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的恐龙小百科
21302200000022

第22章 恐龙家族写真(3)

扭椎龙的化石是19世纪50年代在牛津乌尔沃哥特附近发现的。这具化石出现在海洋的沉积岩中。虽然这具骨骼化石并不十分完整,但它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肉食性恐龙的遗骸。在恐龙最初被发现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它的分类一直很混乱。在当时的西欧,古生物学家们认为只有斑龙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所以在扭椎龙被发现时,它被归到了斑龙一类中。直到1964年,英国化石学家艾利克·沃尔克指出这种恐龙其实并不是斑龙,并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扭椎龙,意为“彻底弯曲的脊椎骨”。

名称:扭椎龙

存在时期:侏罗纪晚期

身长:7米

体重:720千克

食性:肉食性

13.笨笨的剑龙

背上有板状的骨头,尾巴尖端有长刺,经常出现在书籍、漫画或是电视、电影当中,这种为人们所熟知的恐龙就是剑龙。它们是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一种巨大的植食性四足动物。

剑龙长着个像鸟一样的尖喙,喙里没有牙齿,但嘴里的两侧有些小牙。它的脑部与头颅非常的小,脑容量甚至比小狗还小,因此科学家认为它们是一种很笨的恐龙。但是也有人指出,其臀部区域的脊髓拥有较大的通道,能够提供空间给一个比脑部大20倍的构造。这是一种着名的想法,认为如剑龙一般的恐龙,在尾部拥有一个“第二大脑”,而且可能用来控制身体的后半部。同时这颗“脑”也可能在剑龙遭受掠食者攻击时,暂时性地帮助它们抬高身体。

剑龙的前腿比后腿短,前腿有5个脚趾,而后腿只有3个脚趾。四肢皆由位于脚趾后方的脚掌支撑。剑龙的后脚比前脚更长也更强壮,使姿态变得前低后高。它以四足行走,可能觅食较低的植物,因为它的臀部非常高而肩部却非常的低平,整个身体就像拱起的一座小山。事实上,它们可能是群居生活。另外沿着弓起的背部脊线,有两道形状类似风筝的板状物平行排列;在尾部靠近末端的区域,则有两对尖刺向水平方向突起。这些装甲,可以用来防御一些属于兽脚类的掠食者。

剑龙最着名,也最受喜爱的是大型、骨质的板片分布在背脊以及尾部四个钉状脊。它的背上有17块板状的骨头,两排三角形的骨板,宛如一把把插着的尖刀。最初,科学家们估计这些骨板是像护盖一样平铺在恐龙身上的,后来,经过仔细研究,最终确定骨板是竖立的。那么,这些骨板有什么作用呢?当气温降低时,剑龙就会张开骨板,吸收阳光的热量;气温升高时,又会将骨板转一下,利用凉风散热。在它尾巴的尖端还有着长刺,这些刺有1.2米长。

在侏罗纪晚期,剑龙物种丰富且在地理上分布广泛,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们所吃的食物包括了苔藓、蕨类、木贼、苏铁、松柏与一些果实。与其他植食性恐龙不同,剑龙缺乏咀嚼能力,它的牙齿缺乏平面,使牙齿与牙齿之间无法闭合,它们的下颚也无法水平地运动,因此它们会吞下胃石,以帮助肠胃处理食物。这种行为也出现在现代鸟类及鳄鱼当中。剑龙并不像现代植食性哺乳类一样以地面上低矮的禾本科植物为食,因为这类植物是在白垩纪晚期才演化出来的,那时剑龙早已灭绝许久了。

第一具剑龙化石标本由马什于1877年命名的,后来又处于“骨头大战”时期。化石的发现地点是莫里逊组的北部,这些最早出土的化石成为了装甲剑龙的正模式标本。1886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了一具完美的剑龙头骨骨架化石。1980年,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发现了一种名叫“太白华阳龙”的剑龙。华阳龙的问世,意义深远。华阳龙标本的发现,改变了许多古生物学家认为欧洲是剑龙的故乡这一看法。他们开始相信,剑龙的起源中心应该在亚洲,因为我国四川的华阳龙是在侏罗纪中期地层中发现的,而其他各大洲可考的剑龙化石都是在侏罗纪晚期地层中发现的。

名称:剑龙

存在时期:侏罗纪晚期

身长:12米

体重:4吨

食性:植食性

14.娇小的美颌龙

美颌龙生活于1亿50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提通阶的欧洲,它是最早发现并叙述的小型恐龙。它体形细小,并且是始祖鸟的近亲,所以它也是在古生物学以外较为人所熟知的恐龙之一。

美颌龙标本只有约1米长,估计重约3千克。它是一种细小双足的动物,有着长的后肢及尾巴,以在运动时保持身体平衡。它的前肢比后肢细小,手掌有三指,都有着利爪,用来抓捕猎物。它那细致的头颅骨又窄又长,鼻端呈锥形。头颅骨有五对窝孔,最大的是其眼窝。窝孔之间为纤细的骨质支架。眼睛在头颅骨上的比例很大。

