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人生第一堂课
21505400000013

第13章 人无信不立(1)

诚实守信是孩子立身处世之本

诚信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对社会、对他人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行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自古至今人们就非常注重诚信,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而鲁迅先生则说:“诚信为人之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这个人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失去了人格。

培养孩子诚信的品质对他一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诚信会使孩子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使他能够结交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帮助,拥有更多的成功和快乐的人生资源。因此,父母一定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课。

诚信是孩子做人的根本

孔子曾经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自古以来,诚信一直被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而受到人们的推崇。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别人打交道,而只有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保持诚信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生活中,父母要注重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诚信是他立身处世的根本。

北宋文学家晏殊的词作委婉含蓄圆润平静,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令他名扬天下的还有他的诚信品质。

晏殊从小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在他十四岁的时候,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当时的真宗皇帝,希望皇帝能够重用晏殊。后来,宋真宗召见了晏殊,并要求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殿试:

参加殿试的时候,晏殊发现考试题目很多都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晏殊并没有浑水摸鱼,而是如实向真宗说明了情况,并请求给自己改换其他题目来做。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这段故事一时在朝中传为佳话。

后来晏殊任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因为自已家里贫穷,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就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书、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没钱而已。如果我家里有钱,我肯定早就参与宴游了。”

宋真宗一听这话,感到晏殊是一个诚实的人,就更加器重他了,而晏殊也由此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

考场上出现自己做过的题目,这不能算是作弊,只能说晏殊运气好。他完全可以轻车熟路地将题做完,然后轻轻松松地拿个状元、探花什么的,然后再谋个一官半职。但是晏殊并没有这么做,面对诱惑,小小年纪的他坚持了诚信的本色。最终,也正是这样一种诚信的品质使他赢得了别人的信任,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可见,诚信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不管孩子将来是否能够做大官、发大财,孩子一定要具有诚信的品质。因为明礼诚信、老老实实地做人才是孩子真正的人生起跑线,诚信才是孩子立身处世的根本。

一个漆黑的晚上,在英国伦敦的大街上,一位绅士急匆匆地想穿过大街到对面的剧院看演出。

正在他准备过马路的时候,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他的去路。

“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他躲开男孩儿继续走。

“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都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

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

“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

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想自己肯定被那个小无赖骗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他。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

“先生,对不起。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

“你的哥哥呢?”绅士问道。

“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您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

“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

怀着歉疚的心情,绅士赶到了男孩的家里。他看到在这个破破烂烂的家里,小男孩正绑着绷带躺在一张脏兮兮的床上。

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按时给您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生父母都已经去世时,毅然决定收养了他们,并尽心尽力地教他们读书写字。

后来,小男孩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位作家。

诚信是最宝贵的美德。一个人有了诚信,人们就会对他表现出尊重和喜欢,而他的生活也会得到别人更多的关爱。不仅故事中的小男孩是这样,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诚信是一种永恒的人性之美,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是人的立足之本。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任何欺骗和不诚信的举动,都可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搁浅。要培养真正优秀的孩子,就必须注意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让诚信成为孩子做人处事的信条。

当今社会诚信的缺失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人们变得越来越虚伪和自私。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如果孩子缺少了诚信,那很难想象将来的社会将是怎样的状况。正因为如此,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才显得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尊重孩子

孩子也具有独立的人格,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挑战,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尊重,就有可能会表现出不诚信的言行。无数的家教事例证明:用命令、威胁、恫吓、讽刺甚至用暴力去制服孩子,极易损伤孩子的一尊心,使之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孩子的言行不一。而民主、和谐、平等的家庭气氛和愉快的环境,则是培养孩子诚信品质的极为重要的客观条件。

2.不要怀疑孩子

父母的信任能够促进孩子诚信品质的形成,相反父母经常怀疑孩子,就会滋长孩子的不诚信言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父母:他们要求孩子吃完饭在房问里学习半小时,结果却每隔五分钟进去看一下孩子是否在偷懒。他们要求孩子去买件东西,也总担心孩子把多余的钱买零食吃。父母们的这些行为,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用撒流来对抗父母。

3.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孩子不诚信的行为大部分是出于某种需要,如果孩子合理的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必然会寻求满足需要的办法。如果父母对这种合理需要过分抑制,孩子就会换种方式,以某种不诚信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父母应该认真分析孩子的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的需要。

