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的恐龙小百科
21302200000029

第29章 恐龙的远亲近邻(1)

恐龙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爬行动物。虽然已经灭绝,但它曾经在地球上称霸一时,与很多动物有着血缘关系,有的并且存活到了现在。现在的蜥蜴和蛇类都是恐龙的近亲,鸟类的始祖始祖鸟就是恐龙中翼龙的特化。同时,哺乳动物与恐龙也有着同样的爬行动物祖先。

1.沧龙

在恐龙的亲戚中有沧龙这样一个强大的物种,它们生活在距今约7000万至6500万年前的海洋中。它们的规模比较大,分布于世界各地,它们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顶级掠食者。18世纪末期在荷兰发现了第一具沧龙化石。不过它们的历史很短,从一开始陆地上的蜥蜴进化,并在白垩纪中晚期出现并且迅速繁衍,最后和恐龙一起灭绝了。但它们却一路“平步青云”,成长迅猛。把比它们历史早、远得多的海洋爬行动物赶尽杀绝,成为了当时海洋的霸主。

沧龙可以分为数个亚科,它本身属于沧龙亚科。沧龙亚科也可分为数个族,沧龙属于其中的沧龙族,沧龙族还包含硬椎龙、莫那龙等。所以说沧龙的分支较多,分类也比较细。沧龙也是沧龙科中第一个被命名的属。目前已知最小的沧龙类身长只有几厘米,它们生活于岸边的浅海,用它的球根状牙齿捕抓软体动物与海胆为食。体型较大的沧龙体长可达二十几米,重四五十吨。

和许多两栖类动物相似,沧龙也用肺呼吸,一次换气可以在水中停留很长时间。它们的身体呈长桶状,尾巴强壮,可以拨动海水来提高游泳水平。它们的前肢有五趾,后肢有四趾,四肢已演化成鳍状肢,前肢比后肢大,短粗而有力的鳍肢使它可以在水中迅速改变方向,敏捷度大大提高。它们的尾巴非常长,可以达到身体的一半,为宽阔平坦的形状,就像船桨一样。它们的尾椎骨上下都有扩张的骨质椎体,组成了强力的游泳工具。科学家推测,它们的行进方式类似于鳄鱼在水中的游泳方式,尾巴像鞭子一样左右摇动,最高速度可能达到50公里。

沧龙这种游泳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快的速度,但是不利于长时间的高速追逐,因此,沧龙多是用偷袭来捕捉食物。它们的牙齿锐利呈圆锥形,弯曲呈倒钩状,双颚在咬合的同时产生巨大扭力可将猎物拦腰咬断。另外,其上颚内部还有一圈内齿用于拖拽食物。科学家推测,沧龙应该是将猎物咬断或撕裂为适当尺寸后再吞下,其进食方式类似巨蜥,非常血腥。

沧龙视觉很弱,但是嗅觉和听觉非常发达。它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舌头依旧是主要的嗅探器官;它们的耳朵构造特殊,可以把声音放大38倍。科学家由其头部化石推测,它们是利用上颚侧面与吻部的一组神经发出的压力波来侦测猎物,以此确定目标的准确位置,和今天的虎鲸、蝙蝠较为相像。

沧龙作为海洋的霸主,它们的食物多种多样,十分丰富。它们最主要的食物有金厨鲨、海龟、菊石、鱼龙、薄片龙等。海洋中食物充沛,但是竞争激烈。沧龙的体型在演化中逐渐变得庞大,性格愈发凶猛,一只成年沧龙可以对抗几只金厨鲨,这就是沧龙成为海洋霸主的重要原因。

沧龙随着恐龙的灭绝也消失了,不过很多人猜测蛇类的祖先起源于沧龙。

2.三叶虫

在恐龙的这个大家庭里,我们不得不说的就是三叶虫。三叶虫大多生活于浅海底或者海岸边缘,与珊瑚、海百合、以及一些海生小动物生活在一起。不过还有一些在远洋中游泳或漂浮生活。众所周知,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从而影响着动物的身体形状。三叶虫的身体扁平,头部结构坚硬,头部的前边好似铁铲的形状,有利于挖掘和生存。一些以漂浮生活的三叶虫身体长满纤细的长刺。

三叶虫主要以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的动物尸体或以海藻等细小生物为食。它们的生活习性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发现的化石可以推测出它们当时大多生活在浅海底或在淤泥上游移。但有的稍能游泳,有的随水漂流。

三叶虫的类型多种多样,从背部看三叶虫是椭圆形的,成虫的长为3~10厘米,宽为1~3厘米。不过有些小型的在6毫米以下。三叶虫的身体可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三部分。它们大多数都有眼睛,还有一些用来作味觉和嗅觉器官的触角,触须相对身体较长,有20~30厘米。

