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
21513700000017

第17章 浙鲁粤转型:腾笼换鸟,还是立地成佛(5)

日照按照“一带三轴八区十大产业”的沿海产业框架布局,不仅要建成钢铁行业基地,亦要大力发展汽车、造船、浆纸、粮油、石化、木材等运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临港工业,积极推进日照临港机械等专业性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基地建设,争取形成临港工业千亿级、百亿级的产业集群,增强辐射带动力和集群效应。2009年,全市临港骨干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7亿元、利税82.6亿元、利润61.1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量的44.1%、47.3%和51.1%。日照现代威亚汽车发动机(山东)有限公司,亦是日照临港工业的重要棋子。其他如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森达美(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山东华海船业有限公司等临港工业巨子,亦在快速崛起之中。

《日照港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已获国家批复,今后几年,日照港口万吨以上泊位将达到253个,年吞吐量将达到6亿吨,甚至可以超过青岛和天津。

与日本、韩国和欧美等的贸易,乃是胶东半岛几乎所有城市都拥有的优势,日照亦不甘人后。唯一不同的是,途径日照的运煤路线是山西煤炭外运的最好通道,这是同处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其他城市没有的优势。日照港口的直接腹地扩展到鲁南、豫北、晋南及陕西关中的16个地市,面积达17万平方千米,与青岛港、连云港的腹地面积不相上下。这一地带,煤炭(鲁西南煤田、晋南煤田、焦作煤田)、油气(中原油田、陕北油气田、晋南气田)等战略性资源十分丰富。

在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交往方面,日照亦独占先机。早在2006年,日照就与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以及珠三角核心城市之一的东莞,建立了固定的联系,双方之间的招商引资、产业转移、贸易来往等,均非常频繁。

日照在4个经济区中,均担当了不同角色。日照的明智之处,在于它对各个角色的清醒认识。日照将主角和配角,分得清清楚楚。在鲁南经济区中,日照一马当先;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日照积极接轨青岛,加强区域一体化,绝不争主角;在对日本、韩国的贸易中,日照与半岛诸城机会均等;而在长三角、珠三角等边缘性战略区中,日照则得地利之便。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两种类似的绝世武学:其一曰吸星大法,可以将对方功力,化为己有,但是伤身;其二曰太极,既借他人之力,亦强大自身。日照的未来,亦当以此为鉴,既善借大势,亦不为势所驱。主角与配角之间,依地利之便、实力消长与时势变化而变化。

第三节山东呼唤更多千亿巨头

纵观全球强国,其经济的强盛,无不以出现世界级的企业巨头为标志。通用、沃尔玛、微软之于美国,三星、现代之于韩国,东芝、索尼、丰田之于日本,莫不如此。

就规模而言,山东的企业,在国内普遍比较大,最典型的是青岛海尔。目前,海尔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200亿元,是国内竞争性行业少数几个资产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巨头。其他如海信、青岛啤酒、双星、澳柯玛等名牌企业也像参天大树,撑起了青岛的“经济脊梁”。青岛市有两个产品获得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另有69个中国名牌产品,是中国名牌产品拥有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时,青岛还涌现出了一批企业与品牌,它们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另一城市日照,其工业比重从2005年的47.9%,上升到2009年的55.7%,可见其工业发展之迅猛,而在此过程中,日照亦涌现出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

不过,相对而言,在竞争性领域,中国企业的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还显弱小,竞争力还不强,规模上亦难望全球性巨头的项背。

仅以家电行业而言,海尔已经是中国家电行业无可争议的龙头企业。2009年,海尔收入大约为1200亿元,折合约100多亿美元,而同期的韩国三星,收入达700亿美元之巨,日本的索尼、松下等,收入亦有数百亿美元。

而除海尔之外,中国家电行业中,难见1000亿元的巨头。同在青岛的海信,刚过500亿元,按照其目前的发展速度,离1000亿元的年收入,尚有不少距离。而海信,已经算是中国家电企业里比较优秀的了。

2009年的全球500强,排在末位的企业,其年收入就在1000亿元左右。能否实现1000亿元的规模,是考验企业能否进入全球500强的一个硬性指标。仅此而言,中国在竞争性领域的企业,能够达到世界500强,或者是接近世界500强者,寥寥无几。

未来,中国需要更多的千亿企业,而作为中国经济先发地区的山东,重任在肩。目前,山东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工业大省,同时,山东以大型企业为主体,企业力量比较集中,完全有条件率先在部分产业领域诞生一些千亿巨头,如海尔一样。

我们欣喜地看到,除海尔之外,有一批企业,离成为世界级巨头仅有一步之遥,如海信,其年收入已经超过500亿元,而青岛啤酒作为中国啤酒行业的龙头,其未来亦不可限量。同时,在日照,临港工业的发展,亦需要发展大工业、大企业,在日照诞生一批企业巨头,亦指日可待。

浙江、广东、山东的“海洋战争”

海水深蓝,引人神往。

自1500年以来,全球各国逐步将国家战略中心转移到了广袤海洋。目前,海洋经济和涉海经济已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80%左右。迪拜、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虽都为弹丸之地,却通过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堪为典范。正如《海权论》所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赢得了未来。在商业时代,亦是如此,谁利用好了海洋资源,谁就占据了未来时代的战略高地。

在已经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发展海洋经济”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国内,也掀起了海洋经济的热潮。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海横琴岛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相继纳入国家战略。

2011年4月中旬,******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和广东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东部沿海地区将形成完整的沿海经济发展带,它被称为中国的“蓝宝石项链”。

200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跃升为31964亿元,占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53%。2001年,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海洋经济区实现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88%,其中,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合计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近48%。

而此三地未来必然将在海洋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三船出海,谁能扬帆更远?

第一节广东先行一步,浙江暂且居后

目前,三省的海洋经济战略各有其目标,山东宣称要以海洋经济为契机,打造“海陆兼顾时代”;浙江宣称要发展“东海门户经济”,做大做强海洋产业,加快建设“港航强省”;广东则宣称要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使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0%,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虽然表述各异,不过,三省对于各自海洋经济的未来,均雄心勃勃。

就总量而言,广东目前是海洋经济第一大省。2009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为6800亿元,而其全省总产值为39081.59亿元,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4%。仅从海洋生产总值而言,广东已经连续15年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5。海洋经济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3.5∶45.8∶50.7。目前,广东省已形成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

广东的主要优势集中在集装箱领域。2009年广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277万标箱,其中,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四位。

此外,广东与北部湾区域开展合作,构建了粤桂琼、粤闽台、粤港澳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广东未来的目标是,到2012年,其海洋经济占比达到20%以上,成为海洋经济强省。

山东省是海洋经济第二大省,山东半岛也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岸线长达3000多千米,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6。山东半岛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2/3以上的海岸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结合部,西联黄河中下游内陆腹地。山东于20世纪90年代即确定了“海上山东”的策略,2009年山东的海洋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04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7.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云集山东,全国50%以上的海洋科技人才汇聚山东,科技进步对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60%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

山东省的目标是,到2015年,其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基本形成蓝色经济发展模式。

山东将重点打造四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聚集区、国家蓝色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人才密集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宜居区。

浙江是陆域资源小省,不过,其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近6700千米,居全国之首,海岛数量占全国的四成。2009年,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是3002亿元,约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3%;同年的海洋三大产业结构比为8.7∶40.2∶51.1。

在主要优势方面,宁波港口现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个,集装箱年吞吐量接近1300万标箱,并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宁波—舟山港为全球第二大综合港,宁波的石化产业、船舶工业产值分别位居全国第四、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