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狼性生存
21509100000014

第14章 运用谋略,出奇制胜(2)

可口可乐问世后,一个名叫凯莱布·布拉伯汉的人把一种叫作“布拉德”的饮料改名为“百事可乐”,向“可口可乐”发起挑战。但“可口可乐”太强大了,“百事可乐”只能远远地跟在后面充当一个“小兄弟”。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兄弟”百事可乐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它发现可口可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在几十年时间里,可口可乐的配方、经营原则,甚至装可口可乐的瓶,都没有任何变化。在亚特兰大,可口可乐的经理们还配合那种古老而又奇特的瓶子推出一种自动冷饮机,投入一枚五分硬币,即可买到一瓶可口可乐。

百事可乐大胆地改变了自己的“包装”,向市场推出一种12盎司的新型瓶装百事可乐,售价也是5分钱一瓶。一时间,亚特兰大城内到处都是“5分钱卖双份”的喊声。面对百事可乐的挑战,可口可乐束手无策,只好大幅度降价。

百事可乐赢了“一局”,“一发而不可收”。它针对可口可乐的“老传统”形象,发动广告大战,把自己描绘成“年轻、富有朝气、富有进取精神”的形象,仿佛喝了百事可乐,人也会变得朝气蓬勃一样。经过这番大张旗鼓的宣传,喝百事可乐成了“新潮流”的代表,而喝可口可乐则成为“因循守旧、不合时尚”的象征,百事可乐的销售额猛。

增,待到可口可乐对此做出反应时,百事可乐已牢牢地巩固了自己的“阵地”。

从那时开始,百事可乐再也不是“小兄弟”了。

美国“七喜”汽水也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它创造了“非可乐”品牌,巧妙地把饮料分成可乐型与非可乐型两大类,自己则以非可乐型的代表出现,从而避免了与行业霸主可口可乐的正面冲突,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在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最终一跃成为市场上的三大饮料之一。

商战中的双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针对对手的弱点巧做文章,使白己的经营更具有特色,轻易就能将对手击败。比如在产品造型、功能或质量上有所革新,或避实击虚,善于钻市场的空当,企业经营就能取得成功。在这方面,河南平顶山棉纺厂做得很成功。

平顶山棉纺厂是一个拥有5000余人的大企业,建厂时债台高筑。国家没投一分钱,全靠个人集资和银行贷款,债务高达4900万元,平均每人近万元。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阳春三月,商品市场飘浮着一团团滞销的阴云。然而,平顶山棉纺厂却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

平顶山棉纺厂为何取得了与众不同的成功?原来,它们善于分析与观察市场的发展形势,找到了市场中存在的空当,之后将热门产品投放到市场上去,获得了巨额利润。

那么,平顶山棉纺厂一是如何钻空当的呢?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三个字:准、早、快。在短短6年时问里,平顶山棉纺厂先后上过19个棉纱品种和9个坯布品种,每个品种钻的都是市场空当。该厂6年回收8133万元,回收率高达171%,相当于赚回了1.71个同样的厂子。经济效益在全省14个大中型棉纺企业中名列前茅。

运用好“避实击虚”战术,实力薄弱的小企业也可战胜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像其他企业一样存在着某些弱点,若能在其存在弱点的方面开发新产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

日本的石桥正二郎开始做丫巴鞋时,经济效益怎么也赶不上一些大厂家。于是,他努力寻找对方的虚弱之处,想以此作为突破口大做文章。结果,他发现大厂家生产的鞋,冬天穿时潮气从侧面渗人鞋内,寒气彻骨。于是,他在鞋下部侧面涂上一层3厘米宽的橡胶,这就有效地防止了潮气渗透,起到了保暖作用。这种鞋子上市后立即呈现出畅销的喜人局面。

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在中东发展中国家参加国际工程竞标活动,在竞争过程中,其以“守约、高质、薄利、重义”为指导原则,最终一举获得成功,顺利进人国际建筑市场。他们是以我国各企业劳动力价格低廉、施工成本低及社会主义企业计划经济为优势,又辅之以友好的报价,才连续中标的。

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人们由于受到从众心理的支配,总习惯盲目跟风,这样往往造成经济泡沫,结果绝大部分投资者非但没能赚到钱,反而弄得血本无归。你如果没能最先发现金矿,挖到第一桶金,就再没有去挖金子的必要了。因为等你再去挖时,前面的人旱已排成了长队;当你挖到金子去市场出售时,你将看到那里到处都是金子,价格比石头还便宜。

