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
21513700000011

第11章 直辖市:未来之路该如何继续(8)

一旦通州新城他日建成,北京的中心必然东移,北京现在的中央商务区将进一步成为新的城市中心,而以天安门为中心的传统经济中心,将淡化为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区域,北京经济中心将由此完成实质东移。同时,通州新城将以通州古运河为中心建设发展,让运河成为“城中河”,通州区相对丰富的水资源,将使北京的缺水情况得到缓解。

而在未来,通州新城将有两种区划模式。一种是借鉴上海,将整个通州区作为北京的“浦东新区”,而通州新城作为北京的“陆家嘴”;另外一种则是将通州新城独立设为北京新区,将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新城。而无论哪种设置,通州区未来大规模的行政区划变更,将势在必行。

而在北京未来的南城建设中,大兴区的重新规划,亦将提上议事日程。

位于大兴区的亦庄开发区(也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唯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但是,大兴区与亦庄开发区,长期以来并不协调。亦庄开发区有产业无空间,而大兴区却是有空间无产业,未来,亦庄开发区或可考虑珠海与澳门的模式,向大兴区“借地”。

目前,亦庄开发区与大兴区之间,已经开始了类似珠海与澳门之间的合作模式。2010年,亦庄开发区向亦庄镇和瀛海镇拓区12平方千米。瀛海镇距北京城区仅几千米,该镇辖域占地36.79平方千米,拥有近2万人口。而在拓展的区域中,有8.3平方千米的地块是产业功能区。

2010年,北京将亦庄开发区的部分行政审批权下放到大兴区,不过,亦庄开发区作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及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其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产业服务、制定产业战略方面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开发区原有的财税政策,也都将保持不变。而大兴区政府则侧重于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统筹资源配置。

亦庄开发区与通州新城虽都是北京东扩南下战略的战略要冲,但是,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开发通州新城是一项新规划,从2004年提出设想至今,不过5年时间。而亦庄开发区,从1991年筹建算起,早已从大兴区中独立出来并发展了20年,形成了事实上的半独立区域。

亦庄开发区现行的管理模式,可能是权宜之计,它在未来独立成区的可能性极大。

事实上,无论是通州新城还是亦庄开发区的“独立”,都只是北京未来东进南扩的开始,而非结束。相对而言,环渤海经济圈的发达程度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地处珠三角区域的各大城市。在广州和深圳两大中心城市的带动下,普遍出现了“小城小镇”的格局,如顺德,其面积只有800多平方千米,比通州新城和大兴区都要小,但是它却被拆分为10个镇;东莞面积为2465平方千米,除城区外,还设有28个镇,并且每个镇都非常发达。特别是顺德,形成了“一镇一产业”的局面,中国的家具王国、家电王国、木工王国,均在这些小镇产生。通州新城和大兴区作为北京相对比较发达的郊区,在未来经济腾飞之时,继续进行内部分拆,亦大有必要。

未来环渤海区要赶超珠三角经济区,比拼的不仅是大城市,还有小城镇。只有小镇的普遍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

重庆是“大城市”吗

重庆不仅在中国的版图上位置险要,为中西部枢纽,重庆市内,亦是山水重关。

将作为长江“龙尾”的重庆立为直辖市,寓意其将在未来成为中国中心城市之一。

理想却不等同于现实。

重庆要做现代化大都市,却流行方言,缺乏包容与博大的城市特点。

作为一个直辖市,重庆走出去的人多,留下来的人少。

重庆是中国最大的直辖市,经济实力却最弱,大而不强。

——自朝天门泛舟,顷刻即至洪崖洞,弃舟而上,兀立洪崖洞顶,观重庆之气象,大叹天地造化之鬼斧神工。

大江东去,寓意重庆之奔腾向前,拥抱现代潮流,融汇古今;两江交汇,寓意重庆之面向大海,胸怀四方之胸襟气度。窃以为重庆之魂魄,尽在于此。

大城市之大,乃在于其灵魂博大、多元,在于其能引领现代风潮,成为人们的梦想之地。重庆未来的大城市之路,当以此为鉴。

2010年的一次会议上,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提出,重庆主城将于2011年进入“外环时代”,并逐渐扩容为拥有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在重庆的“外环计划”中,重庆主城一环(高速公路)与二环之间的区域将成为主城开发建设过程中最活跃的地区,该区将新增500多万人,形成二三十个拥有20多万人口的聚集区,从而带动功能格局大调整。同时,在重庆主城外的区县建设20多个中等以上的城市,加上重点集镇建设的同步推进,到2020年前后,重庆的城镇化水平将提高到70%左右。

其实,单论行政区划面积和人口,重庆自成为直辖市至今,已成为全球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城市。以人口或者面积判断一个城市是否为大城市,是目前全球比较流行的判断方法。不过,单以区划面积或者人口作为评判标准,似乎比较单薄。否则,弹丸之地的新加坡,何以成为世界性大城市?

重庆是“大城市”吗?

