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拥有一个家,一个能够休息的地方,一个能为你遮风挡雨的地方。你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呵护,得到温暖,得到亲切,得到爱意,可是你是否仔细留心过你的家庭的变化,你对自己的家庭是否心存感激?如果你有了这种感恩的心情,那么,你就可以使自己的家庭变得更加美满。
1.爱父母,就像他们爱我们一样
一个人只有知道爱别人的价值,才能知道爱自己的原因。
对父母的爱是人人应当特有的,否则就会把自己弄得冷酷无情。一个人如果冷酷无情,什么蠢事都有可能干出来。
在曾经的岁月里,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多少个光辉灿烂的黎明,多少次艰难曲折的拚博,多少次喜获成功的欣慰,我们怎能忘记给予我们生命的父亲、母亲,怎能忘记他们的养育之恩、关爱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父母的岁数不应该不知道,我们因此可以庆祝寿辰,感到高兴,同时也因父母越来越老感到担忧。父母是我们的起源,父母就是道,爱父母就是爱道,就能得道。
绝大部分人都只记得自己的生日,记不得父母的生日,这是不对的,自私的。小孩子经常向大人吵闹:“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给我买生日蛋糕呀?”
父母就会告诉他(她):“等你过生日,爸爸妈妈就给你买。”
于是小孩子高高兴兴地等待自己生日的来临,无疑这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他们显然忘记了父母也会过生日,好像父母从来就没有生日,或者说父母的生日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我们在一个人的生日晚会上突然问他(她):“请问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吗?”
情况一定会非常尴尬,因为这位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高兴得要跳起来的人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这样的问法是不讨人喜欢的,大煞风景,主人家不喜欢这样的客人。但是对不起,想这样提问的恐怕大有人在,只是大家都没敢说出来,等到这一天有个冒失鬼终于把这个尖锐的问题提出,将会得罪一片。
这个真实的普遍情况揭示了:
一、人是自私的。
二、人容易忘本。
三、人不希望别人来点醒他(她),否则会很不愉快。
这三个问题归于一点,都指向了人性恶的一面。
有人曾说过,孩子是最大的暴君,他(她)把父母的青春、精力与钱财全部吃光,从不手软,稍有怠慢就委屈得不得了,一旦长大就远走高飞,不顾父母生死。
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仔细想一想,这话不无道理,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这在我们身上也或多或少有些。
哲人指出:人应该具有悲悯情怀,要像疼孩子一样疼父母。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是一位学问、德行都非常出色的人,是继承孔子的学问而传于后世的伟人。曾子将去世的时候,召集所有弟子,说:“现在我可以放下重担了。”弟子们都听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就问:“老师,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于是,曾子说:“自古以来有句话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为了做到这句话的含意,一生小心翼翼地活过来了,但是现在要面临死亡,终于可以放下重担了。”一说完,曾子就静静地闭上了眼睛。弟子们都低头行了礼。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曾子为了孝敬父母而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尊敬父母的孝心。
儒家认为,“孝”是伦理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爱心的、讲文明的人。重孝道的家庭,亲情浓郁、关系牢固;反之,必然是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容易解体,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不重孝道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正像李光耀指出的:“孝道不受重视,生存的体系就会变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会因此而变得粗野。我们不能因为老人无用而把他们遗弃。如果为子女的这样对待他们的父母,就等于鼓励他们的子女将来也同样对待他们。”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上讲:
“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顾。”
儒家则直接说不孝之人是“畜牲”。
孔子说:“孝悌,人之本也。”这样就把一个“孝”字放在了所有价值之上。做人的根本是做好自己的子女身份。
此言并非只是一句伦理说教,而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关乎我们一生成败,不可不知。
人从哪里来?
