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什么样的教育算成功
21505500000033

第33章 学习经典,运用经典(1)

好的教育法则是无价之宝

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是不能替孩子去生活;我们给了孩子梦想,但不能替孩子去实现。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孩子引导和帮助。全能教育法、特殊教育法、天才教育法……不胜枚举的教育经典犹如洁瀚星空中闪亮的星,熠熠生辉。它会告诉我们:真正的天才是怎样的,影响孩子成为天才的因素有哪些;孩子的人生怎么样才是快乐完整的,家长能够做的有哪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或许可以从成功的教育案例出发,选取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为孩子制订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计划。

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则

1999年4月12日,《成都商报》用大字标题在头版头条登出了一则独家新闻:《我要到哈佛学经济》。该报报道: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4所关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了18岁的成都女孩刘亦婷,并免收每年高达3万多美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这一消息经过当地媒体、互联网和新华社通稿,迅速传遍全国,引起一阵轰动。

这个真实的关于天才的故事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对天才问题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天才”的养成,就是得益于一位名叫卡尔·威特的人所写的一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在向全国父母传授刘亦婷的成功秘诀时,更是盛赞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

“每天从杂志社下班回来就要读到深夜……许多父母已经按书中的方法培养了很多早慧儿童。刘亦婷被几所世界名校所看重的优秀素质,也是用该书中的方法打下的基础。那会儿,我根本没想到,由哈佛图书馆里的孤本藏书所传播的教育思想,最终会把刘亦婷引向哈佛。”

卡尔·威特究竟是何许人也,又有怎样的教育理念?

卡尔·威特,世界上第一本育儿亲历手记的撰写者,提倡全能教育法。在他的培育下,儿子9岁考入大学,13岁被授予博士学位。其教育方法200年来恩泽后世,无数家长受益匪浅。

卡尔·威特是一个乡村牧师,非常具有独创见解。在他的见解中,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的教育理论。在他没有孩子时,就提出必须从幼儿开始教育子女的观点。他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必须是与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同时也要确信,只要坚持,每个孩子都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这一观点,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反对,在一次聚会上,有一个叫希拉德的牧师断言:“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教育家无论怎样拼命施教,其作用也是有限的。”但是卡尔·威特立即反驳道:

“不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他或她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毕竟是有限的。在我看来,别说那些生下来就具备非凡禀赋的孩子,即便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正如爱尔维修所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我坚信这一论断。”

当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种教育法时,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仍然坚定地鼓励老威特:“你的教育法必定能取得成功!”

温馨提示:

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坚持真理并努力实践的过程是艰难的,需要足够的勇气。

卡尔·威特就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

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的育儿亲历手记。其中包含了几点教育的法则,如下:

法则一:语言是学习的基础。

老威特根据自己教育儿子的经验提出,早教孩子语言这一点非常重要。语言是孩子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孩子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因此,如果孩子不及早掌握语言,就不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力,所以家长要尽早让孩子掌握语言工具。

教孩子语言的第一步:在孩子刚会辨别事物时,就开始教他说话。

比如,在孩子的眼前伸出手指,孩子见了自然会去捉,孩子捉到了会非常高兴,放进嘴里吃,家长就可以用缓和而清晰的声音说:“手指,手指。”

此外,家长教孩子语言,也要知道词汇的启动要从孩子身边的实物开始,积累词汇也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另外,孩子在学习语言时,家长不要让孩子说半截子话。

在语言教育中,家长还要让孩子学到标准的语言,在基本的语言表达基础上,家长也可让孩子逐步了解和使用复杂的词汇,并且要注重措辞的生动准确。

法则二:不蒙蔽孩子的理性。

家长教育孩子可以严格,但并不能****。就像卡尔·威特所说的,教育之重,就是不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损害孩子的判断力。所以家长在批评完孩子后,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批评他,自己究竟错在哪里。

法则三:重视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家长要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唤起孩子的兴趣,然后针对孩子的兴趣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

此外,家长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看到建筑就要告诉孩子那叫什么,坐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历史等。

法则四:鼓励孩子的善行。

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自古到今各种行善的故事,孩子做了好事,要立刻表扬。孩子稍大一点,家长还可以给他背各种道德诗,教孩子行善,但是并不能强迫孩子,而应该让孩子觉得做好事是一种享受。

此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坏人做坏事遭报应的故事,从反面给孩子劝诫。

法则五:表扬孩子要适度。

家长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忽视表扬的作用,但是要把握度,否则就失去了表扬的作用。一旦过度表扬孩子,孩子就会肓目自满,狂妄自大起来。

要点总结

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从开始到最后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他的全能教育法则指出:只要教育得法,孩子就能成为全能型的人才。

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要过多关注孩子天赋的差异,应该从小注重对孩子全方位的培养和教育。

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法则

蒙台梭利,享誉全球的“儿童之家”的创建者。她坚信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有其特殊的教育方法。她的著作被译为20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1870年8月31日,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全家迁往罗马后,蒙台梭利开始了她多姿多彩的求学过程。13岁时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

20岁自达文奇工科大学毕业后,蒙台梭利进入医学院研读生物学。由于违背了父亲的意志,父亲一怒之下切断了对她的经济支持。蒙台梭利只得靠奖学金及家教维生,但是她却以自己的才华和斗志,突破了种种常人难以抗拒的束缚,26岁就以最优异的成绩,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

1898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都灵教育会议上的讲演中,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孩子心理缺陷的精神病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这一观点引起了医学界和教育界的强烈反响。教育部长不久任命她为国立特殊儿童学校的校长。