大量事实证明,跟风不是一条成功之路。回报再丰厚的项目,随着人群蜂拥而上,很快也会失去竞争力;再普通的项目,只要率先被市场认可,也能创造出财富。

在商战中,聪明的商家都懂得运用“避实击虚”这一策略。总的来说,避实击虚就是:路走空处,货卖缺处;避敌强处,击敌弱处商家用好这一策略,必定无往而不胜。

瞒天过海,在示假隐真中制胜

“瞒天过海”之计的技巧和方法就是,运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动,将你的企图隐瞒在明显的事物中,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蒲松龄先生曾写过《狼》这篇文章,其中讲述一了两只狼智斗一名屠户的故事。为了袭击屠户,在屠户退到草垛跟前时,一只狼假装与他对峙,而另一只狼悄悄转移到草垛后面,想在屠户背后下手,攻其不备。两只狼最后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在与屠户较量时所使用的战术充分显示了它们的智慧。

瞒天过海是狼惯用的战术。瞒天过海,简单地说就是“骗”,但在意义上与“骗”又存在着本质区别。瞒天过海是双方在较量时为战胜对方而使用的一种手段,是斗争双方均不避讳,反而认为是一种包含着高超智慧的战术。

狼在攻击对手时,常常制造某种假象转移对手的注意力,使其或进或退,以达到牵着对手鼻子走的目的。

解读狼性生存之道

关于“瞒天过海”的典故,《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上这样记载: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率30万大军离开长安远征辽东。当到达大海边时,太宗放眼望去,但见沧海茫茫,波涛汹涌,要想渡到彼岸简直难比登天,不由焦虑起来。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他请太宗进人海边的一座彩色营帐,命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一时笙歌四起,美洒飘香。此情此景竟使太宗忘记了忧愁,沉浸在欢乐之中。正在酒酣之际,太宗忽闻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便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30万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即将到达对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叫作“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之计自古就被兵家所用

诸葛亮四出祁山时,司马懿以奸计挑拨后主,迫使诸葛亮不得不班师回朝。退兵之前,姜维问诸葛亮:“司马懿如果趁退兵之机追杀,我们该怎么办?”诸葛亮回答:“退兵时应该使用适当的策略。假如今天撤走一千人,就在营地上设两千个炉灶,明天就设三千个炉灶,后天设四千个炉灶。像这样,每过一天都增加一些炉灶。这就可以迷惑敌人,使他们不敢轻易追赶”

杨仪说:“过去孙膑擒庞涓时,以添兵减灶之法取胜;而丞相现在要退兵,却为何要故意增加炉灶呢?”

诸葛亮说:“司马懿在追杀时一定怀疑我们有伏兵,会让士兵查看我们的炉灶。如果发现炉灶每天都在增加,一定以为我们在增兵,因此就不敢肆意追杀。这样,蜀军就能安全撤退。”

于是,蜀军按诸葛亮的计划退兵。

司马懿得到蜀军退兵的消息后,立即率兵追杀他果然怀疑诸葛亮在途中设埋伏,便亲自带领十兵来到蜀营内查看,让士兵查清炉灶的数量,之后返回本寨。第二大,又派士兵去查看炉灶,士兵回来说蜀军的炉灶比昨天多了不少。

司马懿了解这一情况后,对众将士说:“我知道诸葛亮善用计谋,他果然添兵增灶。我们如果贸然追去,必定中了他的阴谋诡计,不如暂且退兵,再做其他打算。”于是撤兵回营。

后来,司马懿听说诸葛亮在退兵时,只添炉灶,并未添兵,用“瞒天过海”之计骗过了他们,不由仰天长叹:“孔明谋略之高,令我自叹不如啊!”

三国中,在智慧上能与诸葛亮抗衡的只有司马懿。在长期交战过程中,二人对对方了解甚多。诸葛亮对司马懿的评价是“仲达知我”,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我不如孔明”。后人概括为:事前诸葛,事后司马。就本文诸葛亮撤兵而言,诸葛亮虽然在战场上胜了司马懿,但司马懿能用小人在后方胜诸葛亮,结果二人打个旗鼓相当。

在退兵问题仁,诸葛亮非常谨慎,用增灶法瞒过了司马懿。但司马懿也很聪明,不敢越雷池半步。对此有人评价“棋逢对手难相胜,将遇良才不敢骄”。

从常理上说,退兵必须留有少数军队断后,以防对方追杀。这是正规的行军之道在这一问题上,诸葛亮并没有违背常理,但不同的是,他虽以少量军队断后,却要制造假象,实施不同于古人的增灶法。本来对诸葛亮退兵有追杀之心的司马懿,心中不得不怀疑此举是否为诸葛亮的诱敌之策,因此只好采取静观其变的策略,以防自己中计折兵。