人不是从天地宇宙这些空洞的地方来,而是从父母那里来。
父母是实实在在的人,是我们看得见的世界本原与起源。
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推动力。
父母就是我们的宇宙。
这样看来,父母的意义真的是大得不得了,他们先我们而存在,他们让我们看到我们出生前的情况,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宇宙,展示了生命长河生生不息。
父母就是道。
我们的全部生命得之于父母,我们的欢乐与父母息息相关。
这并不是抽象意义的息息相关,而是实实在在的相关。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孝心与爱心,他(她)就会在静下心来的时候仔细看看父亲或母亲的脸。
这是一张怎样的脸啊!
给人触动最深的就是他(她)的苍老。苍老表明老人家饱经沧桑,并且正在沧桑中老去。父母的死亡是无可避免的,这预示着我们的起源终将湮灭在时间的统治下。而父母在未死之前,他(她)的脸上便会向我们透露出一些或隐或显的生命信息。这不是别人的脸,这是生我们的本体宇宙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父母的脸如此凝重,每时每刻都在给我们作明白的言说。
给人触动同样深刻的是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长得与父母几乎一样。如果抹去岁月的痕迹,再消失性别特征与胖瘦这些细节,我们将发现两代人之间其实毫无差别。一个老祖母看她的儿子与看她的孙子是完全一样的,在她心中,这两个人是重叠又分开的图像。
我们都像我们的父母。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种铁的定律,永恒不变,它还意味着这个世界具有稳定的持续性,绝不因突变与变异而丧失本原。这就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幸福的基础。
我们像父母,这说明两者之间有同一性。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对父母好,才能真正对自己好。因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就是父母。就这么简单。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些话都是至理名言。
人别在失去时才知道拥有。
孔子生下来父亲就死了,十几岁时母亲又死了,对母亲的无限追恋,对父亲的无限渴望使他深刻了解父母对人类成长的重要性,这是本源与本原,绝不可舍本逐末,绝不可本末倒置。
很多人离开家乡去外面打天下,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成功,都无一例外地蹉跎了岁月。他们或因成功而忙碌,“没有时间看父母”;或因一事无成而羞于见爹娘。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而又残酷无比的普遍现象:
他们一去无回,等终于哪一天回到家中一看,父母老了,病了,甚至死了。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这时才知道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做子女的就应该多爱父母,多想父母,多看父母,“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个“孝”字,将一个人的人品高下昭然揭示。
一个人如果坏透了,无恶不作,但知道孝敬父母,我们仍将他当人看。
一个人如果名声好得不得了,对谁都好,偏偏对父母不好;事业有成,偏偏忘了根本,那么这样的人不值得交往,应该把他驱逐出“人”的概念,让他在痛失所爱时知道什么是悔恨。
爱父母才能爱自己。在哲学家与科学家看来,每个人与他的父母其实比想象的更接近,父母揭示我们的命运,因此对父母好不仅是回报,更是为了做好自己。
2.人都有父母,人都应该有孝心
当我们走出父母的家庭,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时,父母也因为养育我们,耗尽了生命的心力,进入了老年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尽孝心了。
爱心是不分年龄大小的,孝心也是如此,一个人再老,只要他(她)的父母在,就永远是儿女,那么孝心就该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辉。而没有孝心,对父母甚至失去良心那怕一时失去良心都是不能容忍的。
孝心就是子女将人类天性中的一点敬爱献给父母,通俗一点说,孝心就是让父母宽心,少让父母操心、担心,常常看望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带给父母快乐。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之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就是因为其中表现了一种真挚的深厚的孝心。
任继愈先生不久前写了一篇文章《谈谈孝道》,其中谈到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他认为:“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到社会治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
其实现在社会,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好好地爱惜自己的身体,好好学习,积极上进,经营好自己的事业,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就算是尽了孝道。
现在有些人经常议论,他们与自己的父母容易闹矛盾,说父母越老越糊涂,脾气越来越怪。其实这主要是不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因而互不理解难以沟通。
要能够与父母和睦相处,孝敬老人,就必须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都有哪些心理需求呢?
