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策全鉴
21282900000031

第31章 燕策二

秦召燕王

【原典】

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燕王曰:“楚得枳而国亡①,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

【注释】

①枳:地名,在今四川涪陵县。

【译文】

秦国想要接见燕王,燕王准备前往。苏代劝阻燕王说:“楚国得到枳地却丢失了国都,齐国灭亡了宋国而国君逃亡,齐、楚两国不能得到枳地和灭掉宋国而讨好秦国,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只要取得战功的国家,都被秦国仇恨。秦国夺取天下,不是靠实行仁义,而是靠实施暴虐。

【原典】

“秦之行暴于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①,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②,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宛③,东下随④,知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楚王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

【注释】

①汶:指汶水,即岷江,源出四川北部岷山。

②巴:水名,与汉水相近。

③宛:地名,秦邑,在今河南南阳。

④随:地名,楚邑,在今湖北随州。

【译文】

“秦国在天下实施暴虐,曾直言不讳地对楚国说:‘蜀地的军队在泯江乘轻舟而行,随着夏季的水势直入长江,五天就可以到达楚国的郢都。汉中的军队在巴水乘船,趁着夏季的水势直入汉水,四天就可以达到五渚。我在宛地聚集军队,东下向随地进军,楚国的智者来不及提出对策,勇士还来不及发挥威力,我已经像用飞箭射杀鹰隼一样,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了。然而您却还想等待诸侯的军队去攻打函谷关,不是为时过晚了吗?”楚王因为这个缘故,十七年来一直侍奉秦国。

【原典】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①,一日而断太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②,二日而莫不尽繇。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注释】

①少曲:地名,韩邑,在今河南沁阳西北。

②平阳:地名,韩邑,在今山西临汾西南。

【译文】

“秦国曾直言不讳地对韩国说:“我从少曲出兵,一天就可以切断太行的要道。我从宜阳出兵,进逼平阳,两天之后就会使韩国全境动摇。我经过东周、西周,进逼新郑,五天就可以攻下韩国。’韩国认为事实是这样,因此就向秦国臣服。

【原典】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行卷。我下枳①,道南阳、封、冀,包两周②,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銛戈在后,决荥口③,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济阳;决宿胥之口④,魏无虚、顿丘⑤。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魏氏以为然,故事秦。

【注释】

①枳:地名,魏邑,在今河南济源南。

②南阳:地名,魏邑,在今河南修武。封:地名,即封陵,在今山西风陵渡。冀:地名,在今山西皮士县。

③荥口:地名,即荥泽之口。荥泽:在今河南郑州西北。

④宿胥之口:指宿胥口,在今河南浚县西南。

⑤虚:地名,魏邑,在今河南延津东南。顿丘:地名,魏邑,在今河南清丰西。

【译文】

“秦国曾直言不讳地对魏国说:‘我攻下安邑,堵住女戟要道,韩国通往太行山的路就会断绝。我顺着枳,取道南阳、封冀,包围两周,趁夏季水涨之时,坐上轻舟,强弩在前,锐戈在后,掘开荥阳口,魏国的都城大梁就不复存在;掘开白马渡口,魏国的济阳就不复存在,掘开宿胥之口,魏国的虚、顿丘就不复存在。从陆路进攻可以击破河内,从水路进攻可以消灭大梁。’魏国确实是这样,因此就向秦国臣服。

【原典】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译文】

“秦国打算进攻安邑,担心齐国来救援,就把宋国丢给了齐国说:“宋王暴虐无道,雕刻了一个像我的木头人,用箭射木头人的面孔。我国离宋国太远,调兵不便,没法去攻打他。您如果能打败宋国并占领他,那就和我占领宋国一样。’秦国已经取得了安邑,堵住女戟之后,就反过来把攻打宋国的罪责推到齐国头上。

