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自由成长
21509300000029

第29章 节俭,自食其力(2)

卢梭认为,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适应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锻炼身体,发展人的心灵。卢梭最推崇手工劳动,认为它最自由,最近于自然状态,最独立,不受人束缚。现在,有些孩子的家庭很有钱,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给孩子准备买好了房子,孩子会因此感到十分自豪,心中并无一点受人施舍的不快。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这样只能让孩子产生无功受“禄”的思想,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就会心存坐享其成的想法。孩子其实两手空空,那些所谓的“财富”,也完全属于自己的父母。可是,他们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有多少资本交代给自己的下一代?

科学家居里夫人虽然爱女之深,但她的给予女儿的爱却是一种理智的爱。在生活方面,她对女儿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常常说这样一句话:“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许多成功者每每谈起自己的经验时,基本上都有从零开始,从贫穷起步的深切体会。穷固然不好,如果你想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要尽早地自己去劳动,去开拓。

美国的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被人们称为“石油大王”。由于家教很严,在他很小的时候,为了挣到零花钱,常常在家里做“雇工”。早晨,他早早地来到田里干农活,有时也会帮母亲干一些活。

他有一个小本子,是专门用来记账的。当他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中。然后,与父亲一起结算。在他眼里,这是一件既神圣又有趣的工作,所以做的时候非常认真。更加令人想不到的是,洛克菲勒的以后几代人都严格按此办理,而且到了一定的时候,还要接受检查。如果有人不这样做的话,根本一分钱费用也得不到。

现如今,有许多发达国家,同样也是以非常严格的要求对待在校学习的孩子。日本有不少学生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洗碗、端盘子、商店售货、照顾老人等等,以此赚取学费。一直以来,美国人都十分注重孩子的自主自立,因此有许多七八岁的小孩子早已经成为一个“小生意人”。美国中学生有这样一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所以,孩子们一到假期,纷纷出来打工,在劳动中学会自食其力。

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自食其力,就要从小让孩子体验生活,投入到生活的劳动和艰辛中去,让他们从小就明白: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幸福是靠奋斗争取的。同时,让孩子早日投入到生活中去,有利于他们尽快掌握生活知识,锻炼生活本领,在生活中磨砺品质,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谋生本领需早学

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成人,这就需要一定的谋生本领,如果这时才学习谋生本领,为时已晚。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孩子虽然小,但需尽早学会谋生本领。

一位中学生说:“我一直相信妈妈是非常爱我的,她希望用自己的肩膀为我挡住所有的风雨,安排好每一步路。可是,在她每天为我忙忙碌碌的时候,她不知道,我所有的勇气和自信都丢失在这份特殊的关爱里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父母数不胜数,他们只是一味地疼爱孩子,却不懂让孩子从小就掌握一些谋生的本领。

一个业绩出色的公司老板曾这样说过,他准备让自己即将毕业的儿子先到别的企业里工作,在那里锻炼锻炼、学习一些谋生的本领。他不想让儿子一开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为他担心儿子会总是抱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想法,因而难以学到看家本事。

可以说,这位老板的眼光如此长远,他的做法值得众多家长学习。既然这位老板眼光如此长远,相信他的儿子在不远的将来也会有所成就。家长一定要记住: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学习谋生本领要趁早。因为如果孩子比别人掌握的谋生技巧早,也就说明了他比别人早一步踏上了成功之路。

现如今,人人都知道比尔·盖茨的故事。许多成功者与比尔·盖茨一样,并不全部都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由此可见,知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能力,一个孩子有能力比有知识更值得肯定。

有许多机关、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高学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的,在生活中那些高学历的人,往往被人高看。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高学历的人固然学习了许多知识,但是如果他不能够及时、有效地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处理事物的能力以及工作能力,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合格的人才。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一个人有文凭并不代表他有真正的能力。一个人在学校生活十余年,如果他只是一味地听讲,学习书本知识,从来不注意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那个人的前途实在难以想象!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步入大众化阶段,这说明了什么?大众教育的结果不再只是高级人才的摇篮,将来的普通劳者也会成为将来的大学生。正由于此,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尽早学习谋生的本领,这对于孩子的未来来说,意义重大!

