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赢在上半场:30岁之前掌控人生主动权
21511800000038

第38章 杀手锏管好自己的嘴(1)

管好自己的嘴,不是要你一言不发,而是要你做一张好嘴。一张好嘴必须心口如一,言而有信,真诚坦白,切记“祸从口出”。30岁左右的人,更多了一份理性,懂得如何管好自己的嘴,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闭嘴,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样的话,不该说什么,以及如何把话得最有效。因此,要做到少一些冷漠,多一份热情,少一些挖苦,多一份含蓄,少一些不满,多一份宽容,少一些讽剌,多一份关爱,少一些漠视,多一份肯定与理解!

说话之前,三思为妙

古人说:好马出在腿上,能人出在嘴上。说话是一门艺术学问。会说话的人,能够掌握说话这门艺术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很少见。“一句话把人说跳,一句话把人说笑。”说话要想着说,不要抢着说,要“三思而后说”。否则正如阿尔巴尼亚谚语所说的:说话不经思考,等于无的放矢。

想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小张和小刘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两人私底下无话不谈。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小张一时兴起,嘴上便少了个把门的,笑着对大家讲了小刘暗恋班上某男生的事,而那位男生已经有了女朋友,而且当时也都在场,一时间,弄得小刘很尴尬,下不了台,气得哭着跑开了。

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实际上,在和人交流的时候,同样要做到“三思而后说”,嘴上要有个把门的,想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有时候,说话欠考虑往往会给我们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有一位员工去给他的公司老总祝寿,当着众人的面,他向老总做祝词时说:“希望我们的孙总将来能大富大贵、儿孙满堂。”一席话说得孙总脸色发青。原来孙总的独子刚刚在车祸中去世,其妻子因为已经实行计划生育,没有再生的能力,而这位员工由于高兴,忘记了这个茬儿。而孙总却以为他故意嘲笑他断子绝孙,因此不顾贵宾云集,竟摔杯而去,弄得这位员工好不尴尬。

好好的一桩美事就这样弄砸了,就是因为这位员工说话之前不考虑,说错了话,结果就得罪了领导。由此看来,说话之前要三思的确很重要了。

想好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在职场上,我们每个人每天和同事、领导之间难免有话要说。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些都能够反映一个人对说话艺术的掌握程度。很多时候,有些人吃亏就是因为不懂得如何说话。

李某在某大型外企做办公室文员,她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可每当就某件事情征求她的意见时,她说出来的话总是很“刺”人,而且她的话总是在揭别人的“短儿”。有一次,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别人都称赞“漂亮”“合适”之类的话,可当人家问李某感觉如何时,李某直接回答说:“你身材太胖,不适合。”甚至还说:“这颜色你穿有点艳,根本不合适。”这话一出口,便搞得当事人很生气,而且周围大赞衣服如何如何好的人也很尴尬。因为,李某说的话有一部分是事实,比如说该同事是比较胖。虽然有时李某会为自己说出的话不招人喜欢而后悔,可很多时候,她照样说特让人接受不了的话。久而久之,同事们把她排除在集体之外,很少就某件事儿去征求她的意见。尽管这样,如果偶然需要听听她的意见时,她还是管不住自己,又把别人最不爱听的话给说出来。现在在公司里几乎没有人主动搭理她。李某自然明白大家不搭理她的原因。

像李某这样不会说话的人为数可能真的不少呢。不会说话的人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总会有问题出现。

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则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打住,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中引起了感触,并作了颇为欠当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竟,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

一位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作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为尴尬。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我们不妨把它叫做一个“不会说话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发人深思的教训来:说话要注意场合。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人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人时间、一定人地点、一定人条件下生活人,在不同人场合,面对着不同人,不同人事,从不同人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忌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你应该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个人大摆筵席,宴请宾客。时近中午,还有几个人未到。他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怎么还不来?”

听到这话,有些客人心想:“该来的还不来,那么我是不该来了?”于是找个借口起身告辞而去。

这个人很后悔自己说错了话,连忙解释说:“不该走的怎么走了?”

