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也不例外,人总是要犯错误,这些错误常常要刺激人、伤害人、迁怒人,使平静的生活风波骤起。朋友不忠、邻里不睦、夫妻不和、同事不谐等等,都会使你陷入感情沼泽,使你悲伤、痛苦、气愤甚至憎恨。即使你压抑、克制,不让“火山”喷发,但怒气很难消失,它会像阴影一样时刻伴随着你,影响你的思想、感情、工作、学习和生活。
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但有些人是故意犯错误为难你,你怎么办呢?除了要义正言辞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之外,另外还有一颗理解宽容他人的心,这时宽容便是一种大祸临头面不改容的潇洒,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伤害了你的人,也要用宽容的心去对他!这便是宽容与爱的力量。在生活里,宽容显示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19世纪美国总统林肯当政时,陆军部长斯坦顿十分瞧不上这位总统,故意刁难他。他讥笑林肯是“笨蛋、老憨、长臂猿”。甚至挖苦说:“人们为什么要到非洲寻找大猩猩,现在坐在白宫中抓耳挠腮的不就是吗?”林肯听到这些人身攻击后,没有动气发火,更没有挟嫌报复,而是认为斯坦顿“绝对忠于国家,能干,精力充沛”,不管他如何谩骂自己,还是将其提拔为陆军部长。后来,受到事实感化,斯坦顿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找到林肯表示深深的歉意。
林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识人,容人,用人,汇集天下之才为国所用的气度和他光明磊落、不计较个人恩怨的道德风范,赢得了人们由衷的信赖与爱戴,后人评说:林肯是美国历史上受尊敬最多的一位总统。
佛云:“忍为世间最,忍为安乐道,忍为离孤独,贤圣所欣乐。”如何宽容?忍辱为高。佛法讲忍的境界为“无生忍”,“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佛教理论把宽容推向极致,即“忍无所忍”,法本无生无灭,缘起性空的,忍与不忍未曾生起,安住于一切处、一切事不生恶心,才是真正的“宽容”,这个“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就可以无所不容,乃至到了没有了“宽”的概念,也就没有了“容”的存在了。
“当你的一只脚踩到了紫罗兰的花瓣时,它却把芳香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紫罗兰的宽容。这句话颇有道理,因为它正是每个人要学会宽容故意为难你的人的真实写照。
7、三思而后行,忍辱不怨
从前有一个国家,不论国王大臣乃至平民都是佛陀虔诚的弟子。他们奉行佛陀的教法,遵循五戒十善,因此他们的国度里,国家物产丰富,百姓安居乐业。
有一天,国王突然召见他一个重要的大臣来,派遣他出国去觅购宝物。国王对大臣说:“只要我们国家所没有的东西都不惜重金把它买回来!”
大臣领了王旨,不敢怠慢,翻山越岭,走遍远近的国家,也没找不到一件他们国家里所没有的宝物。
一天,他来到一座偏僻的山城,走进城去,放慢脚步,细心地向街道两边的商铺看过去。他发现有一家怪异的店铺,里面一件货物也没有,只见到店主高坐在空屋当中,时而点头,时而摇头。大臣觉得奇怪,禁不住满肚子的猜疑,走进去问道:
“请问你做的是什么买卖啊?”
“出卖智慧。”店主看都没看那大臣一眼,那气派俨然不可一世。
“怎么卖法呢?”
“一偈五百两!”
也许是好奇,也许求宝心切,事实上他也已经相当疲乏了,也就不假思索,拿出了五百两银子付给店主。店主随即朗声念道:
“遇事善思惟,勿遽行暴怒。今时虽不用,时至受大利。”
大臣很仔细地听着,然后念了几遍,让店主证实没有差错,就谢过店主回国。
这一天回到国中,天已经很晚了,他想先回家,明天天亮再上朝禀奏,于是就朝向自己的家回去。银白的月光普照着,是个美丽的夜晚。借着月光,他从门缝中先窥探一番这久别的家。静悄悄的,大家已经入睡了,当他的视线移到妻子的床前时,骤然暴怒起来。他看到帐幕低垂下,摆着两双鞋子。
“贱女人!”他恨恨地骂了一声,接着一个恶毒的计谋在心中油然升起。他用熟悉的手法弄开门闩,蹑手蹑脚,屏气走进去。这时他忽然想起买回来的智慧偈,别把偈子给忘了,明早不好交旨,于是又念了一遍:“遇事善思惟,勿遽行暴怒”……
这声音惊醒了睡眠中的母亲。老人家从房里赶出来,他母亲看到他时,揉一揉惺忪的眼睛,惊喜道:
“你回来了,真是谢天谢地。你内人生病,这几天夜里都由我来陪她,别人总是照应不周的。”
“喔!喔!”他拍着胸口连声说道:“便宜,便宜,太便宜了。假如没有这首宝偈,我不就造成大错了吗?五百两,五千两,就是五万两也值得,也值得……”大臣自言自语地庆慰着,他母亲两眼看着他充满疑惑。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否则就会出现不堪设想的后果。记得有一副对联说:“事到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头一忍最高。”就是说遇事三思而后行,心有怒火,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千万不能被怒火冲昏了头脑。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一个人都要抑制自己急躁的脾气、暴躁的性格。做事要戒急躁,人一旦急躁则必然心浮,心浮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中去仔细研究和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心浮气躁,办事不稳,差错自然会多。如果一个人能够客观地看待事物,就能够平静地看待生活,就能够换位思考,就能够遇乱不惊,镇定自若。
洛克菲勒,美国有名的“石油大王”。一天,一位不速之客直接闯入他的办公室,二话不说,就开始对他大发雷霆:“我哪里做的不好,你竟然如此对我,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洛克菲勒莫名其妙地看着他,对这位不速之客所说的话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接着那位不速之客恣意谩骂洛克菲勒达10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用和善的神气注视着这位攻击者,那人越暴躁,他便显得越和善。
那位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他渐渐地平静下来。因为一个人发怒时,遭不到反击,他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于是,他咽了一口气,停止了谩骂。他是做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争斗的准备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将要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语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开口,所以他不知如何是好了。
最后,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几下,仍然得不到回应,只得索然无味地离去。
或许你会认为,洛克菲勒是无能、是软弱的表现,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洛克菲勒大智慧的反应。宽容别人,绝不是软弱,不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在遇到事情时,应该平心静气,把其中的是非得失、前因后果思考清楚,以最佳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需要大智慧、大度量的。这需要“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