【原典】

“秦欲攻韩,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译文】

“秦国打算攻打韩国,担心诸侯援助,就把齐国丢给天下诸侯说:‘齐国四次和我订立盟约,却四次欺骗我,三次率领诸侯坚决攻打我。有齐国就没有秦国,有秦国就没有齐国,我一定讨伐他,一定要消灭他。’等到秦国已经得到宜阳、少曲,占领了蔺和离石,就反过来把攻破齐国的罪责推到诸侯头上。

【原典】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①,塞黾隘②,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黾隘为楚罪。

【注释】

①均陵:地名,在今湖北均县。

②黾隘:即黾塞,在今河南信阳西南平靖关。

【译文】

“秦国打算攻打魏国,担心楚国援助,就把南阳给了楚国,对说:‘我本来要与韩国绝交,攻下韩国的均陵,封锁韩国要塞黾隘,只要有利于楚国,我就会如同有利于我一样高兴。’等到魏国抛弃了盟国而与秦国联合,于是把封锁黾隘的罪责推到楚国头上。

【原典】

“兵困于林中①,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②,以济西委于赵。已得讲于魏,质公子延③,因犀首属行而攻赵。

【注释】

①林中:地名,魏邑,在今河南新郑东。

②胶东:地区名,指今山东胶河以东一带的地方。

③公子延:人名,秦国公子。

【译文】

“秦国军队在林中被困,担心燕国和赵国趁机攻击,就把胶东给了燕国,把济水以西给了赵国。等到秦国与魏国和解,并以公子延做人质送去魏国之后,便用魏将公孙衍连续不断地进攻赵国。

【原典】

“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已得讲于赵,则劫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赢则兼欺舅与母。

【译文】

“秦军在离石受到挫伤,又在马陵遭到失败后,担心魏国趁机攻击,就把叶和蔡给了魏国。等到秦国与赵国和解,就挟持魏国,魏国不肯割地。秦军处在困境时,就派太后的弟弟穰侯去讲和,秦军获胜,就欺骗舅父与母亲。

【原典】

“适燕者曰以胶东,适赵者曰以济西,适魏者曰以叶、蔡,适楚者曰以塞黾隘,适齐者曰以宋。此必令其言如循环,用兵如刺绣,母不能制,舅不能约。

【译文】

“秦国要责备燕国,就把攻打胶东作为罪名;责备赵国,就把夺取济西作为罪名;责备魏国,就把占领叶、蔡作为罪名;责备楚国,就把封锁黾隘作为罪名;责备齐国,就把攻打宋国作为罪名;他谴责各国,总会找到循环不断的借口。秦王发动战争就像绣花一样轻松容易,母亲管不了他,舅父制不住他。

【原典】

“龙贾之战①,岸门之战②,封陆之战③,高商之战④,赵庄之战⑤,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在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秦祸如此其大,而燕、赵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说其主,此臣之所大患。”

【注释】

①龙贾之战:公元前330年,秦军在雕阴打败魏军,擒魏将龙贾。

②岸门之战:公元前314年,秦军在岸门大败韩军。

③封陆之战:公元前303年,秦军攻下魏国的封陵。封陵:地名,在今山西风陵渡东。

④高商之战:事迹不详。

⑤赵庄之战:公元前313年,秦军攻下赵国的蔺邑,俘虏赵将赵庄。

【译文】

“在龙贾的战斗、岸门的战役、封陵的战役、高商的战役和赵庄的战斗,秦国先后杀死赵、魏、韩三国的百姓有数百万,现在那些还活着的都是被秦国杀死的人的遗孤。西河之外、上洛之地和三川一带都遭受秦国的攻击,秦国差不多占领了赵、魏、韩三国的一半。秦国带来的灾祸如此严重,而燕、赵两国的亲秦派,都争先恐后地去侍奉秦国,并游说他们的国君,这是我最担忧的事。”

【原典】

燕昭王不行,苏代复重于燕。燕乃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译文】

于是燕昭王就不去秦国了,苏代又重新在燕国得到重用。燕国与诸侯约定结成合纵联盟,就像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中,有的同意合纵,有的不同意合纵,但天下诸侯从此都重视苏氏兄弟的合纵盟约。苏代和苏厉都享尽天年而终,在诸侯中获得显赫的名声。

