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
21513700000030

第30章 产业转移:中国的“中突西进”运动(3)

第二节核心产业的优势比拼

湛江、韶关、河源三地作为广东的后发城市,其农业比重比较高,都超过了10%。只是河源与韶关比湛江多了电力资源;同时,湛江的海岛风情,韶关的丹霞地貌,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河源的生态旅游,均各有特色,难分高下。

真正决定三地未来竞争力差异的,是各自的核心工业产业。

2009年,韶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40.9%,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占主体向城市经济占主体的质变。其中,重工业增加值为126.65亿元,轻工业产值为55.18亿元,轻重工业比重为30.3∶69.7。

在韶关,本土重工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客观上造就了韶关重工业城市的地位。

韶关的重工业不仅在三地,更是在整个广东处于绝对优势。韶钢产能已突破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凡口铅锌矿、韶关冶炼厂(简称“韶冶”)产量居全国第三位;韶冶、韶关烟厂均入选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

在未来,韶关绝不可自剪羽翼,因为调整产业结构而放弃重工业,而是应该在保持重工业绝对优势的同时,拓展产业链,补充新兴制造业,实现轻重工业的相对均衡。

在保持重工业优势的基础上,韶关积极拓展产业链,已形成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等七大支柱产业。同时,韶关重点打造新兴制造业基地,初步实现了产业聚焦。此外,韶关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在不可再生资源逐年减少的未来,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的潜力巨大。

河源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3.89亿元,轻工业增加值为50.92亿元,重工业增加值为138.85亿元。

河源目前拥有食品饮料、矿产冶金、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陶瓷和医药制造等七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0%。

相对而言,河源工业产值小,传统工业相当滞后。而作为珠三角的重要水源地,河源未来的发展,必须要走非常之路。

在过去的几年中,河源一直倡导“****”发展模式,即反传统发展路径,反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承接。

为此,河源决定直接发展新兴产业。河源当地将其称为“四新产业”(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利用国际国内产业升级的机遇,选择战略制高点,力争在产业结构上与珠三角站在同一水平线,甚至优于珠三角。

河源以太阳能作为突破口,河源是中国最大的硅产地,石英砂储量和产量占全国的2/3。2009年1月,投资280亿元的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河源奠基动工。在汉能的带动下,广东国华、南玻集团等纷纷进驻河源,届时,河源将实现由“硅产地”向“光谷”的华丽转身,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

不过,对于河源来说,“****”模式充满巨大变数。中国区域经济目前是一种“诸侯经济”,新兴产业的竞争,难免与传统产业一样,沦落到“刺刀见红”的地步。比如太阳能行业,除河源外,目前江苏、浙江、江西等已经引领先声,河源恐难独美。

在广东内部,广州与深圳在新兴产业领域更有优势,能否渡过成长期,不至于被扼杀在摇篮中,是对河源的严峻考验。

成则一飞冲天,败则再迟一步。在产业布局方面,河源站立山谷之口。

湛江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7∶43.1∶36.2。工业成为湛江第一大产业,工业立市的战略初见成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7.90亿元,其中轻工业108.33亿元,重工业239.58亿元,其比例为31.1∶68.9。

湛江的核心产业是石化和钢铁,以及新兴制造业和农海资源深加工,然后在此基础上拓展能源、纺织、家电、造纸、医药、电子、机械等未来支柱产业。

湛江的重化工业,几乎都是“外来大和尚”。湛江能够拥有相对发达的石化和钢铁工业,主要是拜国内外重工业转移所赐。近年来,中国的钢铁、石化、电力等重化工业,呈现出向沿海城市转移的大趋势。

在石化领域,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科大石化(中石化与科威特合作成立)、俄罗斯塔氏集团液化氨等,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在钢铁行业,上海宝钢投入巨资建设湛江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其他投资湛江的企业还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圣戈班、大中纺织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

本土企业的弱小,是湛江的一个重大缺陷。湛江本地知名企业如湛江港集团、东兴炼油厂、恒兴饲料、国联水产、鸿智家电等,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比珠三角的著名企业小得多。

湛江虽然临海工业发达,已超过工业增加值的六成,但是,缺少本土工业的支持,湛江工业有空心化的危险。长久下去,难以形成均衡的产业结构,必将延缓其成为北部湾中心城市的进程。

湛江不同于河源和韶关之处,还在于其拥有优良港口,湛江未来的抱负,除工业外,更希望成为区域性的商贸、金融、物流和旅游中心。

2009年,湛江港货物吞吐量11838万吨,是西南沿海港口群中的唯一亿吨大港,被交通部定位为西南沿海港口群主港口。

不过,湛江港的未来,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取决于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2010年,湛江出口量下降了16.3%,对东盟的出口量更是下降了33.2%。湛江港的崛起,有赖于中国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产业落差,而在目前双方产业趋同的情况下,湛江港并未起到期望中的作用。

第三节经济活力的比拼

随着珠三角发展步伐的放缓,珠三角之外的广东其他城市,反逆势增长。作为珠三角的边地,韶关、河源、湛江最近几年均获得了跨越式发展。2004—2009年,三大城市的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