(1)自尊需求。随着年寿的增高,有些老人不服老,但又有点怕老,逐渐变得多愁和敏感起来,往往担心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否能得到社会和子女应有的肯定和尊重。这时他们的自尊心比其他年龄的人,比从前更强烈。
(2)依存需求。老人在退休以后,时间闲暇,希望找人聚聚,聊聊天,从子女那里听点消息,丰富一下自己的生活。
(3)文娱需求。老人的文娱需求也有别于年轻人。如爱看京剧或戏曲,对流行歌曲有的不愿意接受等。
(4)求助需求。一旦进入老年期,健康状况尚好,他们还可以承担一些家务,子女当然也十分高兴。但是,随着老年人生理状况逐渐老化,老人的求助需求增加了,渐渐对子女的要求多起来。
了解了老人的需求,作为子女就不应该责怪老人性格古怪,应尽可能地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
第一,应该尊重老人,不论老人的经济状况如何,有没有能力主持家务,家里有什么事情都要主动征求老人的意见,要让老人觉得自己很重要。同时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尊重老人,给老人与孩子在一起的机会。
第二,应该经常主动地与老人交谈,节假日有时间陪老人散散步,尽可能满足老人的需要,也可以与老人开展一些娱乐活动,使老人产生依靠感。
第三,老年人随着年龄老化,有些事情就无力承担,子女应该主动地去帮助老人。
逢年过节或者到老人的生日,大家在一起聚一聚,庆贺庆贺,给老人做些爱吃的食物,买些小礼品,尽可能让老人过得快乐一些。
如果能够这样做,老人心情快乐了,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脾气就会随和,性情就不会古怪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老年人普遍具有的暮年悲哀之感。子女应该给老人带来青春,带来活力,带来热情,给老人一种精神安慰,使他们忘掉自己的年龄,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
为了处理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发扬家庭孝道,我们必须明确现代社会孝道的三条基本原则:合情合理合法。
合情,即子女行孝应以爱心为本,以感情为重,设身处地尽量为父母着想,对父母行孝,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人类天性的表现。
合理,即子女行孝应适当地运用理性,考虑事实,要讲道理,不因为眼前的利益影响长远的家庭荣誉,遇事不冲动,不以小害大。行孝应量力而行,不宜铺张浪费,尤其不能因为行孝而自残自虐自贬,否则就成为封建孝道。
现在有些人在外地赚了钱,衣锦还乡,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尽自己的孝道,父母在世时,就为父母建造墓穴,预设灵堂,大做道场,挥金如土,就为了得一个“孝子”的名声。这实在是封建迷信、愚昧孝道,是我们今天应该否定的。
合法,就是子女行孝不应该违反现行法律,不应该因为孝敬父母,有犯法的行为。父母决不应该让子女违法行孝。父母如果要子女违法尽孝,子女应该好言相劝,不可以孝害人,以孝误国。
一个人是不是孝顺,表现在行为上,不一定是锦衣玉食奉养老人,不必大张旗鼓做给外人看,只要能做到养亲、悦亲、念亲就足以感化人心,值得大家称道。
养亲,这是子女最基本的孝心,也是子女的天职。从古到今,奉养父母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即轮流奉养、固定奉养。
轮流奉养是已婚子女依次奉养父母,由长子开始轮到幼子,周而复始,时间长短以均等为原则。
固定奉养是子女分家后,父母固定在某一子女家居住,其他子女按月付给生活费。父母有财产,以其收益付给担任固定奉养的子女;父母没有财产,就由固定奉养的子女承担抚养费用。由哪个子女承担固定奉养由父母自己的意思自己决定。
悦亲,就是让父母亲高兴,不让父母忧虑、恐惧、生气、发怒。常常让父母亲高兴,可以增进父母的健康。这是大孝之道。无论我们的环境、事业逆顺、失意还是得意,都不应该在父母面前大悲或大喜,要注意克制感情,不要流露哀伤、忧愁、怨言,不要增加父母的心理负担。爱父母所爱,敬父母所敬,讳父母所讳,行父母所行,只要让父母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安度晚年,就是最大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