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最好的健康给父母
21508400000031

第31章 动静养生需结合,阴阳平衡两相宜(2)

那么怎样才算是运动的适量?这里说的适量并不是说运动量固定不变,而是在原来基础上恰当地增加运动量。如果运动锻炼没有一定的强度,就引不起身体的适度反应,就不能获得超量的补偿。没有超量的补偿,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不同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决定运动时间和强度,一般在适宜的强度下,每次应坚持运动30~60分钟。

原则三:体育锻炼要适合自己的个性

体育运动项目及运动量的安排要根据年龄、性别、个别的差异进行具体的安排。对于学生,由于各年龄阶段身体成长发育情况不同,运动锻炼内容也需要因年级而异。同时,男女生的生理特点各异,有条件的宜分班或是分组上体育课,女生可增加一些艺术体操、舞蹈体操、体育游戏等项目,以利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基础上,着重进行柔韧性、协调性锻炼,发展形体美。此外,相同年级阶段和相同性别的学生,由于各自身体发育情况、健康水平、原有运动锻炼基础不同,因此对他们的运动锻炼也要有多不同。

原则四:运动锻炼要经常和持久

我们知道,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具有“用进废退”的特点。因此,只有坚持经常有规律地进行运动锻炼,这样的运动养生效果才会明显和持久。尽管我们短时间的运动锻炼也能对身体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一旦停止运动锻炼后,这种良好的影响作用就会逐渐减弱和消退。一次性运动活动可以提高我们的免疫机能,增强我们的抗病能力,但是这种作用会在运动锻炼停止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消失。

因此,我们要想身体得到长久的保养,“一曝十寒”式的运动锻炼是要不得的。对于那些以减肥为主要目的的运动锻炼,更需要坚持不懈,如果刚刚有了减肥效果就停止锻炼,体重极易反弹,不仅不能保持锻炼的效果,反而使身体更胖。

值得提醒的是,经常性的运动要注意以下问题:

1.参加运动锻炼并取得了良好的锻炼效果后,仍需要自觉地坚持锻炼下去,活动的内容、项目和方法可以视情况更换,但是不能停止运动锻炼。

2.常参加体育锻炼,并不是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坚持每天运动,锻炼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安排运动计划,如每周锻炼3~5次等,只要不长期停止运动,就不能保持运动的效果,更无从谈起养生。

3.因气候等条件限制而无法在室外进行锻炼的时候,可以根据现有条件,改在室内进行必要的运动锻炼,即使短暂的变换运动锻炼内容,对运动养生的效果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同时,因学习紧张或工作繁忙而不能按原计划进行体育锻炼时,可以充分利用零星时间进行体育活动。一天进行几次短时间的体育活动同样会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要想通过运动锻炼提高或改善自己的身体素质,必须有足量的运动。一般每周运动锻炼3~5次,每次间隔不宜超过3天,每周不能少于3次。如果条件允许,坚持每天锻炼一次当然更好。

原则五: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讲

运动锻炼的循序渐进是指在学习运动技能和安排运动负荷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进行。不少同学在开始锻炼时积极性很高,活动量也很大,但坚持不了几天,就失去锻炼热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开始活动时运动量大,机体无法很快适应,身体疲劳反应也大,锻炼者受不了这么大的“苦”而停止锻炼;对参加锻炼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只要进行体育锻炼就会立竿见影,结果锻炼几天后,未见明显效果,因而对体育锻炼大失所望;开始体育锻炼运动量太大,身体不适应造成运动损伤等。

针对上述原因,进行锻炼时,要逐渐地增加运动负菏。如身体比较虚弱的人群可以在开始锻炼时先进行散步等运动量不大、强度较小的练习。首先在心理上做好思想准备,锻炼1~2周后,再进行小强度的快走或慢跑,以后逐渐增加走或跑的速度和距离。此外,锻炼者还必须认识到,运动锻炼锻的效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因此,运动锻炼的效果不明显的时候,既不能灰心丧气、半途而废,也不可急躁冒进,而是应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坚持锻炼,以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

散步,让养生变得简单方便

散步,是传统的健身方法之一,也是适合中老年人锻炼的一种最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方式。那么散步有什么好呢?闲散和缓地行走,四肢自然而协调的动作,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运动,加之轻松畅达的情绪,可使人气血流通。经络畅达,利关节而养筋骨,畅神志而益五脏。

散步也是中老年人积极休息的好方法。这种活动性的休息有助于代谢的消除,增加对疲劳器官的养料及氧气供给,加快疲劳的消除。轻快的散步还能收到放松、镇静的效果,治疗神经衰弱、情绪抑郁、失眠、高血压等年疾病。散步还可观赏大自然的绚丽景色,陶冶情操,心旷神怡,可谓养生学中的千古不传之秘。

