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对孩子说“不”最有效
21506900000023

第23章 对孩子不良学习习惯说“不”(3)

这样的孩子当然对读书没有多少兴趣,因此常常在课堂上捣乱,无论哪门课他都不放过。不仅让同学们生畏,更让各科授课老师头疼和望而兴叹。

这节正好是波波最讨厌的语文课,老师今天正好讲解作文。当老师评判过的作文发到大家的手上时,波波看见自己的作文又得了“0”分,气得咬牙切齿。心中暗暗发誓今天非要让语文老师好看。

课堂上,语文老师首先简单讲解了一下作文的写作方法,然后让此次作文写得优秀的同学分别朗读自己的作文,让同学们从中体会写作文的要领。第一个朗读的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程程,程程站在课桌前,语气认真地朗读着,而这有些细声细气的语调,突然打动了波波的神经。

程程刚读了没几句,波波就在下面学着他的声音,一句一句地跟着读,并做出夸张的表情。波波这一举动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课堂秩序立刻被打乱了。程程看见自己突然成了同学们的笑柄,委屈的站在那里不住地掉眼泪。

语文老师气愤的走到波波面前,“波波,你不愿意听讲,也不能打扰同学们,破坏课堂纪律啊!”

“我没有啊,是程程的声音太细了,像踩了鸡脖子一样,哈哈!”波波不但没有承认错误,反而更加嚣张。“像踩了鸡脖子,哈哈!”这时课堂上也更加乱做一团,那些跟着起哄的孩子不住地笑着。

语文老师看着课堂秩序无法一时恢复,只好先让大家自己复习,然后把波波带到老师办公室,一进门所有科任老师都认出了波波,看来一向在老师办公室常来常往的波波的确是个“刺头”,而那副“无所谓”的样子也不是一朝一夕练就出来的。

根据一些有经验老师的判定,其实这些爱在课堂上捣乱的孩子,大多聪明好动,是老师面前的“失宠儿”,其实他们在课堂上捣乱就是想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而对于这种“外强中干”的孩子,当事老师不要“太在意”,可以对他们进行软处理,切记不要和这样的孩子“硬碰硬”。

课上置之不理,课下敞开心扉

老师一旦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是为了引起轰动,打扰课堂秩序,妨碍老师讲课。而且这样的孩子就是想成心气气你,看看老师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如果老师越是当场教训捣乱的学生,这个学生就会越来劲,而由于捣乱引起同学的骚动越厉害,大家把注意力越集中在捣乱的学生身上,捣乱的学生就会觉得自己是“英雄”。所以对待这样的孩子,老师就应该假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捣乱的孩子就会自讨没趣,用不了一会儿就会自己退出“演出”。

虽说老师对在课堂上“犯疯”的学生不予理睬,但是并不等于将这个孩子彻底清除。老师要在课下,主动找机会与他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孩子在课堂上捣乱的原因,引导孩子讲出心里话和愿望,从孩子的谈话中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兴趣爱好等,并主动像爱捣乱的孩子吐露自己的心声,敞开心扉,畅谈老师自己在求学过程中的经历、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将真实的自我,展现在孩子的面前,将心比心,用真诚打动孩子,从而赢得孩子的理解和信任。

真诚与其交友,教其控制情绪

面对在课堂上捣乱的孩子,老师可以真诚的与他结交成为朋友,可以让孩子帮点小忙或者给他点小事情做,由于老师对他的这种信任和认可,孩子会非常高兴和乐意接受。别看这些孩子表面上似乎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他们内心十分渴望别人关注。老师可以与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参加体育活动,鼓励和表扬他们在某一方面的“闪光点”;老师还可以拉近和他们的距离,经常和他们“亲近亲近”,当孩子完全接受和信任老师的时候,再适当时候提出孩子课上捣乱的事情,孩子就不会再有抵触情绪,而是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和教育。

