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自由成长
21509300000019

第19章 学习“活知识”(2)

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思学习。苏洵经常教育他们,但收效甚微。有一天,苏轼和苏辙在院子玩耍打闹时,苏洵故意“躲”在他们能看得见的一个角落里聚精会神地看书,看到兴致时还会放声大笑。受好奇心驱使的苏轼和苏辙急忙跑过来看父亲看的是什么,而苏洵却故意把自己所读的书“藏”起来,不让他们发现。这可把苏轼和苏辙好奇心都给调过来了,忘记了院子里的蟋蟀,忘记了小蚂蚁搬家,在他们心里只有父亲的那本好看的书。当父亲把书放回到书架时,苏轼和苏辙连忙跑到书架去找那本书,可是书架上那么多的书他们没办法,只好商量哥俩一起找,看看是哪本书那么好看。渐渐地,他们发现读书成了他们的乐趣,开始走向了他们的成才之路。

孩子可能不喜欢读书,这时就需要家长站出来引导孩子读书,并且让他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读书。

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他七岁开始师承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有一次,王羲之看到儿子正在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儿子手中的毛笔,可没抽动,才发现儿子握笔非常牢,他高兴地夸道:“以后你会很有名的。”为了王献之的字更好看,王羲之鼓励儿子苦练基本功。献之就这样每天模仿父亲的字体,光练习横、竖、点、撇、捺,就足足用了两年时间。当他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时,父亲没有说话,母亲在一旁说道:“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用了两年练各种各样的钩。当他再次给父亲看时,父亲仍然没有言语,母亲在一旁说道:“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次花了四年时间练整字。当他把写好的字捧给父亲看时,王羲之只是在儿子写好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母亲看到王献之写的字时,叹了口气说:“孩子你练字好几年了,只有这一点像是你父亲写的!”王献之至此更加苦练写字。后来,王献之通过不断地努力,终于成为了与父亲齐名的书法家。

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首先要求家长做到学习。案例中的王羲之夫妻都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妻子素有“女中笔仙”之称,从专业的角度指导儿子书法练习,更有利于王献之书法的成熟。虽然大多数的家长不可能具有专业的水平,但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学习,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学习。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求学之路,正是从父亲的藏书中开始的。巴甫洛夫的父亲虽是教士,但热爱科学。在他的藏书中,不仅有宗教神学的书籍、民主主义者的革命刊物,还有各种自然科学的著作。父亲的藏书成了巴甫洛夫接触社会知识与学习自然科学的起点,父亲经常从书架中拿出书本让巴甫洛夫阅读,要求她每本都读两遍,并且自己思考书本知识、提出问题、思考答案,只有在巴甫洛夫不会的地方才会指导他。到十四岁时,巴甫洛夫已经把父亲的藏书都阅读完了,这让他知识大增,思想开放。他开始怀疑宗教神学,崇尚自然科学与民主精神。巴甫洛夫在晚年常常带着感激的心情回忆起父母对他的培养与教育。他说:“我总是感激我的父亲与母亲,他们教会我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使我受到高等教育。”

通过共同学习,家庭成员能获得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享受,提高生活的质量。

构建学习型家庭关键在于家长,如果家长能带头克服自身的障碍和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孩子一定会受到影响和感染,和家长一起努力学习。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在于家长营造学习的氛围,身体力行地培养战胜困难、拼搏到底的精神。因此,在学习型家庭里,父母只有起到旗帜的作用,才会引导孩子不断去努力,不致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让孩子与书结伴而行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钥匙,请让孩子与书结伴而行。

书,没有美丽的外衣,却凝聚着智慧;它价值无限,一直被人们视为精神食粮。读书是美丽的,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高尔基曾说过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孩子的生活离不开书,读书可以为孩子搭建与名人对话、与经典为友的平台;读书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读书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成功,让他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纵观古今中外,几乎每个有所成就的人,都与书有着很深的渊源。。

比尔·盖茨自幼酷爱读书。大多数孩子在比尔·盖茨那个年龄段时,最爱看的莫过于童话书和小人书,但比尔盖茨却更钟情于一些成人作品,他7岁时最爱看的书是1960版的《世界百科全书》,经常一读就是几个小时。

盖茨出生在一个和睦、向上的家庭中,家人非常重视他的智力开发和培养。小盖茨一出生,母亲便辞去了教师工作,全心全意地操持家务、教育孩子。她经常陪着孩子一起玩耍、读书,用自己所能想到的一切办法激发孩子的潜质;盖茨的外祖母一直鼓励他尽量多读书,并经常向盖茨提出一些“麻烦”问题,借以开导他的心智。

盖茨的父亲拥有很丰富的藏书,内容涉及到历史、法律、商贸等多个方面。盖茨自幼与书为伴,是书开启了他通向理智世界的大门,为他“以观念制胜”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便在功成名就以后,读书依然是比尔·盖茨最大的爱好。

犹太人在教育孩子时,大多会给他们讲这样一个故事:

大学问家希勒尔自小就有一个伟大的愿望——专心致志地研究《犹太教则》。然而,由于生活的贫瘠,希勒尔没有时间、也没有钱去上学,虽然他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但始终未能得偿所愿。于是,希勒尔便悄悄爬上屋顶,躲在天窗上听课。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为了听课,希勒尔在天窗上整整躺了一夜,待到人们发现他时,他已经被冻得半死了。从此以后,每当有人以“没时间”、“贫穷”为借口不去读书、学习时,人们就会质问他“难道你比希勒尔还穷吗?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要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越任何一个国家,位居世界第一。

美国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曾撰文说,让孩子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它是家长送给孩子终生受用的礼物。让孩子读书既能养成孩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培养他的健康人格,又能为孩子提供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

莫妮可在女儿丽莎刚出生不久,就开始读书给她听。刚开始时,这个小家伙总是喜欢玩弄书皮,揉搓书页。但莫妮可毫不在意,她甚至还让丽莎抱着书睡觉。丽莎长到1岁时,便对图书着迷了。她特别喜欢依偎在妈妈怀里,静静地听妈妈给她讲《雪人的故事》、《快乐的小熊》……丽莎开始学走路以后,她常常喜欢手里歪拿着一本书,佯装着给家里的小狗巴比讲故事。教育学家指出:像丽莎这样样的孩子,她的阅读和学习能力,可能要比其他孩子提前两年半形成。

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孩子随时都能接触到书籍,那么他的阅读兴趣就很容易被激发。在孩子身边摆放不同种类的报纸、杂志、书籍、辞典……是帮助孩子爱上读书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请诸位家长不要将书束之高阁,而应该将它放在孩子们伸手可及的地方,譬如餐桌、床头、沙发等等。久之,阅读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为孩子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是每一个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人父母的我们,理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读书”的环境,一个“爱读书”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外国学者高柴尔斯基以700名科学、文学、艺术、商业领域成功人士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人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家庭背景:他们大多出生于中等家庭;多为长子或独生子女;父亲多为学者、科技人员或文化界人士;家中有着丰富的藏书,父亲或母亲大多具有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过:优秀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如同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如同鸟儿没有了翅膀。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石。帮助孩子亲近书籍,在书的世界里畅游,这些带有灵性的字眼就能为孩子插上翅膀,带着他们去认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