥地利大使,每次会议,他总是以上司对下属的态度进行。奥使召见诸邦使节时,都坐在椅子上,而来访者就需要站立回答,会议席上,唯独奥使口叼雪茄,其他公使则一概不许抽烟。

性情刚烈的俾斯麦无法忍受这种差别待遇。有一次,他拜会奥使时,看奥使坐在椅子上,他也不发一言地拉了一张椅子坐下与奥使交谈。他的举动打破了数十年的习惯,从此以后,各国公使都与奥使对坐交谈。俾斯麦看奥使在议席中口叼雪茄,他便走到议长面前,掏出口袋里的雪茄说:“借个火吧!”在满场惊愕的注目下,俾斯麦点燃了雪茄,大模大样地走回自己的席位,从此各国公使也都照样吸烟,数十年的惯例终被打破。

奥使总是窜改会议记录,并向议会报告:“如果诸位认为记录有误,就是在指责我是个说谎者。”奥使高站在议席上睥睨全场,俾斯麦出奇意外地站起来说:“一点没错,阁下就是个说谎者!”这个举动激怒了奥使,他向俾斯麦提出决斗,俾斯麦立即接受挑战。后来经人调解,更正记录,此事才算平息。

后来的继任奥使者也窜改会议记录,俾斯麦依然激烈抗议。奥使依照绅士礼仪要求决斗,并决定在附近森林中采用手枪决斗的方式。俾斯麦泰然自若地回答道:“何必去那么远的地方,就在这个庭院中决斗好了,现在我们身边就有枪,我可以马上叫大使馆的武官来做见证人,你也要立刻选定一个见证人,这样就齐备了。不过决斗前我有个要求,我得把这一切经过写信告诉国王,请你给我点时间,不然的话,世人会误认为我不循外交途径而以武力解决事情呢!”

说完俾斯麦立即提笔写信,奥使惊慌之余,俯首认错,取消了决斗之事,两人言归于好。身为普鲁士大使,行事稍有差池,便可能引起两国间的战事,俾斯麦屡次与奥使作对,当然了解其中的危险,但他依然以国家利益为重,可见他勇气过人。但是奥使没有借武力使他屈服,可见除了勇气,他还有过人的智慧。

当时一位奥使评论道:“他头脑明晰,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而且深谋远虑,行事彻底,是位可怕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