散步的方法多样,强度不等

散步虽好,也须掌握要领。散步前,应使机体自然放松,适当活动肢体,调匀呼吸,然后再从容展步。散步时背要直,肩要平,精神饱满,抬头挺胸,目视前方,步履轻松,犹如闲庭信步,精神从容和缓,在不知不觉中,起到舒筋活络,行气活血,安神宁心,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之效。散步速度一般分为缓步、快步、逍遥步三种。老年人以缓步为好,它步履缓慢,行步稳健,每分钟约行60~70步,可使人稳定情绪,消除疲劳,亦有健胃助消化之功效。快步每分钟约行走120步左右,这种散步轻松愉快,久久行之,可振奋精神,兴奋大脑,使下肢矫健有力,适合于中老年体质较好者。

散步时且走且停,时快时慢,行走一段,稍事休息,继而再走,或快走一程,再缓步一段。这种走走停停、快慢相间的逍遥步,则适合于病后恢复期内的患者及体弱者。散步地点以选择河边湖旁,公园之中,林荫道上或乡村小路为好,因为这些地方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高。散步时衣服要宽松舒适,鞋要轻便,以软底鞋为好,不宜穿皮鞋、高跟鞋等。散步时可配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以利于疏通气血,生发阳气。

普通散步法慢速,大约每分钟60~70步;中速,每分钟80~90步,每次20~60分钟,属于小运动量。快速散步法用每分钟100步以上的速度步行,每次30~60分钟,尤其是在林中散步,能充分摄入充足的氧气,增强心脏的收缩功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心脏冠状血管、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饭后不宜散步的病人

1.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

饭后散步,尤其在饱餐后快步行走,就容易引起心绞痛的发作。早餐后散步更容易发病,严重者可诱发心肌梗塞。原因是这时的血液具有高凝性,极易形成血栓。正确的方法是避免饭后散步,先坚持半小时左右的休息。

2.高血压病合并脑动脉硬化的老年病人

尤其在服用作用快、降压作用明显的降压药时,饭后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这时散步会加重头晕,严重者出现昏厥、乏力、倦怠等不适应症状。

3.严重糖尿病同时合并神经病变病人

这种病人在饭后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故也不宜在饭后散步。

4.胃手术后的病人

这种病也应避免在饭后散步。因为散步将促进胃内容物过快地进人小肠,而引起“倾倒综合症”发生,这时病人会感到腹部饱胀不适,头昏眩晕,或大量出汗。放在饭后应取坐位或半卧位休息为妥。

5.胃下垂病人

尤其是体质虚弱者,亦应忌在饭后散步,否则会感到腹部坠胀难受,甚至恶心呕吐等不适。

6.继发于慢性食道病或食道功能障碍基础上的心律失常病人

这些病人容易在饭后出现房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或阵发性房颤。此病除应注意放慢进食速度和适当减少每次进食量外,应禁忌在饭后散步,以防头晕、心慌等症状的出现。

7.肝炎病人

饭后活动会影响食物在胃内的消化,食物很快进入肠内,肠道难以充分吸收,致使腹胀加重,不利于肝病的恢复。

常玩健身球,祛病又强身

健身球,又称掌旋球、功夫球。《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平时喜欢玩铁球,并推荐给乾隆皇帝,他们均活到80多岁高龄。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养生、抗衰之道在于“通其经络、调其气血”,健身球运动之所以能健身益寿,奥妙就在这里。

从中医的经络学说来看,手的掌心中有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这三条经络与体内脏腑相牵,经络中还有若干行气活血的刺激点——穴位。中老年人边坐谈或边散步时,常用五指拨弄健身球,都能直接按摩、刺激手掌内的三条经络及其穴位,并不断传导到心、肺、脑、肝、肾等脏腑,从而使掌内经络疏通,促进气血流畅,达到舒筋活络、坚骨丰肌、延缓身体机能衰退的作用;还有利于驱除大脑疲劳,排除心理烦闷;对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栓后遗症、末梢神经炎、指腕部关节炎诸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健身球携带方便,经久耐用,指转手捏,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闲暇无事,不妨手托两球拨弄,时顺时逆,时缓时急,时分时合,互相摩擦,球体撞击之声入耳,一定会感到爽心惬意。

人体防衰操

国人对人的形体姿态重视已久,如有“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之说,赞美身材健美者“岩岩若孤松”,“婉若游龙”,等等。为什么要重视人体形态呢?因为它对人体健康、衰老以及精神状态有重要影响。对中老年人来说,衰老往往先表现在形态变化上,人们不是常说“老态龙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