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记忆课2
21269600000019

第19章 开发你的记忆潜能(1)

记忆是一个无限的宝库,只要你不断地去开发,你一定会从中获得人生最大的财富。

1.用目标指引记忆

有目标指引的记忆是沿着知识道路前进的列车,它将带我们驶向智慧的彼岸。

不管你做什么事,总得抱有某种目的。那个目的,就像是射击场的靶子,又像是打猎场的猎物,是你处心积虑要追求的目标。

那个目标,诱惑着你,引导着你,使你步入更高境界。

首先,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总是有一定目标的,那是成功地改进记忆效能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其次,你必须明确地认识到,自己追寻的目标是什么,那是推动你前进的主要动力。

如何达到那些目标呢?这正是撰写本书的目的。

当你开始阅读本书的时候,我曾告诉过你:读完这本书,你完全能够以每天百分之几十的步伐逐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直至把自己的记忆潜能全部挖掘出来。因此,那就意味着,读完本书,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成功记忆的目标。

首先我要问你:“为什么要阅读本书?”

你肯定会这样回答:“当然是要成功地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喽!”

不错,那无疑是你的第一个目标,但我还要进一步问:“一旦你达到了那个目标,打算利用它做什么呢?”

这个问题,你不能回避,应当给予明确的解答,记忆毕竟是人们从事各项事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提高记忆能力不应当,也不可能是你的终极目标。

每个人的生活目的都不相同,所追求的目标也千差万别,但是,他总得有自己的目标,不管这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些目标,起码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成功的记忆。一旦你的记忆效能大为改观,无疑就清除了许多路障,你梦寐以求的其他种种目标也就更容易地变成现实。这一点,我以为是可以肯定的。

阅读了本书,并提高了记忆力之后,你的目标是什么呢?

也许你想到欧洲某个国家去观光,并了解那个国家的风俗民情及语言;也许你找到一份工作,很想在上班前记住有关规则;也许你自愿为那些公众福利机构尽一份义务,准备这些演讲,准备回答公众所提出的种种问题;也许你像我一样,想去参加智力竞赛,自然需要搜集有关资料,准备各种答案;也许,还有其他数不清的情况。不管是什么情况,总之,你有自己的目的-你的目标。那个目标实实在在地留存在你的意识中,要达到那个目标,其前提条件就是改进你的记忆效能。

是要学习某一种语言吗?那就必须尽快记住它的语法和词汇;是要掌握新的职业的有关规则吗?那就必须尽快地记住它的细则;是要为公众福利机构作演讲吗?那就必须准确记住演讲要点;是要赢得智力竞赛的桂冠吗?那就必须准确无误地记住所有相关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成功的记忆,是你实现既定目标的必要手段;反过来说,明确的目标,又是促进记忆效能的积极动因。

实验证明,你离所要达到的目标越近,目标的驱力也就越大。就像磁铁,铁距它愈远,吸引力愈小;相反,铁距它愈近,吸引力愈大。

假如你做某种琐碎而讨厌的工作,不管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开始时,动作很慢、进展迟缓,你总是为那些冗长讨厌的事而愁眉不展,只得耐着性子去做,当工作快要完成的时候,你顿时感到有了希望,劲头油然而生,越是接近尾声,干劲越足,效率越高。

让我们从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讲演中,看看应如何在准备时将中心词语与有关的思想联系起来。

林肯1863年11月19日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讲演,是如何构造一篇讲演的最好典范。葛底斯堡是南北战争中最大一次战役的战场,由于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发表讲演,林肯没有使用逸闻趣事,但他仍然避免了无关紧要的词语,从而使自己的讲演极其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思想深刻而感情真挚。

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现在,让我们为林肯的这篇讲演构造一个链条,看看它大致是个什么样子。

中心词语连接的意思

87年前

……一个新国家……

……孕育于自由之中

……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为什么?

……现在正从事战争……发生了什么?

……考验这个国家是否能长久存在下去……为了什么原因?

……为烈士们奉献最后安息之所……应该这样做吗?

……我们这样做是应该和恰当的但我们能这样做吗?

……从广泛意义上我们不能……为什么不能?

……因为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已经把它圣化了……那么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必须把自己奉献于此……为了什么?

……为了烈士们开创却未完成的事业……什么事业?

……使这个国家得到自由的新生……

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达到什么结果?

这,就是目标的驱力。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被试者分A组和B组,让他们在同一块麦地里开展割麦竞赛。A组在左边,B组在右,两方参赛人数及麦田面积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A组这边的田埂边,每隔三尺就竖立一面红旗,而B组那边则没有。

两组竞赛者同时开始割麦,但结果却不同:有红旗招引的A组,其劳动速度远远快于B组。此外还发现,A组的参赛者越是靠近终点,其速度越快、其效率越高。

第二天又做了一次同样的实验,不过,正好调个儿:这次,B组在左边,有红旗作标志;A组在右边。结果不言自明,B组的劳动速度、效率都超过A组。

你看,目标的驱力有多大!