不可思议的是,三叶虫的眼睛是由方解石组成的。因为结晶良好的纯净方解石是透明的,所以它们使用单晶的、透明的方解石来构成眼睛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解石就是类似石头的一种,比较坚硬,这就决定了它们的眼睛没有办法和人眼一样来调节焦距。不足之中也会有它们的优点:就像三叶虫的眼睛由方解石构成了一个复合结构,这个结构虽然不能转动,但是提供极好的视觉效果,可以让他们看清更多的东西。

三叶虫是恐龙重要的远亲近邻之一。它们的祖先类似于节肢动物,类似一种名叫斯普里格蠕虫的动物。和很多动物一样,三叶虫灭绝的具体原因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志留纪和泥盆纪时期两腭强大,互相之间由关节连接的鲨鱼和其他早期鱼类的出现与同时出现的三叶虫数量的减少似乎有关。

到了二叠纪后期时三叶虫的数量和种类已经相当少了,这为它们在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中灭绝提供了条件。此前的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虽然没有后来的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那么严重,但是也已经大大地减少了它们的多样性。

谈到远古的生物,一定要说出它们的化石。因为只有化石才能证明它们的存在。今天在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分上万种,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中国三叶虫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划分和对比寒武纪地层的重要依据。其中主要的三叶虫化石品种有:蝙蝠虫、四川虫、副四川虫、似栉壳虫(即湘西虫)、王冠虫、沟通虫。

3.蛇颈龙

恐龙的家庭还有一种动物叫做蛇颈龙。它们为什么叫蛇颈龙呢?因为它们的脖子较长,个体大。蛇颈龙是已灭绝的蛇颈龙属海生爬行类的统称,属调孔亚纲鳍龙目。它们是爬行类动物,在浅水环境中群居生活。从三叠纪晚期开始出现,在侏罗纪时期遍布世界各地,到白垩纪末期灭绝。当时它们与鱼龙类一起统治着中生代的海洋。

蛇颈龙的外形非常独特。它的形态像一条蛇穿过一个乌龟壳:头小,颈长,躯干像乌龟,尾巴短。蛇颈龙的头虽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内长有很多细长的锥形牙齿,以捕鱼为生。它的身体非常庞大,长达十几米。它的四肢进化成为了鳍一样的脚,这样使它既可以在水中往来自如,又能爬上岸来休息或繁殖后代。

非常有意思的是蛇颈龙的分类也是根据它们颈部的长短来划分的。分为了长颈型蛇颈龙和短颈型蛇颈龙两类。短颈型蛇颈龙又叫上龙类。这类蛇颈龙脖子较短,身体粗壮,有长长的嘴,所以头部较大,鳍脚大而有力,适于游泳。长颈型蛇颈龙主要生活在海洋中,脖子极度伸长,活像一条蛇,身体宽扁,鳍脚犹如四支很大的桨,使身体进退自如,转动灵活。它的长颈伸缩自如,捕捉远处的食物也是非常容易的。

蛇颈龙的食性是比较有争议的。传统理论认为它在海洋中主要以鱼、鱿鱼和其他水生动物作为食物。但是后来在化石中又发现蛇颈龙肠胃中残留着蛤蜊、螃蟹和其他海底贝类动物,这说明了它的食物是比较广泛的。

外国研究人员证实,蛇颈龙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它们的繁殖方式与多数爬行动物不同,并不是卵生,而是“胎生”。在已发现的化石中,发现了腹中带着幼仔的雌性蛇颈龙,并且腹中幼仔体型较大,骨骼完整,不可能是被大蛇颈龙吃下肚子的。这表明蛇颈龙是直接生出幼仔,并不像多数爬行动物那样产卵然后孵育后代,这种生育方式也被称为卵胎生。

蛇颈龙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也被人们称之为“胃石之谜”。简单来说,就是在它的胃中发现了许多鹅卵石,并且鹅卵石被磨光了。随着对蛇颈龙的研究,研究人员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并对胃石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由于它们在海底觅食会吞下许多蛤蜊、螃蟹等带有甲壳的动物,胃中难免会留下难以消化的贝壳残物。正是这种鹅卵石在胃中将难以消化的贝壳磨碎促进食物消化,长时间之后鹅卵石也被磨得十分光滑了。

4.翼龙

翼龙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有翼的蜥蜴”,就是一个飞行爬行动物的旁支。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是翼龙的生存时间,约2亿1000万年前到6550万年前。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翼龙也是恐龙,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它是恐龙的近亲。

翼龙的双翼是由皮肤、肌肉、与其他软组织构成的翼膜,翼膜从身体两侧延展到极长的第四手指上。较早的翼龙嘴里布满长牙齿,具有长尾巴;较晚的有大幅缩短的尾巴,而且一些晚期物种牙齿已经退化,后来翼龙也开始演化毛发。不过,翼龙的体型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最小的只有几十厘米,最大的翼展有十几米长。