再富也要“穷”孩子

许多父母认为,即使生活再苦也不能让小孩跟着大人吃苦,缩衣节食、省吃俭用也不能苦了孩子。尤其是一些年轻父母,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绝不能再让孩子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吃苦”,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有,否则自己和孩子都会很没面子。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能委屈了孩子——父母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只是父母一味迎合孩子的需求,孩子却往往并不领情,甚至认为理所当然,无形中养成了互相攀比的不良习惯,意志薄弱、不思进取。

孩子终究有一天要长大,要脱离父母振翅高飞,自己去奋斗和生存。如果不从小磨练他们的“翅膀”,锻炼他们的筋骨,当他们长大后离开父母独自闯荡时,面对挫折势必惶恐无助。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是可以杀死孩子的“毒药”。这不可不引起父母高度的警觉啊!

作为一名成功的家长,一定要有“再富也要穷孩子”这一观念,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当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受些挫折,少花些钱,多动动手,逐步增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是对孩子的真爱,是给予孩子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如此,孩子就会感受到生活艰难与不易,珍惜父母劳动成果,激发吃苦进取精神,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是美国石油大王。他拥有过亿的身价,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他的儿子小洛克菲勒子承父业,继续发展家族事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的富翁。

约翰对小洛克菲勒从小就严格教育,尽管他富甲天下,但在金钱上从不放任孩子。在儿子七岁的时候,约翰就开始教他如何对待金钱。孩子每周只可以领到三角钱的零用钱,而且只能用于自己花、储蓄和施舍。每当儿子领零用钱的时候,约翰还会给他一个小账本,让他记录每一分钱的用途和时间,并在周末进行检查。如果孩子漏记了一笔帐,就罚他五分钱,而记录无误则可以得到五分钱的奖励。约翰还曾经亲自教儿子缝补衣服,并告诉他,这种事并不只是该让妇女去干。

洛克菲勒家族家财万贯,为什么如此苛责孩子呢?原因正是约翰所说的:“我要他们懂得金钱的价值,不要糟蹋它。

澳大利亚属于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他们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的教育理念。理由是,娇惯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吃亏。”孩子应当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这是澳洲居民为孩子穿衣时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在澳洲,即使在最冷的冬天,也很少见哪一位家长会给孩子穿棉衣和羽绒服,最多是在单衣外面罩上一套绒衣而已。许多澳洲居民用逆境来培养孩子具有坚强的性格。澳洲的污染小,太阳辐射非常强烈,稍不注意,就会被晒得”皮开肉裂“。然而,走在大街上,却不时见到母亲推着婴儿车在炎炎烈日下前行。其实,车上并没有遮阳蓬,这些母亲是以此来磨炼小孩子的。对此,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良苦用心。

曾有外来者在悉尼一家医院目睹这样的场景:一对夫妻来医院就诊,妻子进诊室去作检查,丈夫便带着两岁的女儿在外面的大厅等候。女儿口渴要喝水,父亲便在身旁的自动售货机上顺手扯了一个免费纸杯,然后进厕所接了一杯自来水(澳洲的自来水经过净化,可以直接引用)递给孩子。其实,这位父亲并不是买不起饮料,他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经理,年薪15万之多,而此刻自动售货机上正出售的可口可乐和橙汁,才不过一元一杯。这种”穷“孩子的现象在澳洲并非个别。每逢给孩子打防疫针的日子这里的儿童保健站便排起长龙。排队中,家长常将不会走路的孩子”扔“到铺有地毯的地上,任其去爬、去滚,绝对看不见一哭就抱的现象。

澳洲人酷爱刺激的运动——冲浪,无论冬夏,父母都常常带孩子去海滩,太小的孩子便光者脚丫自己去玩沙、玩水,稍大一点的孩子便跟着父母下水冲浪。澳洲人”穷“孩子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为未来着想。既然孩子长大后早晚要离开父母,去独闯一片天地,与其那时面对挫折惶恐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摔摔打打,”穷“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孩子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就不可能面对未来的竞争。家长应有“再富也要穷孩子”的意识,尽力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进而变挫折为进取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