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自由成长
21509300000003

第3章 思绪欢畅、奔放(1)

别以自己的愿望代替孩子的需求

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替代孩子的主观需求,忽视了孩子对自由思考、自由创造的渴望。实际上,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孩子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个小孩,非常着急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在100名被试者中竟然只有两个人答对。后来,向一个三口之家提这个问题,父母没有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按理说,对于这样简单的问题,成年人应该一下子就可以答出来。可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么,成年人为什么会不如孩子呢?因为在成人的观念里,公安局长理应是男的,在这一前提的影响下进行推想,自然就找不到答案了。相反,小孩没有这方面的束缚,思维没有受到思维定势的限制,所以他们能够很快想到正确的答案。就此而言,家长不应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而应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激发出潜在的创意力。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是希望没完没了的进行下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心理需求现象,只有在达到它的阀值时,我们才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事实证明,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在一种持续的兴奋中完成的。

我们经常听孩子们说,爸爸妈妈总是逼着我学这学那,一点儿自由都没有,真没意思。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备受宠爱,反而会感不到快乐呢?其主要原因在于,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替代孩子的主观需求,忽视了孩子对自由思考、自由创造的渴望。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孩子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爱因斯坦很小的时候,父亲十分喜欢郊游,他们一家人经常满怀欣喜地到野外游玩。爱因斯坦的小妹妹一路上笑声不断,就象一只欢快的百灵鸟;爱因斯坦也十分热衷于这项活动,这里的景色美丽动人,树木高耸入云,松涛如颂歌……这一切都使爱因斯坦流连忘返,但不知从何时起,爱因斯坦变得沉默了。

邻居家的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尽情欢笑,爱因斯坦却很少参与其中。他喜欢默默地坐在客厅一角搭积木,往往一玩就是大半天,然后静静地坐在那里欣赏自己的杰作。

在常人眼里,小爱因斯坦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孩子,甚至有一些大人怀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碍。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他不大会说;另一方面,他总是提出一些有些低能、傻气的问题。幼小的爱因斯坦提出的许多问题,表面看上去无知而令人发笑,但实际上是出自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求知欲。人们根本无法理解,爱因斯坦的小脑瓜里,充满了对这个陌生世界的疑问,几乎没有安静的时候……

一次,爱因斯坦的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由于爱因斯坦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一拿到罗盘,它便爱不释手地摆弄了起来。

一根指北针位于罗盘中间,尖端一头涂着红色,总是指向北方,而且还颤巍巍地抖动着。这只小小的罗盘使爱因斯坦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他轻轻地转动盘子,意图改变指针的方向。然而,不论他怎么样转动那根针,仍然无法改变指针的方向。情急之下,爱因斯坦猛的一转身子,从朝北转向朝南,高兴地想:“这个指北针总该跟着我走了吧?”但是当他仔细一看,发现红色的一端依旧指着北方!爱因斯坦不禁自言自语到:“太奇怪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向父亲请教,但仔细一想,他立即有了答案:“对,这根针的旁边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推着它,所以它能永远保持一个方向。”此后,他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研究罗盘,想在指针周围找出那神秘的东西。在爱因斯坦的童年生活中,罗盘成了他最好的伙伴,这使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

在爱因斯坦的一生中,这件有关罗盘的童年往事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即便在若干年以后,他仍然时常津津有味地谈及此事。后来,爱因斯坦对电磁场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妨做一个这样的猜想——也许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灵感就来自童年时代那谜一样的小玩具——罗盘。

孩子的快乐不一定表现为表面上的欢喜。生活中,当孩子有了“沉醉”倾向时,父母无疑应该高兴才是。因为沉浸于某一件事情时,本身就是一种思考活动。孩子会因此如此不断地思考下去,思维将会达到相当的深度。像这样培养出来的思考力,即使以后孩子把兴趣转向了别的事物,也依然能够发挥作用。在孩子的注意力和思考力还没有到达一定的深度时,就有意去分散他的兴趣,这对孩子的成长绝对没有好处。

孩子最初是在欢快中感觉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而不少家长却剥夺了孩子这种自由思考的权利,用各种各样的学习安排把孩子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占据了,这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害。研究表明,受家长支配、指责太多的孩子,自我激励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受到压制,好奇心受到打击,他们很难发现自我价值。同时,孩子们由于过早地承受太大的学习压力,过早地失去了童年乐趣,没有正常孩子的那种欢乐,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及心理发育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能结构一般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表达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构成,其中思维力是智能活动的核心。也就是说,思维是人类的高级认识活动。

可见,作为家长,采取过于“积极”和“主动”的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活生生剥夺了孩子们自由探索的机会。请每一位家长给孩子一些安静思考的时间,为他们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心灵和思想上的自由。

异想天开,结智慧硕果

驶向成功彼岸,需要的不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更不是“按套路出牌”,它需要是“异想天开”,是思维的跳跃,是敢于从现实中跳出来,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

在孩子的成长路程上,父母们会教他们吃饭、教他们说话、教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兴趣……但是,请别忘了给孩子们上一堂必修课——学会异想天开。异想天开的牛顿发现苹果熟了以后总是往地上掉,而不是向天上飞,后来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假设。异想天开的司马光通过砸缸,实现救人的目的,而不是去比自己还高的水缸中捞人……可见,异想天开确有其过人之处。

尔·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1855),这位数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时至今日,他儿时的故事还在全世界流传着。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他十岁时算数的故事。小学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算术难题:“把1到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等差数列的人,但这些孩子可是才刚开始学算数啊!老师以为自己可以休息一下了,因为他觉得这些孩子会算很长时间。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就已经把石板放到讲桌上了,并告诉老师:“答案就在这儿!”而此时,其他的同学还在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算得满头汗水……