翼龙的飞行方式非常特别。因为它们根据飞行演化的需求,导致与它们祖先的生理结构有了大幅改变。它们的骨头中有空气,并且拥有胸骨,可让飞行肌肉附着在上。它们的脑部较大,显示了与飞行有关的进化特征。它们的翼由皮膜与其他软组织构成,皮膜连接手指与身体侧面之间。

翼龙作为恐龙的近亲,让我们来看看它们是如何繁衍后代与生存下去的。在中国辽宁省发现的一个翼龙的蛋化石,可以证明翼龙在出生后不久就可以飞行了。它们将蛋掩埋到土壤中孵化,因为这样可以减轻母体本身的重量;还有一种方法是将蛋置于身体之下,直到孵化前,这只是某一小部分的繁衍方式。研究证明它们很小的时候就有飞行能力。一些发现的化石显示幼年的翼龙并不是完全依靠亲代,它们是经过短暂的亲代养育,并在具有飞行能力后就会离开巢穴;还有一种可能,它们在孵化后会独自觅食,完全不靠亲代养育。

关于翼龙的灭绝,传统的理论认为,早期鸟类的竞争,导致许多翼龙类灭绝。因为到了白垩纪晚期,只发现了大型翼龙类,而小型翼龙类已消失,科学家研究推测有可能是被鸟类取代的。但是,也不能排除因为它们的骨架脆弱、难以保存导致化石并没有保存下来。

5.鱼龙

恐龙的远亲近邻中还有一种动物,称他们为鱼龙。鱼龙属于鱼龙目,它们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起源于三叠纪,在白垩纪逐步被蛇颈龙取代。

鱼龙的形态总体和海豚有些类似,尤其是嘴部,嘴呈狭长的带状,里边有牙齿。但是它们的身长要比海豚大一些,大致在2~8米。游泳的是它们的强项,因为它们的身体如碟状,两边微凹,一条脊椎骨好像一串碟子被串在一条绳索上,尾椎狭长而扁平,头骨成三角状。它们的头两侧有一对大而圆的眼睛,眼睛直径最大可达30厘米,能在光线暗淡的夜间或深海里追捕乌贼、鱼类等猎物。它们的行动也是依赖于它们的“大眼睛”。

那么,鱼龙类的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呢?因为它们在水中生存的特殊化,导致不能冒险登陆。假如它们在海岸搁浅了,就会像现代的鲸或海豚一样,无力自拔。所以它们逐渐形成能在水中繁殖的生态。如今,已知的几个标本中,较大的个体里面保存着未成年的小鱼龙骨骼化石。尽管曾有人推测是被吞食的小鱼龙,但更可能是分娩期死去的雌性动物和胎儿。

在加拿大、中国、日本和挪威都发现过早期鱼龙的化石,包括巢湖龙、短尾鱼龙和歌津鱼龙等。不过这些早期的鱼龙属于鱼龙超目,不属于鱼龙目,它们在三叠纪晚早期或者早中期才演化为真正的鱼龙。后来,这些鱼龙很快就分化为许多种,其中包括杯椎鱼龙,这种动物像海蛇,长度达到十米之多,还有混鱼龙等。此外,令人称奇的是,在美国发现的多具侏罗纪时期的鱼龙化石达到了15米长。在哥伦比亚发现的鱼龙化石达到了21米的长度,它们也是至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大海栖爬行动物。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在西藏发现了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它们长10~15米,可能与秀尼鱼龙属于同一属。

侏罗纪早期的鱼龙包括四个科和许多种,其长度从1~10米不等,其属包括真鼻龙、鱼龙属、狭翼鱼龙和泰曼鱼龙。到了侏罗纪中期,有代表性的鱼龙包括4米长的大眼鱼龙及其邻近的属,它们与鱼龙属类似,拥有流线型身躯。不过到了白垩纪,鱼龙的多样性不断下降,数量也不断地减少。到目前为止,白垩纪的鱼龙只有一个属被发现,它们叫做扁鳍鱼龙。不幸的是,到白垩纪中期,这些鱼龙类都灭绝了。

6.异齿龙

异齿龙生存于二叠纪,又名异齿兽、长棘龙,食肉性合弓动物中的一属,它们与哺乳动物关系最为接近,离爬行动物较远。

异齿龙,顾名思义,它口中的牙齿生得与众不同。它的口中生有门牙、犬齿、颊齿三种牙齿,与哺乳类相似。生长在嘴前部的锋利的门牙,能咬断松枝、松针,也能配合前肢掘出并且撕裂植物地下的根茎。吃东西时,它就先用锋利的门牙把松针逐一撕下来,集中在嘴部两侧;生在嘴两侧的颊齿,其齿冠边缘具有小凸起,这些牙齿担负着咀嚼、磨碎粗糙的植物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