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自由成长
21509300000025

第25章 自主生活(2)

爱孩子不能没有原则

有些家长,尤其是相对年轻的父母,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是毫无原则、过分的、缺乏分寸感的爱。他们对于孩子的一切听之任之,只知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要求,却不懂得为孩子补充精神上的营养,即所谓的溺爱。须知,这种做法很有可能会将孩子宠坏、惯坏,这种”爱“是不理智的。

前苏联早期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在《父母必读》一书中说到:子女固然会因父母给予的爱不足而感到痛苦,但他们同样会因为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感觉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们就会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特点和习惯。

马卡连柯的这段论述深刻独到,它告诉我们,爱孩子不能没有原则,爱不是简简单单地给予,”爱“需要施”爱“者明智地审慎表扬或批评;明智地审慎辩论、敦促、推动和牵引。任何爱的行为都不应靠直觉,而应在深思熟虑,甚至是痛苦之下作出决定。

谈及澳门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人们大多只知道他在事业上的成就,却很少有人知道父母言传身教对于他人生道路的影响。

何厚铧出身于名门望族,在澳门是人尽皆知的何氏家族”五公子“。父亲何贤乐善好施、为人豪爽,在澳门被人尊称为”黄大仙“,母亲陈琼擅长交际、端庄得体、不怒而威,颇受敬重。

陈琼最为人称道的,是她在”相夫教子“方面的高明之处。与一般父母不同,虽然家境殷实,但陈琼从不允许孩子们铺张浪费,她一再告诫孩子们要”勤俭助人、以礼待人“,孩子每有犯错,陈琼从不姑息。

何厚铧小时比弟弟调皮很多,为此,他挨了母亲陈琼不少的打。13岁时,何厚铧远渡重洋,留学加拿大,但每有假期,陈琼都会乘坐飞起前去看望儿子,所以一直以来,何厚铧都对母亲非常孝顺、敬重。

提到何厚铧留学之事,据说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父亲何贤为使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早早就为他们每人准备了一笔钱,但数额并不高,有一个限度。他并没有向大多富豪那样,为出国留学的子女买车买房,而是着力去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每次给孩子钱时,何贤都会告诉他们:钱只有这些,你可以把它花在别的地方,也可以用它来完成学业,这要看你自己的本事了。结果,子女们没有一人辜负父亲的希望,全部将钱用在了学业之上。何家家教之严,由此可见一斑。

何厚铧28岁时,时逢家族危机,他毅然回到澳门,撑起摇摇欲坠的家族企业——大丰银行。31岁时,何厚铧投身政治舞台参政议政,先后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并参与起草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44岁时,他便入主濠江,成为澳门首任特首。

得益于父母严格的教育、正确的引导,何厚铧养成了”少说多做“的踏实作风,依靠自食其力和拼搏奋斗,为自己书写了”传奇“故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严格的家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如果只知享乐,不懂拼搏;只知索取,不懂奉献,孩子的心理永远无法成熟起来,这样的孩子很难在社会上得到立足,严重时,他们甚至会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

在古代,一个孩子从小就恣意妄为,而他的父母却从不对其加以管束。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因杀人而被判了极刑。临刑前,孩子提出再吸吮一次慈母的****的要求,母亲就真的解开衣襟喂他,他却一口咬下了母亲的****,哭着说道:“当初你们要是早些管教我,我何至于有今日之死!”

孩子判断是非的标准是很模糊的,他们无法独立操控自己的情感或是行为。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放纵,他们往往会脱离道德标准、任意妄为。捷尔任斯基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满足他们的任性要求,他们长大就会堕落,成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爱不应该是盲目的。

确实如此,盲目、毫无原则的爱,只会使孩子迷失方向,为人父母,我们理应“严于律子”。当然,“严于律子”并不等于过分的约束孩子,我们应该将“爱”与“理智”相结合,从而引导孩子走上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强扭的瓜不甜,尊重孩子的意愿

在家庭中,孩子也是重要的一个成员。当遇到事情尤其是和孩子密切相关的事情时,父母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

意愿是指一组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向着目标、沿着既定的路径持续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人的意愿一旦受到压制,自由就会受到伤害,情绪就会受到影响,自尊心、自信心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因此产生偏激心理。

某日,爸爸对莹莹说:“爷爷、奶奶想你了,明天我把你送过去,你在那里住半个月,好好陪陪他们,但不许调皮,一定要听爷爷、奶奶的话,知道吗?”