4.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

诚信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必须通过反复强化才能使孩子真正掌握。父母要通过反复实践,从守时、不撒谎、讲信用等这些小事上慢慢做起,使孩子的认识升华为信念,使偶然的诚信行为变成诚信行为习惯。

5.及时批评和表扬

及时批评和表扬是诚信教育有效实施的保障,对于孩子表现出的诚信行为,父母要给予及时适当的表扬,以鼓励孩子诚信习惯的形成。相应的,当孩子有相反的表现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对其进行批评以便抑制不诚信行为的继续发生。

专家给父母的话

诚信是人们正常社交、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诚信对一个人在社会上发展的作用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在当今社会,诚信所表现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了。是否拥有诚信,是孩子能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以,让孩子学会诚信,对孩子今后的成长的作用不言而喻。

教育孩子“言必信,行必果”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他,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君子”。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也就是说,孔子认为言出必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孔子的话已经说出去几千年了,但是这个道理却依然没有过时。就是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说话算数仍然是诚信的重要表现之一。而能否说到做到,也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诚信的重要标准,这个标准也是父母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牢记心中的做人准绳。

有人说,不应该要求孩子说到做到。他们认为孩子说过的话不过是儿戏,不必当真,因为孩子毕竟没有能力将说过的所有的话都兑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其实恰恰应从要求孩子“言必信,行必果”做起。因为孩子的诚信往往不是体现在重大事情上,只有通过言行方面的教育来塑造孩子的诚信品质。这看似平常,其实最有效果。

曾参是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德行高尚、博学多才,且做人十分注重诚信。

一次,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置办东西,年幼的孩子非得缠着妈妈一起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孩子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一听有肉吃,非常高兴,就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曾子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曾参的妻子说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赶集回来之后她便把这事给忘了,谁知曾参却真的准备要把家里的猪杀掉。

妻子看到曾参要杀猪,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

“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长大后就不会讲信用,这危害多大啊。”于是,曾参与妻子一起把猪杀了,给儿子做了香喷喷的炖肉吃。

父母的这种诚信行为直接感染了儿子。一天晚上,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简向外跑。曾参问他去做什么,儿子回答:“我从朋友那里借书简时说好要今天还的。虽然现在很晚了,但再晚也要还给他,我不能言而无信呀!”曾子看着儿子跑出门,会心地笑了。

曾参不愧是一名大思想家,他懂得做人要言出必行,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说过的话就必须要做到,要么就说到做到,要么当初就别说。经过几千年的考验,曾子的教子方法被证明是正确的。如今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借鉴曾子的做法。当然不是让父母单纯地去满足孩子,去讨好孩子,而是说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让孩子明白,说过的话就一定要算数,做人不能出尔反尔。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教孩子言出必行,不要说话不算话。有位母亲经常警告孩子,如果撒谎,就用针把他的嘴缝起来。有人问这位母亲:“如果孩子真的撒谎了,你真会缝上他的嘴吗?”显然,这位妈妈对孩子说的话本身就是不现实的,用这种方式来教导孩子不要撒谎是非常不可取的。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诱导孩子做某件事,总是轻易地许诺孩子某些条件,但是事后却没有兑现。孩子的希望落空后,就会发现父母在欺骗自己。他就会从父母身上得到一些经验,那就是不守信的许诺是允许的,言行不一并没有什么,大人的言行也经常不一致的,说谎是允许的等等。一旦这些经验转化为孩子说谎的行为时,父母恐怕后悔郁来不及了。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守信用,帮孩子做到言行一致,因为这样才能取信于人。

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一向说话算数,非常讲诚信,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他也因此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敬他。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布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率兵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赐黄金千两,而藏匿他的人则会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做人非常讲诚信,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族的危险来保护他。

起初季布躲在一个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当朱家人得知自家买来的奴隶就是以前很讲诚信的季布时,就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后来经过汝阴侯的说情,刘邦不仅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

与其说季布得到赦免是因为刘邦宽容,倒不如说是因为季布自己的诚信得到了朋友的回报。一个人说话做事讲诚信,那他自然得道多助,能够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如果一个人为了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那他表面上会得到“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父母应该认清这些利害关系,懂得从小就让孩子注重对自己的承诺的履行,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专家给父母的话

言出必行是一个人诚信的标准之一,说话不算数就会失去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才说:“轻诺者必寡信,与其寡信,不若不诺。”父母在培养孩子诚信品质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先从言出必行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