苏秦为奉阳君合燕于赵以伐齐

【原典】

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奉阳君不听。乃入齐恶赵,令齐绝于赵。齐已绝于赵,因之燕,谓昭王曰:“韩为谓臣曰①:‘人告奉阳君曰:使齐不信赵者,苏子也;今齐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者②,苏子也;与齐王谋,道取秦以谋赵者,苏子也;令齐宋赵之质子以甲者,又苏子也。请告子以情。齐果以守赵之质子以甲,吾必守子以甲。’其言恶矣。

【注释】

①韩为:人名,为韩徐为,赵国大臣。

②蜀子:人名,齐国大将。

【译文】

苏秦为燕国游说赵国的奉阳君李兑,去联合燕、赵两国共同进攻齐国,可奉阳君不同意。于是苏秦到齐国去诬蔑赵国,让齐国与赵国绝交。齐国与赵国已经绝交,他就回到燕国去,对燕昭王说:“韩徐为对我说:‘有人告诉奉阳君说:让齐国不信任赵国的是苏秦;让齐王召回蜀子叫他不要进攻宋国的是苏秦;和齐王共谋说要争取秦国、图谋赵国的是苏秦;让齐国用武装监视赵国人质的还是苏秦。请让我忠告您,齐国真的要以武装看守赵国的人质,我韩徐为一定让士兵看守您。’这话可真不客气。

【原典】

“虽然,王勿患也。臣故知入齐之有赵累也,由为之以成所欲,臣死而齐大恶于赵,臣犹生也。令齐、赵绝,可大纷已。特臣非张孟谈也,使臣也如张孟谈也,齐、赵必有为智伯者矣。

【译文】

“尽管如此,大王不必为我担忧。我本来就知道进入齐国要受到赵国的伤害,为了实现大王想要达到的目的,我仍然出使齐国促成此事,如果我死在赵国,如果齐国和赵国关系恶化,我就等于还活着一样。现在赵国和齐国断交,齐国也可能陷于混乱。但我比不上赵国从前足智多谋的张孟谈,如果我也能和张孟谈相比,齐、赵两国中必定会有一个要像智伯那样灭亡的。”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原典】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承燕之弊以伐燕。

【译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去攻打齐国,攻下了七十多座城池,把它们都划入燕国的郡县,还有三座城邑未被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即位,相信了齐国人的反间计,怀疑乐毅,便派骑劫去接替他率领燕军。乐毅逃往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齐国大将由单用计对付骑劫,终于打败了燕军,把齐国失去的七十座城邑重新收复。燕王后悔,害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燕国疲惫来进攻燕国。

【原典】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却,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译文】

燕王于是派人去责备乐毅,又谢罪说:“先王把国家完全委托给将军,将军替燕国打败了齐国,为先王报了仇,诸侯无不为之震惊。我每天都不敢忘记将军的功劳!正遇上先王去世,我刚刚即位,身边的人误导了我。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期在野外辛苦作战,所以请将军回国休息。将军误听别人的话,与我产生了隔阂,抛弃燕国,投奔到赵国去了。将军为个人打算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恩情呢?”

【原典】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以负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译文】

望诸君乐毅于是派人献上书信,回答燕王说:“我不才,不能领会大王的意图,来顺从您左右亲信的心意,担心遭受杀身之罪,损害了先王知人善任之明,又伤害大王无罪而加害功臣的不义名声,所以逃奔到赵国。甘愿承担不贤的罪名,所以不敢用言语辩解。现在大王派使者来历数我的罪过,我担心大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信任我的理由,而且也不明白我尽心侍奉先王的心意,所以才敢用书信回答。

【原典】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①,故假节于魏王②,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③。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注释】