它娇小轻便的身形及构造也为捕食猎物带来了便利。它的踝部高,足部类似鸟类,可以显示出它们的行动非常敏捷。残骸显示,美颌龙能够完整地吞下巴伐利亚蜥,并从巴伐利亚蜥尾巴与肢的长比例,认定它能快速及灵活地奔跑。由此可见,美颌龙有着锐利的目光,并能够迅速地追上这种蜥蜴。

科学家们还用美颌龙的牙齿特征来辨别美颌龙及它的近亲。它的牙齿小而锋利,适合吃细小的脊椎动物及其他动物,如昆虫。除了在前颌骨的最前牙齿外,其他的牙齿都有着锯齿,对于比它小的动物来说那是致命的武器。

在侏罗纪晚期,欧洲是一片干旱及热带的群岛,位于古地中海的边缘。发现美颌龙的石灰岩源自从海洋生物的壳所生成的方解石。两个发现美颌龙化石的地点都是坐落于海滩与珊瑚礁之间的礁湖。发现美颌龙化石的地层也包含了一些海洋动物的化石,如鱼类、介虫、棘皮动物及海洋软体动物,以此确定了美颌龙是栖息在海岸的。没有其他的恐龙与美颌龙在同一地层被发现,可见这细小的恐龙是这些岛上的最佳捕猎者。

已知的美颌龙标本是两个接近完整的骨骼,一个标本是在德国发现的,长约89厘米,于1850年在巴伐利亚的索侯芬石灰岩中被发现的;另一个标本则是在法国发现的,长约125厘米,于1972年在法国东南部近尼斯发现的。

名称:美颌龙

存在时期:侏罗纪晚期

身长:约1米

体重:3千克

食性:肉食性

15.神秘的角鼻龙

无论是现在的肉食哺乳动物或古代的恐龙身上,都很少有“角”的存在,更何况是在鼻子上方生有一只短角,那就更令人惊奇了。但角鼻龙,就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肉食动物。

角鼻龙身长只有约6~8米,高2.3米,体重约700千克到1吨。它的特征是大型的嘴部、像短刃的牙齿、鼻端的一个尖角及眼睛上的一对小角。它的前肢短而强壮,有4指,并且有锋利的爪子。

与其他的肉食性恐龙在外形上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大头、粗腰、长尾,双脚行走,前肢短小,上下颌强健,嘴里布满尖利而弯曲的牙齿。不仅鼻子上方长有短角,它的两眼前方也有类似短角的突起,另外,从后脑沿背脊直到期尾部还生有小锯齿状棘突。这些特征可能就是它被称为角鼻龙的原因。

对于角鼻龙的鼻角大家看法不一。有关专家提出这是一种攻击、防御的武器;后来也有科学家提出这在物种内的打斗时能派上用场,例如求偶;还有人认为,角鼻龙的鼻角只有视觉展示物的功能。

事实上,角鼻龙的尾巴相当长,将近身长的一半,窄而灵活,神经棘高。尾巴左右较扁,形状像鳄鱼,这显示它适合游泳。一项研究指出角鼻龙一般狩猎水中猎物,如鱼类及鳄鱼,不过它也可能猎食大型的植食性恐龙。在捕食猎物时,长尾巴就起着做快速转向和平衡脑袋重量的作用。

那么,角鼻龙会游泳吗?恐龙生活的地方河流湖泊纵横,它们经常需要和水打交道。但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会游泳的,事实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恐龙会够游泳。诸如有些蜥脚类恐龙在逃避肉食性恐龙的追捕时能够进入河流中躲避。不过它们都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游泳。根据一些科学家的推测,大部分肉食性恐龙都不喜欢在水中生活,它们更喜欢生活在比较干燥的地方,角鼻龙也不例外。

关于角鼻龙的猎食习惯,古生物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猜测。但是普遍都认为,由于它们在体型上没有特别的优势,所以会成群结队地去猎食较大型的猎物,以便于它们在竞争激烈的恐龙世界中生存。

名称:角鼻龙

存在时期:侏罗纪晚期

身长:6~8米

体重:700千克~1吨

食性:肉食性

16.可怕的异特龙

异特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它是一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启莫里阶至提通阶,约1亿5500万年前到1亿5000万年前。

异特龙是种典型的大型兽脚类恐龙,平均身长为8.5米,最长可达12~13米。它拥有大型的头颅骨,上有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眼睛上方有角冠,是由延伸的泪骨所构成的。异特龙的嘴部拥有数十颗大型、锐利、弯曲的牙齿,并且都为锯齿状。相较于大型、强壮的后肢,它的前肢小,但是非常强壮;与其他的兽脚类恐龙相比,它的前肢适合抓握一定距离内的猎物,或是将猎物拉近。它的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弯曲,长度为25厘米。它的尾巴长而重,可以保持身体与头部的平衡。异特龙的骨架和其他兽脚亚目恐龙一般,呈现出轻巧中空的特征,类似于鸟类。