要成为大城市,除了面积够大与人口够多之外,尚需另外的要素,今日之重庆,离主流的大城市,尚有几步之遥。

第一节“红色”并非重庆唯一色彩

大城市的特点之一,就是包容与广博,这一城市特点,乃是应现代社会的特点而生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而作为现代人聚居的中心地,全球的大城市几乎都具有包容性大、文化多元的特点。

近年来,重庆不遗余力地推动“红色文化”,在全市上下蓬勃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的活动。“红色文化”当然有其价值,不过,重庆的精神内核,远非“红色文化”可以全部涵盖。

前几年,重庆曾掀起过一场关于“美女是否能够成为城市名片”的讨论。当时笔者刚好在重庆有段短暂的谋生生涯,故也参与了此场讨论。事实上,与笔者一样,赞同将美女作为重庆名片的大有人在,甚至可以说是应者云集。

而深圳也曾陷入过城市定位的迷茫中,有些人执意要给深圳贴上一张历史文化名城的标签,并且为了贴这张标签千方百计地寻找能够支撑它的证据。结果,在大鹏古城,人们找到了一座地下古墓,于是证明“深圳有7000年的历史”。但是,“深圳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论调却遭到了大多数深圳人的批判,因为大众认为,恰恰是没有历史,才是深圳的真实状况,才最能体现深圳的魅力。于是,一个充满活力、现代化的深圳城市形象诞生了。

今日的重庆,亦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重庆曾有优良的革命传统,“红色文化”理应传承,但是,身处现代社会,重庆却绝不应只停留于“红色文化”,而是应该更广博与多元。就以将“美女”作为重庆的名片而言,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以盛产美女出名,其实反映了新一代重庆市民热爱生活、动感、时尚的特点,这何尝不是重庆的城市优势?

其实,不光是“美女文化”,重庆人自己曾总结的“网络文化”、“棒棒文化”,在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中,都应该有其存身之地。重庆的文化,应该兼容传统与现代,形成多元的文化内核。而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大城市之大,首先在于其博大包容。

百年前的上海之所以能成为远东第一城市,是因为自开埠至民国时期,上海将江南传统吴文化与开埠后传入的欧美文化等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海派文化”,进而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中心。作为海派文化的中心,当时的上海社会异常活跃,到处都是寻梦人。这使得上海一时间成为移民的大熔炉,以及当时中国人向往的梦工厂,其气象恢弘博大。

而作为现代中国城市典型的深圳,亦以文化多元、富有包容力而著称。同时,深圳在融合中国内地各地的文化之后,又以中国文化为底版,与现代文明进行了交融。借助全球最大的******香港,以及直接的开放,深圳形成了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移民文化,成为中国内地在文化融合上集大成的城市。造就一种恢弘、博大的现代文化后,深圳成为中国内地城市融入世界潮流,接受普世文化,并最终完成现代化的先锋与标杆。

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香港,还是蒙特利尔,全球著名的文化创意中心均为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这绝非巧合。

重庆他日要真正成为世界性大城市,造就多元、广博,融合现代与传统的城市文化,方为出路,而停滞于过去、拒绝拥抱现代潮流、偏守一方而不知开眼看世界,恐非大家气度。

第二节“重庆人的重庆”

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中唯一一座不流行普通话的城市。

作为主流大城市,一般都具备两大功能:其一是对周边城市乃至区域的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其二是对人才的吸附作用。而这两方面,正是重庆所缺少的。

至2008年,重庆常住人口为2839.00万人,总人口为3253.32万人,因此人们常取其概数说“3000万重庆人”,而在这3000万重庆人中,外来人口只有4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7。若以重庆主要的九城区统计,2008年重庆主城区户籍人口只有8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641万人,流动人口94万人,两者比例相当悬殊。

据重庆市的相关统计,在这400多万外来人口中,人口数量位于前五的地区分别是四川省、贵州省、河南省、湖南省、安徽省。

而重庆自立城以来,其西部中心城市的定位并没有体现出来。从陕西、甘肃,乃至新疆等西部地区来重庆发展的人口并不多,重庆的人口比例显示了重庆吸附能力的弱小,更显示出重庆没有担负振兴西部这一重任的能力。而国内的其他大城市,莫不成为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人流聚积地。北京、深圳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人,上海也是华东人口的主要流向地。

更为严重的是,重庆是全国唯一一座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的副省级以上城市。重庆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相差约400万,如果再扣除来重庆发展的外来人口,说明有大约800万户籍人口离开了重庆,选择了去他乡打工或经商。光是涪陵、万州地区,离开居住地外出务工的人口即超过400万。这种情况,隐现了重庆的未来危机,说明重庆都市圈尚不足以为本市人民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更没有起到辐射西部城市的作用。

6/7的“本地人”,使重庆成为四大直辖市中外来人口比例最小的城市,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重庆人的重庆”。而重庆也是唯一不流行普通话的直辖市,无论是私人交流还是常规公务活动,多是一口方言。

移动人口比例过小,使重庆难以成为现代化大都市,亦难以成为一座善于改变的城市。户籍人口过多,导致社会阶层单一,地方利益格局难以打破,从而严重牵制了城市发展活力。更为重要的是,移民的多寡,直接决定了一座城市对于天下人才的吸引力。

作为全球民族熔炉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等“大国”,作为全国人口熔炉的深圳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大城市”,绝非偶然。

未来,重庆要想真正成为“大城市”,就必须走出“重庆人的重庆”,容纳和吸引更多外地人口,特别是西部人口,成为西部乃至中国的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