小高斯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怀疑目光毫不在意。考完以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答案都错了。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老师吃了一惊,怀疑是不是自己看错了,要知道高斯只做了几秒钟,他不可能怎么快就算出正确答案吧!高斯的解释终于解开了老师的疑惑。他的算法很简单: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50×101=5050。

“异想天开”使高斯把非常费时的算术题变成了趣味题。

电灯、电影,都是由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的。小时侯的爱迪生就喜欢异想天开。

年仅五岁的爱迪生看见家里的母鸡,总是待在窝里不出来,他就哦……地叫着去赶它,可是母鸡眨了眨眼睛,一动也不动,丝毫不理爱迪生。

母鸡今天怎么不怕我了?爱迪生把母鸡抱起来一看,发现窝里有十几个鸡蛋。太奇怪了,母鸡不是一天就生一个鸡蛋吗,今天怎么这么多呢?他带着满心的疑虑飞快地跑去问妈妈。

“妈妈,妈妈,母鸡今天怎么下了十几个蛋?”

“母鸡不是在下蛋,它是给鸡蛋保温。”

心里更加奇怪的爱迪生不由问道:“妈妈,蛋也和人一样,会觉得冷吗?”

妈妈会心地微笑起来,告诉爱迪生,母鸡是在孵蛋。母鸡是在用自己的身体给鸡蛋保温,等蛋暖和了,蛋里面就会长出小鸡来,长出小嘴,长出小脚,长出羽毛,等长大了就会从蛋壳里“唧唧咋咋”钻出来。

听到这里爱迪生就跑开了,快到吃晚饭了,妈妈也没见到爱迪生回来。心里着急的妈妈就跑出去找爱迪生,却看见他在仓库里坐着,下面可没有凳子,只有草堆。妈妈过去拉爱迪生起来,他说他正在孵鸡蛋,不能起来。原来他也学着母鸡的样子,正蹲在鸡蛋上面孵蛋呢!心里为孵出小鸡兴奋呢!

妈妈为儿子异想天开的想法逗乐了。

由于高斯的打破常规,异想天开,使等差数列在以后的运用中大放光彩。而从小就喜欢异想天开的爱迪生,同样依靠这个指针,在发明的道路上创造了辉煌。

戴尔在15岁生日时,向父母索要的生日礼物是一台电脑,这一条件最终得到了父母的认可,于是,戴尔拥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然而,戴尔似乎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珍惜这份珍贵的礼物,他在礼物到手以后,便迅速为其进行了一次手术,一台价格昂贵的苹果电脑就这样被他解体了。得知此事以后,戴尔的父母真的急坏了,他们以为戴尔毁了电脑,但事实上,戴尔不过是想看看电脑是怎样运作的而已。

到了1981年,戴尔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个人电脑。虽然他当时的商业经验并不足以向人夸耀,但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戴尔已经认定,个人电脑必然会在未来商界掀起一股狂潮。

为了尽可能地获取个人电脑的相关知识,戴尔几乎购买了所有可以增强个人电脑功效的配置,例如容量加大的存储器、磁盘驱动器,更大、更清晰的显示器,更快的调制调节器等等。在当时,很多人都热衷于改装自己的车子,借以加强马力,而唯独戴尔别出心裁,采用类似的方法改装起了个人电脑。每台电脑改装成功以后,戴尔都会把它卖掉。从中获取利润,然后再去改装另一台电脑。不久之后,戴尔购买电脑配件的方式便已由零购改为了批发,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

1982年6月,全美电脑大展在戴尔的家乡——休斯顿隆重揭幕,这不禁令戴尔感到欣喜若狂。那个礼拜,戴尔逃了许多堂课,为的就是去参加电脑展,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

随后,戴尔又购进了一批零部件用于电脑升级,并将成品一一推销给自己的熟人。戴尔深信,如果自己的电脑销量再高一点,即便与那些大电脑公司竞争也是不成问题的。

这时的戴尔已经意识到:电脑领域存在的机遇非常之多。这不禁令他既兴奋又紧张,他的脑海中满是问题:我所掌握的知识有哪些可以加以运用?我还需要学些什么?我要如何才能学到这些?

依据父母的要求,戴尔最终选择了进入大学。开学那天,他开的是自己赚钱买来的白色轿车,车后座上还载着三台电脑……

打破阻碍思维的框架,放飞孩子异想天开的思维吧。毕竟驶向成功彼岸,需要的不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更不是范伟所说的“按套路出牌”,它需要是“异想天开”,是思维的跳跃,是敢于从现实中跳出来,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须知,按前人的路走,永远也达不到前人的高度。

当然,我们所说的“异想天开”,是要求人们从现实中创造出存在但还未被发掘的财富,而不是坐在那里做白日梦。因为没有行动的想象是没有生产力的!

好的思想是成功的源泉,异想天开却是重新组合的好思想,让孩子尽情地“异想天开”吧。

培养、尊重孩子的个性

父母真正关爱孩子,就应该把“培养引导”、“尊重平等”放在首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属于社会,更属于自己。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个有着良好个性的孩子,应具备以下特征:自我扩展能力强,喜欢交朋友;与他人的关系亲密,富有同情心;能够接受社会、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有积极的自我意识,自信心强;对自己的选定的未来和目标能够勇往直前。

个性贯穿着孩子的一生,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和决定着孩子的精神风貌、孩子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