听了爸爸的话以后,莹莹感到非常不舒服,她大声反驳道:“为什么要把我送走?我不去!”

“不去不行,爸爸、妈妈已经答应爷爷了!”爸爸的口气严厉了起来。

“为什么你们不问一下我原意不原意呢?我不要去爷爷家!”莹莹哭了起来。

“大人决定的事还用得着征求你的意见吗?你懂些什么?告诉你,你同意不同意都得去,这件事我和你妈妈已经决定了!”爸爸的怒气更盛了。

第二天,莹莹不可避免地被送到了爷爷家中,她顿时产生了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她在那里淘气、哭闹,她开始憎恨起自己的爸爸妈妈了……

相信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家庭都曾有发生,但家长们很少会去思考,他们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对此,我想提醒各位家长认清一点——尊重孩子的意愿,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一种尊重,是对孩子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一种赏识,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径。如果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反过来也会尊重父母。只有在父母想了解孩子的想法时,孩子才会大胆地告诉父母。

1996年,一位身无分文的美国青年,对电子商务产生了兴趣,并下决心要在该领域一展宏图。但首期投入资金从哪里来呢?这时,父母的模样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之中。“爸爸妈妈还有30万元的养老金,何不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这样想着,青年向父母道出了自己的心思。

青年的父母在听闻儿子的想法以后,只是略作商议,便将钱给了他。他们对儿子说:“我们对互联网知之甚少,更不明白什么是电子商务,但我们了解、相信你——我的儿子!”

这位青年就是如今拥有105亿美元个人资产、声名显赫的亚马逊书店CEO——贝索斯。

诚然,贝索斯的成功不能完全归功于他的父母,但父母对于自己的信任、尊重和支持,无疑赋予了贝索斯无穷的精神力量。

其实,很多父母确实也想尊重孩子意愿,但又不知从何入手。那么,我建议您不妨阅读一下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的家教故事。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民主家庭,父母从小就非常尊重他的意愿和想法。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父母只是给富兰克林提供一些建议,并不对他加以干涉。这不仅促进了富兰克林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使他从小就显得非常有主见。

富兰克林的母亲——萨拉自儿子出生以后,就开始写日记,20年从未间断。她在日记中,记载了很多母子间的小故事。

一次,一家人共进早餐。调皮的富兰克林将牛奶杯边沿咬掉了一大块,妈妈立刻将他推出餐厅,从他的口中掏出碎玻璃,并严厉教训了他一番,这才让他从返餐桌。可是,小富兰克林又拿起刚换上的牛奶杯,眨着调皮的眼睛佯装去咬。妈妈大怒“富兰克林!你的顺从哪里去了?”“我的顺从已经上楼去了”2岁半的小富兰克林郑重回答。

这件事发生以后,萨拉经常自豪地对身边人说:“我们家富兰克林是德拉诺家族的人,根本不是罗斯福家族的人。”

幼年时的富兰克林金发蓝眼、鼻梁端正,非常的英俊、帅气,颇招人喜爱。妈妈萨拉很喜欢儿子这头金色的卷发,并喜欢用各种服装来打扮小富兰克林,但富兰克林对于妈妈的好意却从不“买账”,不止一次向母亲表达出自己的不满,可敬的是,萨拉并没有强迫孩子听从自己的安排,她选择了尊重孩子的意愿。

对此,萨拉是这样解释的:我们从没想过对他施加影响,干涉他的喜好,或是按照我们的想法规划他的人生……

富兰克林在长大以后,逐渐产生了剪掉卷发的想法,尽管萨拉对儿子的这头卷发偏爱异常,但她最终还是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萨拉坦言:我确实很喜欢富兰克林漂亮的卷发,但我们的目的是将他培养成独立自主、且又有责任感的人,显然,波浪式卷发与这些品质并不相匹配。

富兰克林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情,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予了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这对于富兰克林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家长过分干涉孩子的自由、压制孩子的意愿,要求孩子以自己心中的既定模式去成长,往往会适得其反。作为家长,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放下架子去了解孩子,去剖析他们的想法是对是错,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一份尊重,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当然,如果孩子的意愿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违背了某种底线,也绝不能姑息迁就,要及时出面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