但是,蒙台梭利并未陶醉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她的幼儿教育法是在“发现”与“实验”交替研究的过程中,加上她的“慧眼”和“仁心”而得到的,此后她又创办了儿童之家。她不仅告诉我们一些崭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态度”上的启示和方法上的导引,使“教育”幼儿成为真正的可能。

蒙台梭利认为,为了让孩子在身心方面都能获得均衡发展,除了注意孩子在生理上的发育外,也要从教育学的立场研究其个体差异,让他们接受语言练习,使其从事有助于感官训练与生活礼仪培养的一些基础工作,并且只有在家庭组织中,才能永远保证在教导的过程中,编制许多适合他们的教具,供其学习。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展现了相当惊人的成效,再加上欧洲各报章杂志对“儿童之家”的精彩报道,因而引起了旋风般的参观热潮,世界各国前来“儿童之家”参观的访客络绎不绝。

温馨提示:

幼儿阶段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如同普通的石头,但是各有奇趣。家长只要方法适当,善于打磨,石头就会变成五光十色的雨花石。

据说,有一个叫做巴特拉姆佛加的英国人,在前往澳大利亚的途中经过罗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参观了“儿童之家”,他深受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吸引,一度想要放弃航海的志趣,投入到这个学习天地。后来,他在第二次造访时终于决定还是留下来。学成之后,他回到英国。在英国设立了“蒙台梭利会”,协助推广蒙台梭利教育法。据说英国民间的第一家蒙台梭利教学班,就是在他家中设立的。

不仅在英国,在世界各地,所有实施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地方,也都得到了良好的成绩呼应。

一对澳大利亚的姐妹,在阅读了蒙台梭利的新方法之后,甚至典卖了所有家当,凑足旅费,远渡重洋到罗马学习。澳洲新南威尔斯区也受到时代趋势的影响,将该区所有的幼稚园都改名为“蒙台梭利教学班”。

甚至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女儿也慕名前来研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蒙台梭利教育法则对于世人的影响之大,这些意义深远的法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法则一:“工作”是人性的表现,也是人性的特征,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能够“开创生命、发扬生命”的特性。

法则二:孩子喜欢“工作”甚于游戏。

法则三:“独立”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目的,也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孩子们渴望摆脱大人的摆布和干涉,成为一个未来的强人。

法则四:孩子能够自由选择所能、所喜的事物来探索,才会有兴趣学习,也才能产生学习意愿。因为儿童们所选择的,一定代表着他们内在有某种特别的需要和兴趣。

法则五: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在生命的开始就已经存在。在这伟大的规律中,幼儿个体为了成长,会不断地显露出“内在需要”来,驱使着孩子主动地去接触环境,以满足成长的目的。

法则六:“适应环境”是孩子一切智能成长的原因。

法则七:孩子在智力的发展上,有各种官能的“敏感期”出现,在特定的敏感显露期内,官能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就会快速发展。当然这种敏感显露时间的早晚,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也无法使之提前或延迟,因此也就成为幼儿教育所重视的“个别差异”理论的根据之一。

法则八:说话和阅读都是自发性行为,有其一定的发展规律,而且孩子书写行为的发展其实早于阅读。

法则九:奖惩对孩子的学习不能产生“诱因”,不但无效,而且有害。

所有这些思想归结于一点,就是蒙台梭利认为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孩子的行为和思想趋向正常,使教育呈现全面性的秩序化,家长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孩子的缺点:例如杂乱、不听话、自私、吵闹、心神不定等,让孩子转而成为一位具有自我统御能力、有自信心与安定感、拥有自发性纪律、能够正确使用自由的人。

家长在用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法则时,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开发他的“既有资源”,并且要抓住契机,让孩子顺其自然发展。这样,孩子才能实现自我完善,成为伟大的人才。

要点总结

自由、工作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孩子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蒙台梭利的天才教育法则是富有独创性的。因此,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掌握必须的生活技能,从而发现自己的潜力,变得更加自信。

塞德兹的天才教育法则

1914年,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这位少年名叫威廉·詹姆斯·塞德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兹博士的儿子。

威廉的学历颇为新奇,他从1岁半开始接受教育,3岁时就能用本国语言自由地阅读和书写。5岁时,看到家中的骨骼标本,对人体发生了兴趣,便开始学习生理学。没多久就在行医开诊所考核的初试中,获得了合格的成绩。

6岁那年春天,威廉和别的孩子一样,上了小学。入学那天,上午9时他被编入一年级,到中午12点母亲接他时,他已经成了三年级学生了。就在同一年内,威廉结束了小学学业。

7岁时,威廉本想上中学,但由于年龄小而被拒绝。无奈之下,他只好在家里学习。学习的科目主要是高等数学,这是因为古今的语言学等知识他早已学过了。

8岁,威廉终于上了中学,不论哪门学科,他都非常优秀。由于数学尤为超群,学校准其免学,同时让他帮助老师为其他同学批改数学作业。在这期间,他还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

由于中学教的知识他全部学过了,所以不久就退学了。

从这时起,威廉开始远近驰名,各方各界人士都来考他。考毕,无不感到惊奇,并对他赞叹不已。

9岁和10岁,威廉继续在家学习。11岁刚过,他就进入哈佛大学。

入学后不久,他曾进行过一次有关第四象限的数学难题演讲,使教授们大吃一惊。

读了威廉的故事,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成就了“天才的威廉”和“神童的威廉”?这就引发了一个“天才教育”的问题。对于“天才教育”,塞德兹有一套自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