由于在课堂上爱捣乱的孩子平时与众多老师“积怨过深”,经常遭到人们的批评、训斥和厌弃,使自己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但强烈的反抗意识又不愿被人瞧不起、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的藐视,因此在这种复杂的心理下,孩子更容易用粗暴的行为发泄自己的压抑、恼怒和不满情绪,这样就形成了更加强烈的恶性循环,导致在课堂上用捣乱和暴力证明自己的存在。作为老师就更应该深入了解这些孩子的心理,通过友善的谈话、疏导,让他们倾泄自己的苦恼和愤懑情绪,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自我检讨,通过分析指导,使这些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找回心理平衡。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任性的情绪,就会主动积极要求改正缺点,而上课捣乱的现象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减少。

练就真功夫,师长及时沟通

虽说学生在课堂上肆意“猖狂”捣乱,是学生的不是,但是作为老师来说,也应该有所触动,如果真的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任感,就要练就一身真本领。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反思自己的知识、能力是否足够,教育方法是否得当。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老师自己练就了真本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范围和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自我修养,热爱教师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与欢迎。

老师还应该及时与爱在课堂上捣乱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并建立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网络,促使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家长也应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增进与孩子的交流和了解,多关心、鼓励孩子,注意孩子的健康,合理安排饮食和作息时间。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不断汲取生活的营养,家长还要多鼓励孩子,解除孩子的苦闷,释放他们的思想,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律,从而改正这一不良习惯。

5.读书=“吃书”

读书就是读书,那么“吃书”是什么意思呢?举个小例子可能有助于大家理解:记得上学的时候,学生们在发了新书的时候,都非常兴奋,赶紧找挂历之类的厚纸包上书皮,保护自己的课本。可是有些同学却满不在乎,往往还没学到期中,他们的书就已经破烂不堪了。而家长和老师常常称这种行为为“吃书”。为此,这节我们所要阐述的就是一些孩子在学习和读书的过程中,不爱惜学习用品的不良习惯。

别看小婵是个清秀的女孩子,平时衣着整洁,办事干净利落。可是不知怎么,她的课本和图书总是缺胳膊少腿的,崭新的课本还没用到一个月,就已经面目全非,书角全无,甚至书皮都不知道去了那里。为此爸爸妈妈没少提醒小婵,也没少给她四处转悠换新书,可是只要新书到手,即使包好了书皮,没过多久也还是那个样子——新书变旧书。

周末,小婵放学回到家,打开了书包,把她那些缺皮少角的课本拿出来开始写作业。别说小婵在学习上还是很认真的,没一会儿作业就写完了。小婵兴奋地拿着写好的作业让妈妈检查。

妈妈放下手里的活,接过小婵的作业本,认真的检查着,可是越看越觉得别扭,作业题倒是都准确无误,但是就是这个作业本,那叫一个脏,除了不整洁的涂改以外,还有几处已经被小婵用橡皮擦破了,裂着大口子,怎么看怎么不像是女孩子写的作业,妈妈拿着不堪入目的作业本,心里不禁叹气,“小婵,去把你的语文书拿来妈妈想看看这个字。”

小婵忙不迭的跑进屋里拿出了语文书。呵?要说这作业本虽不好看,但也就凑合了,作业吗,难免涂涂改改的。但当妈妈看到小婵的语文书时,简直就是大惊失色,原先包的好好的书皮早已不知去向,不仅书的封面已经少了三分之一,边边角角已经破损,就连书中的空白处也被小婵写满了字,有的甚至还画了画,弄得图污垢不堪。看着满目疮痍的语文书,气得妈妈简直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这可是一个月前刚刚给小婵新换的,谁想到还不到一个月,就又成了这个样子。

看着一脸无辜的小婵,妈妈也只有叹气的分了。没办法,妈妈能做的就是第二天带小婵再去买新书。

大成的书本跟小婵的情况差不多,不过男孩子吗,平时就邋里邋遢地,什么都弄不利落。而且不仅是书本,就连他的文具、玩具也经常被他弄得体无完肤。

要说小婵可能是一种无意的行为,但大成可是有点成心,他并不是什么都毁,妈妈从国外带来的一对小瓷玩偶,他宝贝的什么似的,不仅包了一层又一层,还把他们放在安全的地方,生怕一不小心将它们打破,想它们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放到床上不容易摔坏的地方,轻轻的抚摸欣赏之后,再小心地把它们放回原处。

