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自由成长
21509300000034

第34章 与他人、社会和谐(1)

培养孩子的“爱心”

爱心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有爱心的人,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充实、纯洁。

善良和爱心,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不知道以同样的爱心去对待别人,长大后有可能成为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一个感情上的“白痴”。自私、狭隘、偏激、甚至冷酷、残忍也许会伴随一生。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只要有能力,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只要孩子快乐开心,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愁吃,不愁穿的贵族生活,殊不知,这样会害了孩子。

报上常有登载,子女不愿赡养含辛茹苦把他们带大的父母,有的甚至把孤寡老母赶出门外,以乞讨为生……这令人心酸的一幕幕,无不让人想起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对孩子溺爱,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无理愿望。当孩子习惯于这种特殊待遇,对父母或旁人的这种牺牲精神就感到理所当然。他们不会感到良心上过不去,更不会去关心他人,而只知道蛮横无理,自私自利。

5岁的尼娜看见妈妈在家里忙来忙去,便问:“妈妈,你在做什么?”妈妈说道:“我正为隔壁的史蒂芬太太烧一盘菜。”“为什么?”妈妈告诉尼娜:“因为史蒂芬太太失去了女儿,心里非常难过,我们应该帮帮她。”妈妈又对女儿说:“尼娜,妈妈因为有你而感到幸福,那你说失去了女儿的妈妈会是什么感受?”尼娜认真思考母亲意味深长的话。第二天,尼娜敲开了史蒂芬太太的门。“有什么事?”史蒂芬太太问道,尼娜说:“史蒂芬太太,我知道您现在还在难过,以后我可以做您的女儿,让您的心早日痊愈”说着,尼娜拿出了一个OK绷带,“粘上绷带,心就没那么疼了。”史蒂芬太太接过绷带,破涕为笑。她弯腰拥起尼娜,泪眼盈盈的说:“谢谢,亲爱的孩子,你帮了我很大的忙。”史蒂芬太太接受了尼娜的善意,她买了一个画框,把尼娜的OK绷带放在画框里,每次看到它都感到宽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的举手投足都会影响到孩子,没有什么比言传身教更有说服力。教育孩子理解他人,礼让他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学会宽容和谦让,在强调自己的利益时,更是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

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让他们懂得付出,懂得在接受别人爱的同时去爱别人,爱社会。贝时璋在回忆自己生活之路时,言语中无不充满了对自己父母的感激,他说自己是把母亲为人宽容厚道的精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郁达夫小时候家境贫寒,学习成绩很好,在县城小有名气,在老师与同学的荣誉与赞扬之中,虚荣心渐长,开始注重打扮,一次开学,郁达夫看到别的同学都穿了皮鞋配校服,非常显眼,自己只能穿布鞋,于是问母亲要皮鞋,母亲对孩子的要求感到很为难,却也没有说什么。毕竟,这个要求在一般家庭中并不算过分。家里原本债台高筑,不能再借钱,不过,为了满足儿子的这个要求,无奈之下,母亲想到了“赊账”。但是她带着儿子走了一家又一家鞋店,都碰了壁。鞋店老板先是笑脸相迎,而当他们一听到要“赊账”时,立刻翻起了白眼,收起皮鞋,不予理睬了,甚至有的还要说几句风凉话。受到这样的冷落,谁心里也不好受,可谁愿意对一个贫寒人家放账呢?母亲的眼眶浸满了泪水。这时,郁达夫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粗糙的双手,非常惭愧,他无言以对,低下头,拉着母亲转身而去。

回到家里,郁达夫的眼前浮现着之前买鞋的情景,心里感到非常失落,却也无可奈何。不一会儿,他听到有人下楼来,抬头一看,他愣了:只见母亲手里拿了一包衣服。郁达夫问:“娘,你拿这些衣服干什么?难道……”母亲叹了口气,说:“没有别的法子了,卖了给你买鞋,只能把这些衣服送进当铺。”这时,郁达夫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他难过、内疚和后悔,恨自己不懂事,让母亲如此为难。看着母亲苍老的面孔,郁达夫深深的理解了母亲,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他一下子投进了母亲的怀抱,紧紧抱着母亲,哭着说:“娘,你别去了,我不要皮鞋了!”母亲站在那里,也禁不住留下了心酸的眼泪。

家长都是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感染或教育孩子。父母工作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在潜移默化之中在影响着孩子。让孩子理解他人,并且自己身体力行,这才是家庭教育最需要的。

