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与全国各地商人打交道:全国各地商人性格与习惯解析
21507600000015

第15章 如何与东北商人打交道(1)

与东北人打交道,首先要对东北人的脾气有所认识。这是与东北人做生意的基础。与东北人做生意决不可小气,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你才能与他们洽谈生意成功,赚足他们的钱。与东北人做生意,一定要摸透他们要面子的心态。要想到东北做生意,没有惊人的酒量是很难在商界立足的。

1.一个统一的标签:东北人

与东北人打交道,首先要对东北人的脾气有所认识。这是与东北人做生意的基础。东北人很有一种集体认同感,黑龙江人、吉林人、辽宁人远没有“东北人”这三个字名气大。从这三个省出来的人,大都自称是东北人,很少以省份称自己的。在“东北人”这个光环的笼罩下,黑吉辽三省的居民们的地域特征甚至被淹没了,在他们的头上,都贴着这样一个统一的标签:东北人。

根据吉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的考证,东北这一说法起源得比较晚,古代不存在这个称呼,至清代这一地区还称关外、边外,而不是称东北。东北一词广为使用是从沦陷时期开始的。

****说,东北与东北人的概念之所以能流行,而且后来为东北人自己接受并沿用下来,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东北各地方言基本统一;二、风俗基本一致;三、抗战时期的遭遇相同;四;地理的封闭性,而且周边都是外国;五、曾经同在奉系军阀统治下。

对此,孔庆东认为,东北地区和东北人作为一个整体出现有着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地理特点上说,东北三省同属东北平原,在地貌上具有同一性。东北三省虽然地域广阔,但各个地区之间没有天然的屏障相隔,互相间同气连声,交流起来比较方便,这使得东北三省从语言到风俗习惯大体相似。从黑龙江的最北端到辽宁的最南端,人们在语言上基本上是相通的,互相之间都能听懂,只有少量的土语例外。文化上的相通使东北三省的人们对“东北人”这一特定称谓有着强烈的归宿感。

从历史发展来看,地处关内的省份由于中央政权的人为划分或军阀割据,很早就确立自己的地域概念。而东北地区地处关外,在古代一直独立于中原的王朝秩序之外。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的行政区划是晚近的事,直到新中国建立,东北的行政区域划分也没有最后确定,当时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还在东北的辖域之内。黑龙江、吉林、辽宁作为省份都是在建国后相当长二段时间以后才正式确定的。传统上,东北地区的人们对行政区划的感觉不强烈,至今仍自觉地将自己定义为“东北”这一宽泛地理概念上的一员。

东北人这一概念存在的一个后果是,这一群体的特征尤其是缺点被泛化了。一个地区的缺点、一个个人的缺点往往扩展到全体东北人身上。结果,东北人成了中国人当中缺点最鲜明的一个群体。

东北人的血统以山东、河南、河北等关内省份为主。但是东北人和关内人(中原地区)是相对独立的群体,他们的差别非常大,并不存在所谓的中原文化主导了关东文化的事实。

从习俗来看,东北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很发达的地区,可以说满洲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并不亚于中原文化对该地区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它的风俗和关内有很大不同,表现如住宿、饮食、衣着、文化生活等等各个方面。有些风俗中原地区也有,这是清人关以后带过去的。因而甚至于汉人把它们当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去过东北的人要到农家院才能深刻体会到这种差别。而且清统治中国达两三百年之久,对其他民族文化上的影响是深刻的,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使汉族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变异,形成的东北独特的风俗人情。

2.讲义气,重朋友

讲义气、重朋友是东北人做生意的准则。

在与东北人打交道时,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别谈钱,一谈钱感情就远了。”尽管这只是一句客套话,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北人重义轻利的心态。一位长期与中国人做生意的意大利客商私下里曾说:“跟上海人谈买卖很累,跟东北人做生意倒挺轻松。南方人精细且斯文,北方人粗放而率直。”

东北人最讲义气,性情豪爽,为了朋友甘愿两肋插刀,把友情看得比命都重要,东北汉子心眼都挺好,交朋友遇到知己能把心掏出来。就说喝酒吧,往往把客人往死里灌,似乎不喝得爬桌子腿,就不够朋友。只要喝透了,没有不能办的事。并且,生意人坐在一起,在酒桌前就不能说不会喝或胃痛。因为好酒的东北人觉得不喝透就是不够朋友;既然酒喝不透,直接推论就是不够朋友。和不够朋友的人办事,还有意思吗?重义气,使东北人在商界获得了值得信赖的好名声,很多人在与东北的商家打交道时,表现得比较实在,容易相处。