其他的客人心想:“不该走的走了,看来我是该走的!”也纷纷起身告辞而去,最后只剩下一位多年的好友。好友责怪他说:“你看你,真不会说话,把客人都气走了。”

那人辩解说:“我说的不是他们。”

好友一听这话,顿时心头火起:“不是他们!那只能是我了!”于是长叹了一口气,也走了。

之所以最后所有的客人都走了,就是因为这个人在说话之前没有好好考虑一下。

我们在与人交谈和交往中,应当尊重人,讲究语言美,而不是自以为是,出言不逊,要以诚待人,与人为善,不要打听干涉别人的隐私,评论他人的是是非非,不要无事生非,捕风捉影,也不要东家长李家短,说话要有事实根据,不能听风就是雨,左右摇摆。如满嘴污言秽语,不但伤人,而且有损自身形象,迟早会被别人憎恨和报复。所以,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考虑一下你要说的话是否合适,不要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赢家箴言

说话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小心翼翼的说话,谨言慎行的说话,三思而后行的说话,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

说话如炒菜,得看人下菜

有人说,好话一句三冬暖。一句熨贴得体恰到好处的话,可以化解心灵的寒霜,温暖冰冻的心灵,甚至可以化解一触即发的矛盾。

一个人要善于说话才会受欢迎,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来和人沟通,简单一点说,就是“说话如炒菜,得看人下菜”,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说不同的话。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须看听话人

有句俗话叫做“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和方式要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我们在与别人交流时,也要注意因人而异,讲究“求神看佛,说话看人”。

同样一句话,有的人能够听得懂,也有人干脆听不懂。有的人可能只听明白了本意,也有人可能听出了弦外之音;同样一个意思,有人领会为褒,也有人可能领会为贬。所以,我们说,只有语言的接受对象——听话人才能检验说话者的表达效果。因此,对说话者来说,要想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就必须区分接受对象。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消息像长翅膀一样,一下子便飞到了他的家乡安徽凤阳。这可乐坏了一帮从前和朱皇帝一道在乡下放牛的穷伙伴。

有一位能说会道的苦朋友来到京城,对朱元璋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心中暗喜,细细一想,也的确有那么回事。说得好、说得妙!便封了个大官给这位从前的穷哥们。

这个消息传至另一个苦朋友那里,这位苦朋友一想,不禁乐了起来:“不就是当年放牛偷豆吃豆的事吗?啊!哥们讲旧情,我也去说一说,讨个高官做做。”

和朱元璋一见面,他就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地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

朱皇帝听着听着,立刻大怒:“一派胡言,推出去斩了!”

一前一后两位穷伙伴,说的都是一样的事,叙的都是一样的情。为什么前者得官,后者送命?问题在于前者说话注意“看”,而后者动口忘了“看”。前者,说话时一直把听话人当皇帝看——-随驾……元帅……将军……何等威风!这才是帝王的身份。可后者呢,竟照直说,……偷、抢、哭笑不得……这能是皇帝所为吗?这样一说,皇帝的面子往哪儿搁?此人不杀,任其乱说,皇帝还有脸?

所以,说话须看听话人。说话要因人而异,看清对象,这是说话的最基本要求。不同的对象对同一句话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

在某个地方一个小镇上,经营着许多家餐厅,惟独有一家餐厅比别的家生意都好。为什么呢?原来是餐厅的老板比别人“会说话”。我们来看看就知道。当一个知识分子进店,老板这样说:“同志,您要用餐,请这边坐。来个拌鸡丝或溜里脊,清淡利口,好不好?”当一个工人同志进店,老板这样讲:“师傅,今儿过来,想吃过油肉,还是氽丸子?”

当一个乡下老大娘进店,老板这样欢迎:“大娘,您进城里来了,趁身子骨还硬朗,隔一段时间就来转转,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尝点啥?”对知识分子,用语文雅、委婉;对工人同志,用语直接、爽快;对乡下老大娘,用语则通俗、朴实。这就恰到好处的适应了不同对象的不同爱好和文化修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与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可以去干吗?”孔子回答说:“不能。”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同样的问题:“听到了,就可以去干吗?”孔子的回答是:“那当然,去干吧!”公西华听了,对于孔子的回答感到有些疑惑,就问孔子说:“这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的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就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要劝阻他,做事要三思而行。可见,孔子诲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特别注意学生的性格特征,因此能够使学生听进自己的话。

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要看对象,是一个常识,也是一个原则。有位伟人曾经生动地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说话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写文章要看读者,说话更要看听众,为了顺利达到说话的目的和效果,就不能不考虑因人而异了。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话要懂得变通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者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言语方式,常常不会制造对立,产生麻烦;而不会说话者却往往把这种灵活性说成是见风使舵、两面三刀、曲意奉承,他说话不分对象,心里想什么,就直接道出来。常常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许多人,给自己无形中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唐高宗李治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元老大臣的反对。一天,李治又要召见他们商量此事,褚遂良说:“今日召见我们,必定是为皇后废立之事,皇帝决心既然已经定下,要是反对,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顾托,辅佐陛下,不拼死一争,还有什么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李世同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样,也是顾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宫,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开了。而褚遂良由于当面争辩,当场便遭到武则天的斥骂。

过了两天,李世单独谒见皇帝。李治问:“我要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坚持认为不行,他是顾命大臣,若是这样极力反对,此事也只好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