如果您是一位家长,如果您正在让自己的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请允许他去做一点点家务吧,全面发展才是孩子教育的根本,您是希望孩子将来习惯于家庭给予的一切,还是希望他将能自食其力,独立生活?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被人谈及时,以“自私、冷漠、残忍”等等诸如此类的损言以冠之?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爱心,他人,不言而喻。

以身作则,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孩子这一优秀品质时,父母应做到以身作则。

家长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判断,当要求孩子应该做什么或不应做什么时,要先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合理,三思而后行。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先做到才有说服力。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才能养成孩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非常敬重她的母亲,她的教育对******的品格有很大影响。毛母文虽然没有念过书,但她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怀有一颗慈悲、平等、乐于助人的仁爱之心。她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给贫穷的乡亲们接济粮食。每当饥荒时,她都布施乞讨的穷人。******有个堂叔家境很贫寒,毛父想低价买下他的土地,却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并且她常偷偷带着******去接济这位穷亲戚。母亲这种乐善好施的美德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自幼就同情弱者,养成了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家里的大小事情往往以孩子为轴心,忙得不亦乐乎。孩子缺乏关心他人的意识,只知“自我”,这对其健康发展十分不利。父母平时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营造一个仁爱的成长气氛,在孩子的心灵播下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种子,是培养他开朗、宽厚、善良性格的重要基础。

助人为乐,首先要教育孩子帮助家人,如父母、外祖父母等。比如,家长下班回来,孩子要主动问好,备茶递水;大人休息时,孩子动作要轻,不要打扰。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注意帮助自己周围的人。邻居老奶奶需要送信,叫孩子主动帮忙送去。在公共汽车上,要告知孩子将座位主动让给老人和比自己更小的孩子;当同学或朋友生病时,要主动探望;有困难时,要主动帮助。他们在帮助别人当中,丰富了感情,也认识到自我价值。

其次,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在集体活动中,孩子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结识伙伴、培养广泛的兴趣,并在集体活动中彼此互相帮助。家长要善于在集体活动后与孩子谈心,有意识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他们关心集体,为集体办好事。当孩子有为集体服务的愿望时,家长要积极鼓励,切实帮助,有物有钱可适当赞助。同时要教育孩子在交往中诚恳待人,做一个别人信得过的人。要让孩子懂得,遇事为别人着想,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同样会关心帮助你的道理。在与伙伴的交往中,孩子会得到心理的满足,从而产生追求交往合作的意向。

另外,日常生活中,父母本身如果能够和邻居、朋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处愉快,并经常邀请他们到家中作客,在热情招待之余,孩子们自然也会感染到融洽的气氛,学习照顾和关心别人,并间接培养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切忌父母因为怕麻烦,担心孩子会愈帮愈忙,于是所有的工作都大包大揽这种做法。如果这样,孩子不但学习能力降低,协助、帮助人的示范也较少了。父母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告诉孩子助人的美德,让他在这一分享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如: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的趣事,那时候怎么帮助别人,积极学雷锋等等。通过自己的故事让孩子发现,助人为乐并不难做到,而且能使人得到快乐。

要鼓励孩子做到助人为乐并不容易,父母注意在生活中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示例教育孩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多给孩子赞美,会使孩子觉得他所做的事情的确很有意义,以后会更加积极主动的。

学会和其他孩子合作、分享

分享是一种美德,一种责任,孩子可以从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分享以及将来健全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那么可以说是具有了分享行为。如果一个人仅仅把分享当成换取别人报答或取悦别人的手段,那么只是一种“虚假分享”。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分享,让孩子从他人角度出发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学会理解,学会分享。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上帝对一个人说:“我带你去看看地狱。”他们进了一间屋子,那里有很多人正在围着一只热气腾腾的大锅坐着,眼神呆滞,显然是又饿又无奈。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只勺,但勺柄特别长,食物都没法送到自己的嘴里。“现在我带你去看看天堂。”上帝又带着这个人进入另一间屋子,两个房间的情景一模一样,也有一群人围着一只大锅坐着,他们的勺与刚才那群人的一样长。但不同是,这里的有吃有喝,有说有笑。这个人奇怪地问上帝:“为什么同样的场景,这里的人欢天喜地,而那里的人却一筹莫展呢?”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到吗?这里的人都知道喂对方呀。”这个人才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就是要教育孩子学会和其他人合作、分享,在活动中掌握如何和同学相处,如何承担。家长应该为此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条件,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分享的意义和价值。著名的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提出,我们在教育孩子学会分享时可以采用“以群治独”的方式。他曾和记者有过这样一次谈话。

记:听说您的女儿也是在80年代出生的独生女,作为一位父亲,又是一位教育家,您是如何教育女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