异特龙的头颅骨是由几个分开的骨头组成的,骨头之间有可活动的关节,例如下颚的前半部与后半部可往外弯曲,增加骨头间的空隙,进食时颌部可先下上张开,然后再左右撑开吞下食物;它们的下颌也可以前后滑动,因此可以吞下较大的食物。

虽然异特龙身体庞大,但据科学家推测,它的大脑可能相当发达,是侏罗纪时期智商最高的大型恐龙。异特龙也是该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者,并位在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可能以其他大型植食性恐龙为食。异特龙经常被认为采用群体合作方式攻击蜥脚类恐龙,但很少有证据显示异特龙具有共同攻击的社会行为。它们可能采取伏击方式攻击大型猎物,并使用上颚来撞击猎物。

古生物学家对异特龙的进攻对象与进攻方式的猜测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因为异特龙的头部大小属中型、牙齿相对较小,体型也无法与同时代的大型蜥脚类恐龙相比,所以异特龙不可能以蜥脚类恐龙为食,除非采取群体方式猎食。也有人认为,异特龙的头部较轻型,可攻击较小、较灵活的鸟脚类恐龙;但它们头部有足够的强度,能承受撞击,可允取它们采取伏击方式攻击较大型的剑龙科和蜥脚类恐龙。还有人则认为,异特龙上颚的短牙齿会形成类似锯子的小型锯齿表面,可切入猎物肉体。这种型态的颚部可使异特龙采取撕咬方式攻击大型猎物,消耗猎物的体力。不管异特龙的进攻对象和进攻方式是怎样的,总之,它们的进攻准确,体型庞大,身手敏捷,是一种可怕的肉食性恐龙。

异特龙的化石主要来自于北美洲的莫里逊组,另外在葡萄牙、********也发现了可能是异特龙的化石。第一个可明确归类于异特龙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所发现。而直到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发现大量的化石后,异特龙才成为常用的名称。由于异特龙是最早被发现的兽脚亚目恐龙之一,所以长期以来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并出现在数个电影与电视节目中。

名称:异特龙

存在时期:侏罗纪晚期

身长:8.5米

体重:1.4吨

食性:肉食性

17.有8颗心脏的巴洛龙

生存在侏罗纪晚期的巴洛龙又译为“重型龙”,意思是“笨重的蜥蜴”。它们分布在********的马特瓦拉和美国的南达科州、犹他州。它们身长23~27米,体重约11~18吨,与近亲梁龙很像,身躯很长,站立时身体的最高点在臀部。

巴洛龙化石是1912年美国化石采集家厄尔·道格拉斯在美国犹他州的卡内基采掘场挖出的。自巴洛龙被命名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巴洛龙头部的化石。科学家们在制作巴洛龙的模型时,一般把其头部塑造成长、扁且倾斜的形状,鼻孔的开口在眼睛的上方。这种设计是根据与巴洛龙相似的蜥脚类恐龙相吻合部位的骨骼而做的。

巴洛龙极细长的颈部可以用来平衡尾巴,它的颈部由16节以上的脊椎骨支撑着。这些脊椎骨节有的长达1米,并长着长支柱状的颈肋骨。颈部由肩膀伸出达9米之长,使得它几乎是北美洲最高的恐龙。如此长的颈部难道不会压得它抬不起头吗?不必担心,它的颈部有深深的空洞以减轻重量。

其实,巴洛龙不仅拥有细长的颈部,它还拥有一条长长的鞭子状的尾巴。科学家根据已经发现的巴洛龙的尾骨推测,巴洛龙尾巴的末端容易弯曲,类似梁龙的尾巴。而且,无论巴洛龙的尾巴是否容易弯曲,整个尾巴必须重到能与长长的颈部达到平衡,否则它就无法正常地站立。根据这点我们也可以推测出,由于这条长尾巴,巴洛龙的身体显得更为修长。

众所周知,心脏的血液必须可以供给全身,那么巴洛龙是怎样将血液送上位于长颈之上的脑袋的呢?有些科学家估计,这必须要有1.6吨重的心脏才能做到。但这么大的心脏的心跳速度会慢得让送上颈部的血液在下一次心跳之前就往下回流。所以他们猜测巴洛龙可能有8个心脏,每一个心脏只需大到足够把血液送到下一个心脏就够了。但也有科学家认为,巴洛龙有现代的大心脏,在颈部有动脉阻止血液回流。此外,肌肉收缩的波动也能将血液推回脑部。总之,巴洛龙是否真的有8颗心脏至今也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