因此与东北人做生意,只要会用些感情投资,没有办不成的事。哥儿们义气用事,这是东北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特点。

东北人重义轻利,只要够哥们,够朋友,生意上的事一切都好说;加上东北人出手大方,不似别的地方人斤斤计较,所以一些精明的外地生意人常常在生意场上占了不少便宜。

在东北,一位意大利客商和下里说:“跟上海人谈生意很累,跟东北人做生意倒挺轻松。南方人精细且斯文,北方人粗放而率直。

比如,有位姓李的东北朋友,专程到上海去谈一笔木材生意。对方摸透了他是东北人的脾气,知道关东汉子个个都是好酒量,特意请来了几位酒场高手作陪,主人自己也是舍命陪君子,以东道主身份热情款待。三杯酒下肚,双方便称兄道弟,亲如一家了。一来二去,双方便交上了朋友。

既然是朋友,在谈生意的时候,就不便在价钱上过于计较了。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嘛!”于是,张某便按对方报的价,匆匆地签了合同。

在生意场上,买方和卖方的目的就是金钱交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也进行情感交流,这在生意场上,买方和卖方的目的就是金钱交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就会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使买方觉得卖方诚实可信,卖方也觉得买方有信义,可以信赖,这样双方自然会增加合作的机会。因此,讲义气,重义气,东北商人做生意的这一特色促使许多东北商人成为大腕级的富豪。但是,重义气,虽然使大家不必因竞争伤和气,却与现代商业竞争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迟早要被时代所淘汰。

3.强悍易怒,脾气大

东北人被外地人称为“东北虎”。这似乎已被人们所公认。人们之所以以出产于东北的大型食肉猛兽——虎而比喻东北人,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东北人“人高马大”,吃东西狼吞虎咽。在南方城市餐馆中,人们形成一个印象,凡鸡鸭鱼肉一大桌,啤酒白酒可劲喝的,十有八九是东北人。东北人吃东西很有“虎势”,“猪肉炖粉条子,可劲造”,成为描述东北人的专用语。二是东北人尚武好斗,民风强悍。因此,用“东北虎”来比喻东北人骁勇、强悍的性格是比较恰当的。这是东北人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文化积淀。

在东北城乡,一丁点小事儿,三句话说不出,立刻动手,仅仅拳脚相加还是“文明”的,某些无聊的看客还会觉得没劲。东北人善打架,其他许多地方的人也善打架,这有什么不同啊?但是,只要你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东北人打架是一个“猛”字,一个“虎”字,外地人似乎缺了这两点。比如说,打起架来,东北人一定要就近找到武器。如果地上有砖头,决不会捡土坷垃;地上有铁棒,决不会捡木棒;地上有斧子,决不会捡镰刀,什么解决问题找什么。而在攻击的部位上,也是找准要害:如果能打脸,决不打屁股;如果能打心口,决不打腿;如果能抡拳头,决不抡巴掌。细想起来,其实,这也是符合东北人的豪放性格。

东北人的那股“虎劲儿”在运动场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一看东北人战冰雪,斗严寒,在零下二三十度严寒中,砸开冰块冬泳的虎劲儿,就让南方人咂舌不已,叹称为“勇敢者的运动;看一看辽宁“马家军”的东北虎妞们勇于向世界中长跑的巅峰冲刺的大无畏精神,人们也不得不惊叹为这是英雄虎胆。

东北人这种地域性格在商业活动中也不时表现出来。在做生意过程中,东北商人喜欢吹胡子,瞪眼睛,撸胳膊,挽袖子,天不怕,地不怕,十个不服,八个不惧。解放前,在上海滩上,如果人家听说对方是东北蛮子,大都是要让东北人三分的,因为东北人太“虎”气,惹不起,只好去躲。就是到了现在,与东北人做生意的商家,大都觉得东北人脾气不好,三句话合不来就动口骂人,甚至动手动脚动刀子,有时一句话说不好,弄不好就闹个鼻口流血。