但要是对于自己不喜欢或厌弃的东西,那大成可是太不精心了,总是希望它们早点完结,但总是有些皮实的东西,不容易毁坏,这经常让大成深恶痛绝,常常绞尽脑汁破坏他们。他的铅笔盒盖早就让他扭得变了形,那些铅笔大多折断了头,尺子、橡皮也都只剩下一半,书本就更不用说了,早就撕扯的只剩下了断壁残垣,就连结实的书包也常常被他摔打的遍体鳞伤。

老师常常为大成的这副丐帮形象深表痛心,也为此找过大成的父母,但大成的爸爸从来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总是认为男孩子吗,肯定淘气,不太容易爱惜东西,等到长大了渐渐就会好起来,再说孩子的妈妈经常在国外工作,自己又当爹又当妈的,很难管理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只要孩子不出大错,就不必太计较了。

因此,只要老师一提到此事,爸爸肯定给大成换新的,生怕老师找他们爷俩的麻烦。弄得老师对待孩子的这个不良习惯的教育问题上破费脑筋。

看着这些随意浪费,一点都不珍惜学习用品的孩子,不禁让我想起了一篇报道,那是一个老师领着特约小记者们去偏远贫困山区采访,在那里同学们采访了一个被“希望工程”救助的女孩子。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贫困的孩子连正经的书包都没有,而那只用两块旧的碎花布缝制的书包已经用了5年,而且已经又缝补了好几次,但女孩依然珍爱它,即使在下雨的时候,也要把它藏在怀里,不让书包淋湿;不仅如此,这个女孩从来没有用过橡皮,当小记者把自己的橡皮送给她的时候,那个小女孩竟然欣喜若狂,并因为橡皮有香味而想舔舔,女孩的这些自然反应,让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富裕”孩子,不禁为之汗颜,生活在大城市的他们从没有那么爱惜过自己的书包、文具,他们可以随意更换书包、随意拿书包当垫子、把橡皮切成小块,相互砍着玩,而这一次的亲身体会,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不起眼的文具,虽然廉价,但是对它是否爱惜则体现了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这也说明,生活上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上的贫瘠。因此,珍惜和爱护文具会养成孩子良好的节俭习惯,而这种好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

禁止浪费行为,杜绝攀比心理

由于时代的发展,城市里的孩子家庭大都比较殷实,即使有些家庭并不富裕,但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要求和需求也都有求必应。这就造成了孩子没有节省的概念,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对学习用具更加不懂得珍惜。

造成孩子们这一浪费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尤其是小学生,使用和保护学习用品的能力比较低,由于使用或者管理不当,造成学习用品的损坏;二是,由于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富足,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上的需求和花费不太在意,造成孩子潜意识里缺少“爱惜”的概念,即使文具被损毁还可以换新的,家长对学习用品的不断补充,滋长了孩子不懂得珍惜的思想,从而造成学习用具的毁坏和浪费;三是,现在很多孩子攀比心理比较强烈,市场上精美、新颖、时尚的学习用品吸引着孩子们的青睐,因此常常想方设法让家长购买,不惜毁坏以前的物品,来满足自己好玩、虚荣、好炫耀的心理。

因此,老师和家长面对孩子不珍惜学习用具的不良习惯,一定予以纠正,及时对孩子进行珍爱学习用品的教育,坚决杜绝孩子这种浪费行为。

学校老师教育,家长积极配合

在教育孩子珍惜学习用品,培养良好习惯上,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共同教育纠正孩子这一不良行为。

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和家长就应该重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的条理性、计划性,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文具要整理整齐,轻拿轻放,教科书和作业本要保持整洁,用完一本,收藏一本,不能随意损坏这些文具和书。还可以编个爱惜学习用品的歌谣,让孩子来唱,以时刻提醒孩子要爱惜学习用品。家长还可以通过故事,或者观看有意的影片,来教育孩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让孩子懂得这些学习用品来之不易,不能随意损坏和浪费。

在学校里,老师可以针对孩子浪费和不爱惜学习用品这一行为展开主题班会,让孩子在班会上了解学习用品的由来、制作、材料等方面的知识,讲授世界伟人爱好学习,珍惜学习用品、勤俭节约的故事,让孩子明白节俭是一种美德,而浪费是可耻的行为,让同学们从中受到教育,从而养成珍惜学习用品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