就5年增长情况而言,增长最快的非河源莫属。自2004—2009年,河源历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7.9%、12.5%、27.3%、20.7%、10.7%、10.6%,其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173.0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416.95亿元,5年内增长了2.4倍。其中2006年和2007年,更是连续两年增长率超过20%。

湛江的速度稍次之。2004—2009年,湛江历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1.0%、12.1%、12.9%、13.0%、10.0%、10.6%,其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608.1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156.17亿元,5年内增长了1.9倍。而在其峰值时期的2007年,更是创下了12年来最高的增长率13.0%。

2004—2009年,韶关历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3.5%、12.3%、12.4%、14.9%、10.6%、10.1%,其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325.0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571.73亿元,5年内增长了1.76倍。

世界上各城市发展的经验证明,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经济的活力。而珠三角的崛起,亦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强大。珠三角的几大经济强市,如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拥有超过全省60%的知名民营企业。

河源最近几年之所以能够体现后发优势,其秘密就在于民营经济的崛起。至2009年,河源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22.13亿元,增长率为13.3%,高于总体经济增长率;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3.3%。在河源经济增长最快的2006年,其生产总值增长率达27.3%,为广东省第一。当年,河源的民营经济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52.2%。同时,其工业产值的占比由2005年的32.5%提高到40.3%,工业比重上升到历史最高,实现了工业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历史性突破。也正是这一年,河源在广东的排位实现了跨越,国内生产总值超越云浮、汕尾二市,不再居于城市排位的末位。

至2009年,河源的民营经济比重继续上升,达到53.3%。

无论是发展内生性的本地经济,还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河源未来的希望所在,仍然是民营经济。近5年来河源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仅次于东莞与中山,排名全省第三,前途不可限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依。

由于多年来一直担负着保护珠三角水源的重责,河源对于环境保护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这也制约了传统工业的发展。河源工业基础的相对薄弱,在未来反成为优势,传统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往往是与国有企业密切相关的,而河源未来所要发展的四新产业,其主流企业正好多是民营企业。

2009年,韶关全市生产总值达571.7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33.7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例高达60.2%,而这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多为国有重工业企业。2009年,韶关民营经济增加值为261.0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5.7%,不足50%。

韶关经济活力不足,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过于以韶钢、韶冶等大型国有企业为重,国有重工业的比重过大,一直以来挤占了韶关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在政策、融资等方面,韶关的民营企业缺少足够的支持,致使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偏低,从而降低了韶关经济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导致了韶关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而韶关未来要增强经济活力,需要作出两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在内生性经济方面,适当进行国有企业改制。此前已经改制成功的韶关液压件厂,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数一数二的品牌,其改制模式值得韶关其他国有企业借鉴。

而在未来韶关所要发展的本土高新科技产业领域,应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目前,这种趋势也已出现。2009年,韶关有高新技术企业17家,其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为58.8%。

此外,得益于国家二级交通枢纽的地位,韶关的商贸必然成为未来一大经济增长点;而在大众消费领域,韶关需要培养更多的民营企业。事实上,2009年,韶关民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8.45%。

二是在外向型经济领域,韶关无论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还是引进外资,都需优先引进富有竞争力、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目前,韶关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合资经营汽车铝箔,中金岭南股份有限公司凡口铅锌矿收购了澳大利亚PEM公司50.1%的股权,这些都表明韶关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更大规模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完成。目前,比亚迪与韶关合作兴建国内最大的试车市场,并开设汽车零部件业务,韶关宏大齿轮有限公司、韶关正星车轮有限公司与广汽日野汽车有限公司的配套业务也即将展开。未来,韶关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如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园、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园、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园,在引进项目上,除引进“广东现代产业500强”之外,恐怕还需要广开门路,容许一般性的企业进驻,彻底改变韶关由重工企业、特大型企业控制命脉的局面。

未来,韶关作为交通中心、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定位,将逐步中和国有重工业的占比,一个产业多元化的大都市韶关,更需要的是大众消费产业而非传统制造业。

湛江则是重化工业居绝对优势地位。

2009年,湛江全市生产总值为1156.17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64.7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4.26%;民营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37.82亿元,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5%。

湛江与韶关不同的是,湛江重化工业的主导力量都是外来大型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等,它们在湛江的投资动辄数百亿元。湛江的内生性经济极度匮乏。

目前,湛江的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家电、饲料、农海产品加工等领域。这些行业的民营企业产值,占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的44.9%。但是,相对外来大型国有企业,湛江的民营企业在工业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游离在主流行业之外。

湛江民营经济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在第三产业。2009年,湛江民营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达到182.04亿元,对全市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7%,创造了全市就业机会的80%。也许,这正是湛江作为西南出海口,以及港口城市的一个副作用。

如果湛江能够成为与香港、新加坡鼎立的遏太平洋、北部湾、印度洋的港口城市,则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可能彻底改变湛江的经济结构。目前,香港的服务业创造的产值就已占其经济总量的80%以上,并且香港几乎是民营企业的天下。

但是,湛江的港口城市地位,最主要还是受到大西南内陆区域以及北部湾诸国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命运在别处。