还有一个实验:把一只小老鼠放在“迷宫”中,让它自寻出口。当它选择了看似出口的目标后,便不顾一切地向那儿冲去,越接近目标,速度越快。等到跟前,才发现是死路一条,它又放慢速度,重新觅新的出路。很快,它又看到新的出口,便又一次冲过去,而且同样是越接近目标,速度越快。

这种境况,心理学家称之为“目标的斜率”。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一个球体自高坡顶端往下滑滚,其速度是越来越快。同样的道理,人们越是接近目标,其干劲越足、效率越高。所谓“望梅止渴”,实际运用的正是这种心理效应。

比如,人们排长队抢购紧俏商品,去得都很早,离商店开门还有很长时间,这时,人们多漫不经心,随意交谈,队伍也七零八落,不成形状。一旦开门时间快到了,人们就开始紧张起来,纷纷排好队,特别是看到商店里有人出来开门,排队的人更是紧张,不由自主地往前挤,尽管他知道,此刻,他怎么挤也进不去,但还是忍不住尽量往前挤,以为越接近大门,就越有把握:越接近大门,购买东西的念头也就越强烈。

这种现象,我们真是司空见惯了,而且多有亲身体会,这实际就是“目标的斜率”在驱策着人们行动。

在这里,我想向你介绍一种具体有效的方法,即确立近期目标。

换句话说,你要学会安排记忆进程,把你的长远目标划分成若干不同的近期目标,一个一个地实现,一个一个地跨跃,每当你到达一个近期目标,就能增强你的自信心,改进你的记忆效能,提高你的记忆速度。

当你达到了所有的近期目标后,你处心积虑要追寻的长远目标也就胜利在望了。而对那个长远目标的靠近,无疑会更强有力地刺激你的记忆效能,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你的记忆能力。

比如,你要学习法语,倘若笼统地确立学习目标,会感到前途渺茫;如果确定不同的近期目标,先完成容易的部分,如每天学习10个名词,进而掌握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你就会感到信心十足,感到学习语言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工作。每一次克服了困难,获得了成功,自信心便会随之增长,而自信心同时又鼓舞人们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其实,运用这种方法何止限于学外语呢?你要记住新的职业的有关细则,你要记住演讲的要点,你要记住为参加智力竞赛而搜集来的各种资料等等,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化整为零,使你的长远目标分解成若干不同的近期目标,由易而难、由浅入深,不断地刺激你的学习兴趣,增强你的记忆力。这样,“记忆的死亡线”就不会出现,不会对你产生什么消极影响。

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先请一位跳高运动员在空地上凌空跳跃,然后测出其腾起的高度;之后,再请他在跳高场上跨跃跳高横杆。起初,横杆的高度与凭空腾跳的高度一样;后来,每跃过横杆一次,就增加一点高度。结果发现,跨跃横杆要比凭空腾跳高得多。最后,又请他一次性跃过最高限度,结果失败了。

这个实验说明,有目标(如横杆)比没有目标要好:确定一个个近期目标(横杆一点点升高)比上来就向长远目标冲击(一次性跨跃最高限度)要好。

再比如长跑运动员,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目标,那就是:每一次都希望超过自己的最好成绩;每一次都渴望刷新世界纪录。超越自己,是近期目标,打破世界纪录则是长远目标。随着自己的纪录和世界纪录的不断刷新,他的长跑速度也就越来越快。

还有一个实验:被试者分为A组和B组,各方面条件都相同。先叫A组尽最大力气去做手中活计,然后记下完成时间;再让B组做同样的活计,事先告诉他们要与A组展开竞赛。结果,B组的完成时间要比A组短得多。这是因为,B组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所以速度快、效率高。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道理我懂了,可是,你能告诉我有没有一个如何确定近期目标的模式?”

我必须坦率地告诉你:“没有,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如何确立近期目标,完全靠你自己去摸索,因为什么时候精力最充沛,什么时候工作效率最高,这是因人而异的,很难整齐划一。

有的人早上记忆好,可有的人晚上记忆好,关键是要把握住最佳记忆时间,把最重要的问题放在这段时间去理解、去记忆。

2.赋予记忆特定的意义

所有有意义的事物都会在我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特殊才永恒不忘。

在识记东西时,越是赋予它意义,就越能记得牢固。

不论记什么,只要对你有意义,你就能容易而且快速地记住它。

一次,一个高尔夫球迷的妻子向丈夫提醒道:“嗳,别忘了明天是我们结婚周年纪念日!”

“怎么会忘呢?”那个球迷说,“去年的那一天,我一下子打进六个球。”

看来,这个球迷把进球的多少与结婚纪念日联系起来了,两件事对他说来都有其值得纪念的特殊意义,所以,就都牢牢地记住了。

你可能会问:抽象的事物怎么能被赋予意义呢?比如:

“一系列毫无关联的数字有什么意义呢?”

“购货单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怎么能从电话号码中发现意义呢?”

这样的问题多得数不胜数。总而言之,对于上述诸问题的答案也都可以归结成一个中心点:不论什么事物,不管这事物多么抽象,只要你觉得有必要记住它们,就都可以赋予其一定的意义。

比如说,这里有一组毫不相关的数字:235812,孤立起来,确实不易记牢,但是当你把它们分解开来时,你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窍门:“2”后边加上“1”,“3”后面加上“2”,“5”后面加上“3”,“8”后面加上“4”,用公式表示即成如下样式:

2+(1)=3+(2)=5(+3)=8(+4)=12

记住1234,也就容易记住235812这六个数字了。我的一位朋友对我说,他很快就记住了我的号码,是33329916。我很惊讶,问他是怎样记住的。他回答说,这组号码表面看毫无意义,但是,把它们分解成几个部分,并与自己所熟知的数字挂起钩来,就容易记住了,比如这组数字,3332是他所居住的区域邮政编码,99又恰恰是他所居住的街道邮政编码,他住在16公寓,几组数字一加起来正好是33329916。

连这些毫无意义的数字都记住了,购货单就更容易记住了,因为它们本身就包含有许多意义。比如说,你要去商店买鞋、小方桌、手套、雨伞和西餐用的叉子,倘若随意记一下,难免要丢三落四;如果稍加调整,就能列出一个有意义的购货单:

伞=1(一根伞柄)

鞋=2(一双鞋)

叉子=3(叉子有三齿)

方桌=4(四条腿)

手套=5(五个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