因此,与东北人做生意,首先要对东北人的这股脾气有所认识。这是赚东北人钱的基矗同时,与东北人做生意打交道,必须要诚实不欺,否则就要吃亏。

有这样一个例子。东北某地有一位专做餐饮的大款,在长春开了一家四川风味的餐馆。各项准备齐全后,请了两名四川厨师,每人月工资500元。按照东北人大方的习惯,他先给四川厨师预支了一个月的工资,可万万没想到,就在开张前一天,两名厨师全跑了。这可使这位老兄傻了眼,裁了大跟头。一气之下,他饭店也不开了,带了两个铁哥儿们,坐上飞机直奔成都,找到了那两个厨师的家。这可倒好,那两个家伙风尘仆仆,坐火车也是刚进门。东北的这位朋友便不由分说,一阵猛揍,把两人全都打趴下了,一个劲地求饶。东北朋友竟敢深入虎穴,跑到人家门口去算账,也可谓豪气凛凛,使人为之一叹。这或许就可以概括出东北人的性格,也由此配得上“东北虎”称号。

因此,基于东北人的这一特性,在与他们做生意时,必须不能欺骗或者耍奸,否则,就会触范“虎威”,重者受皮肉苦,轻者以后决没有合作交往的机会了。当然,东北人也承认一点,赚东北人的钱比其他人的钱容易。

也有人说,东北人是大财发不了,小钱又不想赚的主,结果是啥钱都赚不着,给南方人提供了赚钱的机会。而且东北人在顺气的时候,无论做生意还是别人为其服务,他们大把掏钱一点也没有怨言。

因此,熟悉了东北人的这一特性,摸准其脾气,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便可以在与东北人做生意中成为赢家。

4.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

东北人不仅是铺张的好手,而且极不愿意挣小钱。东北人是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与东北人做生意,可以在这上面大做文章。

一位已到了而立之年的哈尔滨人,仍然一事无成,每天却在大张旗鼓地张罗着要干大事,今天要贷款100万,明天要贷50万,后天又不贷了,要白手起家。每天都是从这儿晃到那儿,从那儿晃到这儿,酒喝了不少,话说了不少,牛吹了不少,可最后一件实事都没做。

这些年,东北一下子拥进来许多的外地民工,修鞋、捡破烂、摆小摊、卖小盆、卖小兜,就是抓准了东北人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赚的特性。

东北人眼睁睁地看着人家把钱装进口袋,却懒得动。修鞋嫌丢人,捡破烂嫌丢人,摆小摊嫌钱少,搞建筑嫌太累,似乎没有一件工作符合东北人的心思。

有一户人家,家境十分窘迫。豆腐没涨价的时候,天天靠吃豆腐;豆腐涨价了就天天吃咸菜,过得很可怜。有人问他家的女人,怎么会混到这个地步。她哭诉着说,丈夫的工厂长年放假,开不出工资;他又不争气,置办了个三轮车,出去拉脚,可干不上三两天,就想撂挑子,嫌累,还爱喝点儿酒,摸个麻将。按理说,拉脚怎么也可以每天弄个二、三十元,可他就是不愿干。

按理说,拉脚很挣钱,每天怎么也可以弄个二三十元,可他就是不愿干。有钱不挣,这在南方人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东北的生存条件既不同于江南水乡,也不同于面向黄土背朝天的黄土高原,许多人都知道东北是个饿不死人的地方。只要动弹动弹,就可以弄到东西填饱肚子,这大概就养成了东北人的惰性。

在延吉这座小城,稍微有点钱的家庭,不管什么活,都去找外地的民工帮忙。比如说,把一只煤气罐从一楼搬到五楼,给三元,干不干,如果民工同意就走,不同意再加两元。总之,即使是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也要找民工,所以民工的队伍便不断壮大,而队伍中却不见东北人。

东北人是不屑于干这些小活的,或者说,东北人是不屑于干这样的低贱活的。“三个月挣钱,三个月过年,六个月干闲”,这是以往东北农民的年度循环。因为东北人有“猫冬”的习惯。东北人还有一个特点,冬天不干活。在东北,一些人挣到了钱,一些人还是过的很穷,但不管什么境况的哥们,一到冬天总是喜欢打麻将。

其实,到了冬天,仍然有很多挣钱的门道。但外出干活实在太辛苦,天寒地冻,雪深没膝,虽然能够挣到钱,却不如在家里呆着舒服。

针对东北人不挣小钱和懒惰的特点,聪明的生意人就可以立足于“小”,在日常生活方面动脑筋,赚东北人的钱。

5.豪爽大方

大概与黑土地孕育出来的关东大汉豪爽的性格有关,东北人到外地旅游、经商往往出手大方,不在乎别人算计自己那几个小钱,因此,与他们谈生意时得注意要铺张大方些。

东北人的豪爽耿直在全国是闻名的。所以外地人认为,对东北人只要能顺毛溜,交东北人比交其他省份的人强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