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观于细微 察于无形:洞悉他人的内心世界
21507200000031

第31章 期之以事——待人处世显人心(5)

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道德高尚的君子,也有势利卑鄙的小人,人们之间发生冲突摩擦是难免的。但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冲突摩擦,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有的人心胸狭窄,一点小的冲突也会上升为大的矛盾;而有的人则心怀宽广,容忍为先,善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人们觉得他易于接触,因而朋友众多。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因此,考察朋友之间是否有良好的友情,就必须看他们之间是否相互尊重。尊重就是,人们对一个人品性、才识所作的肯定和赞誉,以及由于这种肯定和赞誉而生发的:不可轻慢的情感。尊重是一种对他人的宽容,是一种微笑的大度。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说明他的修养不够。

平时,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那些尊重别人、维护别人人格尊严的人最受大家的欢迎,而那些对他们满不在乎、不尊重他人的人,别人对他也会满不在乎和不尊重。

《圣经》上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这句话的意思是:施怨不在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害了别人的心。这句话道出了交友之道的微妙。

有时候,一个人若破了点财,丢失了一些金钱,尚还无关紧要,而一旦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则无法预测他的行为了。金钱上的损失犹可补偿,而心灵受到的伤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痊愈的。或许,当你说出了一句话,本身并没有存心伤人的意思,但是这句话在别人听来,是那样的刺耳,他听后,仿佛要疯狂。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不定你会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与亲密的朋友分道扬镳。

中山是战国时代的小国,一次,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正巧羊羹不够,无法让全场的人都喝到。司马子期因没喝到羊羹而怀恨在心,他跑到楚国,用计劝楚王攻打中山。楚是强国,中山轻而易举被攻破。国君外逃时,发现有两人拿着武器一路保护他,他问这两个人来干什么,二人答道:“我父亲因您赐他一盘食物而免于饿死,他去世前叮嘱,要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报效您。”中山君听罢,感叹说:“给的东西不在乎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深浅,却在于你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一盘食物得到两位勇士。”

这则典故说明朋友的自尊伤害不得。在办事过程中发生一些争执,双方都要顾及对方的自尊心,给对方台阶下,不要动不动就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亦乐乎,影响了双方的感情。而以尊重对方为处事前提,朋友的友情才能够,得以维持,朋友也会认为你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事情也才能办得顺利。一个人如果与朋友都不能做到相互尊重,那与别人就更是做不到了。

宽容使得友情牢固。因此,体察朋友之间的友情时,就必须看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可以相互包容的宽容之心。

有些人对别人对他的好处视而不见,对他的不利却耿耿于怀。殊不知,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程中才能才能自由翱翔。

有一次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个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就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与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就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之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说:“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宽容是一种心理平衡。有一句话说的是: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狼狈不堪,不值得。宽容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方法十三:看他做人是否守信

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守“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训导古已有之,而且,古人早把能够守信的人叫丈夫,不能守信的人自然就被视为小人。期之以事,既可通过实践检验一个人的才能和诚信,也可检验自己识人是否正确。

《诸葛亮·知人性》:“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是说:和他约定事情而察看他是否诚实、守信。

春秋时,赵筒子有两个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他在确立继承人时,拿不准定谁为好。于是,便将写有训诫言辞的两个竹简分别交给兄弟俩说:“要认真地学习牢记。”三年过去之后,就对兄弟俩进行了一次考问。结果,大儿子伯鲁一问三不知,连竹简也不知丢在什么地方了。而小儿子无恤却背诵得滚瓜烂熟,竹简保存得完好无缺。于是,赵简子认识到小儿子有才德,便将其立为继承人。这就是后来的赵襄子。

“仁、义、礼、智、信”虽然是旧礼教所规定的人们必须奉行的封建道德标准,但任何时候知人识人必须考察和掌握被认知者的诚实可信程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谎话连篇、阳奉阴违、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人无论如何是不可依靠的。无论是合作共事还是交友谋才,一个不能真心实意忠于对方的人,任何人都是不应该信任他的,只有经过多次测试,确实言出必行的人,才是可以信赖的。

秦时,张良亡伞躲藏在下邳一带。有一天,信步闲游,路过一座小桥,有个穿黑衣服老头子来到张良跟前,故意将自己的鞋子踢掉在桥下,对张良说:“小孩子,下去替我把鞋拾上来!”张良很吃惊,本想将这老头殴打一顿,但又看到是个老人,便强忍怒火,下去把鞋拾了回来。

谁知这老头又说:“把鞋替我穿上。”张良觉得既然已把鞋给他拾回来,穿就穿吧,便跪在地上将鞋给他穿上。老头毫不客气伸着脚让张良穿好后,笑着走了。张良很惊讶,瞪眼看着老头走去。老头走出有一里远的地方,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小孩子可以教育呀!五天之后天亮时,在此等我。”张良觉得很奇怪,跪着答应说:“行”。五天后天亮时,张良去到那个地方,老头已经先到,很不高兴地对张良说:“与老人约定时间相会,为什么要迟到?”说着起身便走,并告诉张良:“再过五天早点来会面。”五天后的鸡鸣时,张良又去那个地方,不想老头又先来了,再次发火对张良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等到第五天时,张良不到半夜时就去到那个地方,过了一会儿,老头也来了,高兴地说:“应该如此。”并拿出一套书交给张良说:“读好这套书,可以作帝王的老师。”说罢就走,再也没出现。张良等到天明看这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后来,张良投奔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建立汉王朝立下了不朽功勋。