诸葛亮安全退兵,正是抓住了司马懿的多疑心理。这也是诸葛亮多次战胜司马懿的惯用计谋诸葛亮有识人之明,这保证了较弱的蜀军在连年对抗较强的魏军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主动地位。

瞒天过海用在商业上,也可起到与军事上相同的作用。

江苏泗洪酒厂每年需要酒瓶1亿只,主要靠回收旧瓶获得。1991年4月,一些收瓶大户趁酒厂处于生产旺季,就联合起来对旧瓶进行垄断,迫使酒厂为瓶子涨价供销科眼见厂里快没有瓶子用了,便决定像其他酒厂一样,把每只瓶子的收购价提高两分。厂长知道这件事后,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竟然叫供销科把旧瓶收购价降低两分,并在降价公告上宣布:本酒厂从今以后一律改用新瓶。接着,又命人把几辆大卡车开到门前,声称明天要去南京拉新瓶子。全厂职工对厂长的行为很不理解,不知道他唱的是哪出戏,都认为厂长做出这样的决定后,厂子将花费更多的资金购买酒瓶。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厂长采取两项举措后,卖酒瓶的大车小车竟然排起长队前来送货。在此后的十多天里,酒厂回收旧瓶500万只,此后售瓶者连续不断,再也没有出现瓶荒现象;而且,在一年内为厂子省下600多万元。对于这些现象,人们纳闷起来:酒厂降低了酒瓶的收购价格,可收瓶大户为何还要争着卖瓶呢?原来,收瓶大户囤积了许多旧瓶,想在恰当的时机卖个高价,但如果酒厂迟迟不收购,他们的货品将积压起来,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如果酒厂真的不用旧瓶,那么他们将赔得很惨。厂长很高明,他以降价、改用新瓶、发动车队等手段制造“不用旧瓶”的假象,掩盖“急用旧瓶”的真相,从而打乱了对手的心理,最终获得急需的产品。

北京长城饭店也巧妙地利用了“瞒天过海”之计达到了它的成功目的。

1983年,中国第一家中美合资宾馆,也是第一家五星级宾馆,北京长城饭店正式开张营业。开业之初,饭店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招揽和吸引更多的顾客。按照通常的做法,可以在中外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但这笔费用十分昂贵,国内电视广告每30秒需花费数千元,一个月下来最少也得五六十万。但由于北京长城饭店的基本客户来自香港、澳门及海外各国,这就需要海外的宣传,而香港电视台每30秒钟的广告费最少是3.8万港元,若按内地方式插播,每个月要花费几百万元人民币。要是在外国电视上插播,一个月的广告费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最初,北京长城饭店也曾在美国的几家报纸上登过几次广告,后来因为经费不足,经济效益又不好,只得停止这项活动。

广告宣传的形式虽然停止了,但为了继续宣传自己,北京长城饭店在公关活动上始大做文章。

北京市为了解决八达岭长城过于拥挤的问题,对慕田峪长城进行了整修。当慕田峪长城刚刚修复、准备开放之际,北京长城饭店不失时机地向慕田峪长城管理处提出由他们来招待外国记者的建议,一切费用都由北京长城饭店负担。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在招待外国记者的活动中,有一项内容是请他们参观慕田峪长城的新形象,目的是借他们之CT对整修后的慕田峪长城进行宣传。当天,北京长城饭店特意在慕田峪长城脚下准备了一批小毛驴。毛驴是中国古代普遍应用的运输工具,既可用来骑,也可用来驮东西。长城、毛驴这些事物一经被这些外国记者宣传,中国这一东方文明古国就更能增添许多魅力和神秘感。北京长城饭店准备的毛驴,除了一批供外国记者用来骑之外,其余都用来驮饮料和食品。当外国记者陆续来到山顶的时候,主人们从驴背[取下法国香槟酒,在长城上打开,供记者们饮用。长城、毛驴、香槟与洋人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记者们触景生情,纷纷举起相机拍照留念。照片发回各国之后,编辑们也二目生辉,大感惊奇。于是,第二天世界各地的报纸儿乎都刊登了慕田峪长城的照片。北京这家以长城命名的饭店名声也随之大振。

通过这次活动,北京长城饭店尝到了通过编辑及记者的笔头和镜头等形式,把长城饭店介绍给世界各国,不仅效果远远超过广一告,还可节省大量费用的甜头。于是,长城饭店决定举行一次更大规模的公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