①错:通“措”,安置。

②节:指使者通行所持的符节。

③亚卿:指很高的爵位。

【译文】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把俸禄随意赏给自己亲近的人,功劳大的才授给他爵禄;不把官职交给自己喜欢的人,有能力的才让他担任职务。所以考察我的能力才授予官职的,这是能成就功业的君主;根据德行结交朋友的,这是能建立名声的贤士。我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观察,先王的行为超出于世间一般人,所以在担任魏王使臣时,得到燕国方面的了解。先王破格录用我,从众宾客中提拔我,让我居于群臣之上,不和宗室大臣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认为接受先王的命令和教导,可以侥幸免除罪过,所以才接受命令而不敢推辞。

【原典】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①,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②,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③,植于汶皇。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注释】

①济上:指济水之上。

②大吕:齐国钟名。

③蓟丘:燕国都城,在今北京白云观西。

【译文】

“先王命令我说:‘我们和齐国有深仇大恨,不估量自己力量微弱,想把攻打齐国作为自己的任务。’我回答说:‘齐国是有霸国的传统,又有屡战屡胜的经验,熟悉兵器的使用,擅长攻战的技术。大王如果想攻打他,就必须联合诸侯的力量去对付他;联合诸侯的力量去对付他,首先就要联合赵国。淮北是宋国的地方,楚、魏两国都想得到他。赵国如果同意和他们结盟,楚国和魏国也会尽力协作,燕、赵、楚、魏四国联合攻打齐国,就可以大败齐国。’先王说:‘好。’于是我接受了先王口头的命令,准备好外交使节用的符节,向南出使赵国。在我回国复命后,随即就派兵攻打齐国。由于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英明,黄河以北的地方都被先王占领,济上的军队奉令出击齐军,大获全胜。精锐的士兵,长驱直入,一直打到齐国的都城。齐王逃到莒城,仅仅免于一死。所有的珠玉财物,车辆兵甲以及贵重的器物,全部收归燕国。齐国的大吕钟陈列在燕国的元英殿上,被齐国夺去的宝鼎也回归到燕国的历室,齐国的宝器陈设放在燕国的宁台上。燕都蓟丘种植的竹子,现在移植在齐国的汶水。从春秋五霸以来,没有谁能赶得上先王。先王感到很满意,认为我能完成使命,所以给我封地,使我能与小国诸侯相提并论。我不才,自认为遵守先王的命令办事,可以侥幸免除罪过,所以才接受命令而不敢推辞。

【原典】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着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畜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译文】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建立了功业后,就不会半途而废,所以把它载入史册;有先见之明的贤士,成了名后善于保持,所以被后代赞扬。像先王那样能报仇雪恨,征服强大的万乘敌国,取走齐国八百年来的积蓄,在他去世后,他的影响继续存在,执掌政权、管理政事的大臣,因此能遵循法令,处理好嫡庶关系,把他的遗教推行到普通百姓之中,先王的所作所为,都可以用来教育后代。

【原典】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译文】

“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头不一定有好的结局。从前,伍子胥的意见被吴王阖闾接受,所以吴王能远征打到楚国的郢都。夫差不听伍子胥的意见,杀死伍子胥,把他装在皮囊中,投入长江。吴王夫差不明白采纳伍子胥的意见可以建功立业,所以把伍子胥沉入长江而不悔恨;伍子胥没有及早发现夫差和阖闾两个君主气量不同,所以无法改变沉江的命运。离开燕国,免遭大祸,保全已有的大功,阐扬先王的伟业,这是我的上策;遭受侮辱性的诽谤,损害先王知人的名声,这是我最为恐惧的。面临无法预见的后果,侥幸为别国图谋私利,从道义上讲,我是不敢这样做的。

【原典】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译文】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与朋友绝交的时候,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在离国的时候,不拿功劳来标榜自己。我虽不才,但多次受到君子们的教导。我担心大王轻信左右近臣的话而不了解我远在赵国的所做所为,所以才用书信来回报,希望大王能够谅察。”

赵且伐燕

【原典】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准备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对赵惠文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个河蚌正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鸟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又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只死蚌。’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也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鹬鸟和河蚌互不相让,渔翁毫不费力就把鹬鸟和河蚌都抓住了。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使得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从中得利。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文王说:“好。”于是停止出兵进攻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