这个故事中的黄石公就是以穿鞋这一点事,探知张良是个能恭谦下人、礼让老人的人,才赠给宝书的。

看一个人守信与否,可以断其人是丈夫,还是小人。不守信誉的人与好友约定相见,经常迟到,但和客户谈生意时,却一定比对方提前。这样的人总认为彼此既然是好友,守不守时没有关系,殊不知,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大错特错的。

马来西亚文人朵拉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答应不是做到》。作者在总结人门的应酬交际活动时,提出了人们在交往中的一种不诚实、不信守诺言的现象。这类交际者“承诺时,态度看起来非常诚恳,随着时间漂移,往往把说过的话当成风中的黄叶,霎时便无影无踪”。时常用自己的心去度朋友之腹,结果得到的是自己的误解。也用不着去埋怨被谁给欺骗,欺骗自己的其实正是自己。

据(庄子·齐物论)记载,有个养猴人对他的猴子说:“我早上给你们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觉得势头不对,嗷嗷直叫,呲牙咧嘴。养猴人马上又对猴子们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个栗子,晚上给三个,怎么样?”猴子就高兴起来了。这些猴子的高兴大概只是暂时受蒙蔽所致。天长日久,聪明的猴子自然会悟出主人的狡诈和卑鄙,从此不再相信他,而且仇恨他。那时候,养猴人可就要自认倒霉了。朝三暮四式的狡诈,必然最终失信于人。

失信于人,不仅显示其品行不端,人格卑贱,而且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顾短暂不顾长远的近视行为,终将一事无成,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失信于人,大丈夫不为,智者不为。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处处说话都不算数。他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大人对小孩,对妻子对父母,对同事对朋友,对上司对下属,对名人对凡人,对老师对同学,对什么人都会说话不算数。

做人之道,大概没有什么比诚笃守信、取信于人更为重要的了。我们看一个人与人交往时,只要他能做到诚实守信,其他方面的缺陷尚且会宽容忍让。反之,若失去了这个根本,我们便可推知此人不可信,是不愿与他共事,也不愿与他打交道的。

方法十四:看他如何对待上司和前辈

有些待人态度与接物姿势,对一个人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他如果对上司和前辈不很积极,那对你自己也就不会怎么积极,如果他对上司和前辈忠诚厚道,那也就会一如既往对待你。

一个人在工作中,往往因为他与上司之间的隔阂,而使得自己的工作难以进行。能够与上司融洽相处的人,一般认为是把握别人情感,了解他人性格的高手。因为他知道上司并非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难以接近,这道理正如同现在的你不难接近一样。几年前、十几年前,他们像现在的你一样,才刚进入单位,既单纯,又直率,是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能够与上司融洽相处的人,因为他可以把上司跟自己的家长做比较,善于理解别人,把别人放在自己的长辈的位置去看待,这才使得自己易于让领导接受,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父亲在家庭中是好父亲,但到单位后,就像自己的上司一样,变成了鬼脸,就绐人以可陷和难以接受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担负的工作很重,还要挑着家庭负担,所以从这两个方面去对待你的上司,就找到了正确的态度。也就能了解他们就像你父亲一样,原本绝无恶意,也非凶神恶煞,跟你的父亲不同的是,反正他是个外人而已,除此之外,他并无任何特殊的地方。

能够与上司融治相处,他必定是一个善于了解别人性格、善于掌握别人做事风格的人。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的上司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他通常的处事方式如何,他才能超前一步理解上司的意图,避其锋芒,以博得上司的赏识。

前辈和上司不同,前辈与自己没有职位的差距,但是前辈有长于自己的优点。与前辈结交,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谦虚、变通、知礼节等许多优点,这是考察一个人对待他人的重要指数。

前辈与自己的差别不是年龄的不同,而是进入公司时间长短和工作经验多少的不同。在自己的前辈中,也许会有比自己年纪小的前辈。前辈与晚辈之间没有像大学生运动会上划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那样的具体严格。虽然如此,作为晚辈,意识里也一定要经常记着自己是晚辈。

比如,在上司交给前辈一件工作时,作为晚辈如果想帮忙的话,就要试着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或者在上司说:“谁干都可以,把这件事处理一下”时,自己要抢着说,“我来做吧!”这样的主动姿态非常重要。相反,“他虽然是前辈,可年龄与自己没有什么差别嘛!”“我也正忙着嘛!”“什么事都要由晚辈做不是太可笑了吗!”这样想、这样做的话,你和前辈的人际关系是不会很好的。

在工作上经常给予自己提醒和警告的多是前辈。前辈提醒和警告自己时的说话方式和态度,自己当时可能难以接受。可是,前辈能直接给予提醒已是很难得的了。

一位有名的作家以前是某个有名的月刊杂志的编辑。他在回忆自己做编辑的时候说:我非常怀念那个严厉的前辈。一般的前辈在你稍微出错的时候会说:

“年轻人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或“工作经验少嘛,出错是难免的。”只有那个前辈叱责我说:“笨蛋!重做!做到好为止!”当时我很生气,为了证明自己并非无能,为了要干出点成绩来让那个前辈看看,我就拼命地工作。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前辈的严厉对我来说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所以,在前辈警告或批评时,一个人如果可以认识到别人为自己好,能倘然接受的话,这个人则被认为是积极上进,明白事理之人。

在公司中,可以说同事是最知心的人,因此考察一个人对同事的态度与观点,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随和、开朗、谨慎等人格魅力。

事实说明,一个能够与上司和前辈融洽相处的人,他可能是升迁较快,前途较为宽广的人。一个在人生奋斗中,都离不开上司和前辈,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如果把与上司和前辈的关系处理好了,有的群众都会主动靠近你,从古到今都这样,这就是生活的擒王之计。与上司和前辈的关系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